8月中旬,大學新生入學日子將近。給孩子購置入學行囊已成為許多大一新生家長的頭等大事。除了添置生活必備品外,手機、電腦等數碼產品已成為學生的必備裝備。有的學生從上周開始,便和父母一起準備。有父母曬孩子開學帳單,孩子還未入校門就花掉2萬元,開學消費花掉4個月工資。(8月14日《清遠日報》)大學校門還沒進去,就已花費數萬元費用。這對絕大多數工薪家庭來說,顯然不是一筆小數目。大學新生的入學「標配」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數位相機,或者乾脆來個「蘋果三件套」,仔細一算,光這些就超過萬元。難怪一些家長直呼孩子上大學,自己要「破產」了。
客觀地說,對於現在大學生來說,有些確實是大學學習和生活所必須的,比如筆記本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但有些就顯得沒有那麼必要,比如數位相機。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帶有照相和攝像功能,為什麼還要花上幾千塊錢,額外買一部相機呢?即便是筆記本和智慧型手機這樣的必需品,價格相差懸殊,對於大學生來說,不管是從經濟角度考慮,還是從實用性考慮,都無須過於追求「高大上」,否則就是一種非理性消費了。
到底是什麼催熱了「開學經濟」?一是父母的「犒賞心理」在作怪。很多父母總覺得孩子苦了累了這麼多年,現在終於金榜題名熬出頭了,所以自己無論如何也該表示一下,即便孩子不主動提要求,父母也會主動「有所表示」。殊不知這種「犒賞心理」不但容易導致非理性消費,而且容易讓孩子滋生不勞而獲的心理,互相攀比的心理,有害無益。二是大學新生的「邀功心理」在作祟。有父母的「犒賞心理」,就必然有孩子的「邀功心理」,很多學生覺得自己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學,必須要求父母獎賞一下自己,便對父母「獅子大開口」。「邀功心理」同樣有害無益,一方面父母供自己上學已經很不容易,要懂得感恩,而不是趁機「宰父母」;另一方面,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不是為了父母,其實是為了自己,那麼在父母的資助下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什麼還要父母來獎賞?大學生應學會理性消費,這是入學前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