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肯斯坦 | 科幻經典解讀

2021-02-17 不存在科幻

科幻經典解讀欄目,是一個旨在向科幻入門讀者提供幫助,用最短的篇幅,快速向讀者講解歷史上的科幻經典小說的解說性欄目。

我們精選了世界科幻史上最為經典的數十部小說,每期一部,讓讀者們在大約5分鐘的閱讀時間裡,快速了解到這部科幻經典的內容和特色。通過這個欄目,讀者們可以了解到科幻史的演變發展,各種科幻想像的類型和源頭,為自己的將來的科幻閱讀提供指導。

作者 |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1797-1851)

自然科學高速發展的18世紀,人們對新世界滿懷希望。羅伯特·沃爾頓在去北極探險途中救下奄奄一息的維克多·弗蘭肯斯坦,他向沃爾頓講述了自己傳奇的經歷,以警醒世人。

‍弗蘭肯斯坦對鍊金術和電學充滿興趣,大學期間被現代化學折服,致力於解開生命的秘密。他通過拼湊屍塊和雷電作用製造出了高大醜陋的類人怪物,卻心生恐懼,拋棄了怪物。弗蘭肯斯坦回到了家中,發現弟弟被殺害,證據顯示兇手是女僕賈斯汀,但他發現真正的兇手很可能是怪物。

懷著仇恨,弗蘭肯斯坦和怪物又相遇了。怪物向弗蘭肯斯坦講述了自己的遭遇,它躲在一戶人家學習語言、人性之愛,暗中幫助他人,但因為外貌換來的總是驅逐。它要求弗蘭肯斯坦再造出一個女伴,決定隱居南美。弗蘭肯斯坦答應了,但他覺得不能一錯再錯,還是反悔了。

憤怒的怪物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好友克萊瓦爾,又在他的新婚之夜殺死了未婚妻伊莉莎白。被激怒的弗蘭肯斯坦發誓要殺死怪物,他們互相追擊至北極,直至弗蘭肯斯坦被沃爾頓發現。弗蘭肯斯坦警告沃爾頓不要重蹈覆轍後死去。怪物突然出現,懺悔自己的作為後消失在冰原盡頭。

提起《神秘博士》《水形物語》和《銀翼殺手》背後的關聯,如果分別提煉出「博士」主角、醜陋的非人怪物、人造人這幾個關鍵要素,我們也許會立刻想到那部200年前的經典——《弗蘭肯斯坦》。從它當中拆分出的元素幾乎覆蓋整個科幻史,而作品中特定年代的人文思考甚至跨越了時空,至今提示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1、引領流行文化,創造現代社會寓言

作為第一部科幻小說,1818年問世的《弗蘭肯斯坦》形成了「弗蘭肯斯坦宇宙」,圍繞故事本身就有超70部電影和百部舞臺劇的改編,還有大量以其為靈感的衍生作品。這一宇宙的核心是《弗蘭肯斯坦》貢獻的兩個令人難忘的角色:弗蘭肯斯坦和怪物。弗蘭肯斯坦熱衷科學且充滿冒險的激情,在造出危險的怪物後為了人類的福祉誓與怪物纏鬥到底。怪物誕生於厭惡和詛咒,離群索居,為了報復人類對它的傷害而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弟弟、摯友和妻子。兩人傳奇式的相互復仇和直至生命盡頭的追擊給流行文化留下極具戲劇張力的原料。而他們之間標誌性的「人類製造出不可控的生物並最終毀滅於造物」的寓言更是成為科學發展必經的倫理之問,在PubMed資料庫[i]可以搜到大量相關的擔憂,「Franken-」更是作為固定意義的前綴被放在任何人造生物的名詞前,用以表達人們對違反自然規律的恐懼。如轉基因食品就被反對者們稱為弗蘭肯食品。《弗蘭肯斯坦》成了勸誡的鏡子,每當有人試圖成為弗蘭肯斯坦時,它都會提醒我們保持清醒。

《弗蘭肯斯坦》的寓言引人發問:我們目前能成為造物主嗎?弗蘭肯斯坦也許會被選為最佳答主。弗蘭肯斯坦原本對科學滿懷抱負。「此後,將有新的物種把我奉為它們的造物主,無數幸福、完美的生命將因我應運而生」。但當他看到自己親手造出的醜陋生物後,「心中唯有令人窒息的恐懼和噁心」。他立即拋棄了怪物。如果怪物的外貌像FGO遊戲中以其為原型的萌妹弗蘭肯斯坦一樣可愛,小說的走向可能會大不相同。而怪物就像生活中誤入歧途的小孩一樣,被「父親」拋棄,缺少系統的教育,遭受社會的惡意,使它的思維很極端。它第一次殺人很大程度竟是因為對方是弗蘭肯斯坦的家人,還嫁禍給了女僕賈斯汀,致其被判死刑。怪物的邪惡澆滅了弗蘭肯斯坦的狂熱,他拒絕為怪物再造一個女伴,並在餘生追殺怪物以贖罪。

弗蘭肯斯坦的前車之鑑提醒我們在生命面前更加謹慎。基因編輯、動物器官移植等爭議技術就像是弗蘭肯斯坦拼湊屍塊的步驟,而我們誰也不知道哪一步會成為最後那一道雷電。好在弗蘭肯斯坦最終意識到了危險,並為我們排除了一個錯誤的選項。而「弗蘭肯斯坦宇宙」中仿生人、人工智慧題材對這一寓言的重複也在不斷強化著這個警示。

以上基於《弗蘭肯斯坦》的聯想是否意味著科學敗壞了人性和秩序?當然不是。事實上,所謂科技的惡果歸根結底是人性的貪婪,就像《弗蘭肯斯坦》的副標題「瘋狂科學家扮演上帝造物主的想法會造成整個人類因為他們的罪過和傲慢而遭受永恆的懲罰」,我們需要警惕的是面對欲望時非理性的狀態,哪怕我們渴求的是理性本身。弗蘭肯斯坦自稱充滿「熱情和狂熱」,他無意文法政治,對道德不屑一顧,醉心於探索物質的終極秘密,探索真理的熱情讓他打起了長生的主意。在此時的弗蘭肯斯坦眼中,掌握規律和力量高於一切,他要「發現未知的力量,向世界展示生命最深層的奧秘」。可以說理性是弗蘭肯斯坦的重要追求,他渴望向世人推廣理性的力量,但在這個過程中,弗蘭肯斯坦被自己的欲望主宰,失去了理性。而對科學的盲目恐懼則會使我們走向非理性的另一個極端。就像被稱為「弗蘭肯斯坦」的基因組學先驅j·克雷格·文特爾所言,恐懼最容易被推銷,基於恐懼的非理性會比他們害怕的東西本身對人類更加有害。只有當我們保持理性,我們才有可能同時逃開恐懼或自大的非理性對我們的戕害。

《弗蘭肯斯坦——或現代普羅米修斯》,瑪麗·雪萊講述了弗蘭肯斯坦毀滅的命運,但普羅米修斯仍然盜得了火種,儘管他飽受折磨。就像弗蘭肯斯坦臨終所言:「我本人已被這些希望擊碎,但總會有人成功的。」比起「此路不通」的警告,《弗蘭肯斯坦》更像是在溫馨提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1. 生死對我來說只是一種被理想化的界限,而我將衝破它,將耀眼的光明投向那黑暗的世界。此後,將有新的物種把我奉為它們的造物主,無數幸福、完美的生命將因我應運而生。我將比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父親,都更有權力獲得我創造的生命的感恩之情。

2. 我該如何形容我對這場災難的感受啊?我又該如何描述這個我費盡千辛萬苦造就出來的怪物啊?他四肢倒還符合比例,我也盡力按照美的標準挑選他的五官。美!我的老天!他的黃皮膚剛好包住肌肉和皮下血管;他的頭髮烏黑油亮,而且順滑,他的牙齒也像珍珠一樣潔白。但是這些不錯的器官和他水泡眼配在一起,反而更加駭人。而且他的眼眶也是差不多像浮腫一般的慘白色。他的面部肌膚萎縮,薄薄的嘴唇又黑又直。

3. 一個完美的人應該隨時保有一種冷靜、祥和的心境,從不讓激情或一時的欲望擾亂他的寧靜。我不認為求知是這項定則的一個例外。假如你所從事的研究會削弱你的情感,摧毀你對那些單純的感受的喜好,那麼,這項研究必定是不合法的;也就是說,不符人情的。假如這項定則始終為人遵循;假如無人允許任何理想的追逐幹擾親情的寧和,那麼希臘不會遭奴役,凱撒會讓他的國家免於災禍,美洲的發現會更和緩漸進,墨西哥和秘魯帝國不致被摧毀。

4. 在這最後的時日裡,我一直在反省過去的所作所為,我並沒有發現有什麼可責備的。我在一種瘋狂的熱情中創造了一個有理性的生物,我當然有義務儘自己的力量保證他快樂和幸福。這是我的責任,可是我還有一個更為重大的責任。我更應該關注我對自己的同類所應負的義務,因為這涉及更多的人的幸福或痛苦。正因為如此,我拒絕為我造出來的第一個生命再造一個同伴,我拒絕他是做對了。

5. 我的欲望永遠是那麼熱烈和迫切,我仍然渴望著愛和友誼,然而我仍然遭人唾棄。這裡面難道沒有不公平的地方嗎?全人類對我犯了罪,難道唯有我應該被看作罪犯嗎?為什麼你不憎恨那個把自己的朋友無禮地趕出家門的費利克斯?為什麼你不憎惡那個想殺死他孩子的救命恩人的鄉下人?是呀,這些人都是道德高尚、毫無瑕疵的人!我,這悲慘的和被遺棄的生命,是個畸形兒,活該受唾棄、受欺辱、受踐踏。甚至是現在,我一想起這種不公平,血液就會沸騰起來。

你認為我們有可能製造出人工智慧生命嗎?如果能,我們該如何與TA們共處?

相關焦點

  • 《弗蘭肯斯坦》問世二百年:「鬼故事」是如何成為經典的
    2018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迎來初版兩百周年。這部小說及其衍生物取得了如此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沒有人再懷疑它的經典地位。但是,正如任何經典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弗蘭肯斯坦》實際脫胎於一則鬼故事。在它榮登「第一部科幻小說」之前,首先是「恐怖」為其開闢了通往經典的道路。
  • 回到《弗蘭肯斯坦》,尋找科幻最初的魅力
    作者:胡不歸要說這幾年最有話題性的影視、文學類型,恐怕非科幻莫屬。而談起科幻文學,又不能不提它的開山之作——《弗蘭肯斯坦》。《弗蘭肯斯坦》由英國作家瑪麗·雪萊創作,講述了熱衷於生命起源的生物學家弗蘭肯斯坦,懷著好奇與探索的心理製作了一個巨大的人體,並賦予了這個怪物生命,隨著這個怪物的誕生,弗蘭肯斯坦的身邊發生了一系列詭異的命案與悲劇。這本書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瑪麗·雪萊的這部小說從題材到風格都是十分吸引人的。
  • 科幻之外,閱讀《弗蘭肯斯坦》的幾種方式
    瑪麗·雪萊畫像由此,誕生了被不少學者認為是科幻小說鼻祖的《弗蘭肯斯坦》。書中,年輕的弗蘭肯斯坦醉心化學,通過研究死亡獲得了關於生命的奧秘,利用死人的屍骸造出了一個活的、有人的理性和感情的生物(沒有名字,時常被弗蘭肯斯坦稱為「怪物」、「惡魔」,本文中將其稱為「怪物」)。由於長相醜陋恐怖,這個生物為人類社會所不容,出於怨恨和報復心,製造了一系列謀殺,令弗蘭肯斯坦痛苦欲絕。
  • 《弗蘭肯斯坦》,悲慘的科幻恐怖故事
    今天就由我為大家介紹這位瑪麗·雪萊的成名之作《弗蘭肯斯坦》。如果說出故事的主人公,大家應該很熟悉,科學怪人(也被稱為弗蘭肯斯坦,圖為其雕像)。 《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是由英國作家瑪麗·雪萊(1797-1851)於1818年1月1日在倫敦匿名出版的科幻恐怖小說。她的名字首次出現在1823年出版的第二版上。
  • 化身博士 | 科幻經典解讀
    科幻經典解讀欄目,是一個旨在向科幻入門讀者提供幫助,用最短的篇幅,快速向讀者講解歷史上的科幻經典小說的解說性欄目。
  • 從弗蘭肯斯坦到阿凡達,最早的科幻作品是怎樣的?
    而且,關於科幻與未來的關係,還有一個巨大的爭議——科幻並非要預言未來,而且科幻世界日新月異,儘管看起來似乎正好相反。然而,科幻又的確對未來有影響力。通過對現實或誇大或簡化的描寫,科幻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真相,並以此為大災難的發生做好預防措施。從1818年誕生的《弗蘭肯斯坦》到2017年上映的《星戰8》,人類科幻創作的歷史已走過200年。
  • 恐怖片之王弗蘭肯斯坦,一場長達200年的噩夢
    毫不意外的是,儘管入選這些榜單的影片各不相同,但總能看到一個高大的身影——「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為什麼這個誕生201年的經典形象經久不衰?為什麼人們對他的故事無法忘懷?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好萊塢電影裡的「弗蘭肯斯坦情結」。
  • 《我弗蘭肯斯坦》曝首發海報 艾克哈特造型拉風
    搜狐娛樂訊 由派屈克-塔託普洛斯(Patrick Tatopoulos)執導的《我,弗蘭肯斯坦》(I, Frankenstein),今日發布了第一批海報:由艾倫-艾克哈特(Aaron Eckhart)扮演的「亞當」,之前曾半裸著出現在第一張劇照中,現在這個畫面被重新處理成素描
  • 銀河系漫遊指南 | 科幻經典解讀
    科幻經典解讀欄目,是一個旨在向科幻入門讀者提供幫助,用最短的篇幅,快速向讀者講解歷史上的科幻經典小說的解說性欄目。
  • 淺談舞劇《弗蘭肯斯坦》的改編
    摘要 舞劇對原作的刪減,多少是因為當下早已跨越過啟蒙時代後的懵懂和理智了,經典作品中不合時宜又或是難以使人共鳴的部分不可避免地被捨棄;而增添的情節
  • 劇評| NTlive《弗蘭肯斯坦》:治癒西方焦慮症的上古良方
    原創 安瑩 上海戲劇 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或現代的普羅米修斯》從標題即可看出該作品是對經典形象的一次重寫抑或顛覆。小說作為現代經典聲名日隆,弗蘭肯斯坦甚至成為了現代西方文化的新象徵,人們在很大程度上便忽略小說的副標題——「現代普羅米修斯」了。
  • 電影《弗蘭肯斯坦》:創造怪物的人就是怪物
    這部電影改編自瑪莉雪萊於1818年初出版的經典科幻小說《科學怪人》,本片的英文片直譯名《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正是「科學怪人」創造者之名–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由於後來在多部改編戲劇中,皆以「弗蘭肯斯坦」稱呼《科學怪人》故事中製造出來的怪物,因此「弗蘭肯斯坦」就成了科學怪人的名字。
  • 大狗熊整理的50部經典科幻小說推薦
  • | 科幻經典解讀
    科幻經典解讀欄目,是一個旨在向科幻入門讀者提供幫助,用最短的篇幅,快速向讀者講解歷史上的科幻經典小說的解說性欄目。
  • 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對人性和科技的反思碰撞出真正的現代組合
    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出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被奉為近代西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科學怪人的形象成為暗黑故事主體人物的代表,數百年來不斷繁衍。一反電影改編中一路奔著科幻電影、黑色電影或是邪典電影的路數去,對於《弗蘭肯斯坦》來說,造人想像架構了「幻」的部分,試驗情節確立了「科」的形式,而對人性和科技的反思則讓「科」與「幻」碰撞出真正的現代組合。一百多年過去了,導演們仍然能被這個故事吸引,不僅是因為他們病態的好奇心,更多的是人類幹涉自然、把知識用於作善或作惡這個故事精髓令人痴迷。
  • 報告:《弗蘭肯斯坦》作者早100年懂得「競爭共存理論」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日報導,一份最新研究報告得出驚人結論,稱如果科幻小說人物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為他的怪物創造了新娘,人類可能在4000年前已經滅絕。達特茅斯大學科學家研究《弗蘭肯斯坦》作者瑪麗•雪萊1818年的哥德式傑作,最後發現有可能原本的結論更為驚悚。
  • 一本關於伴侶機器人的當代小說——《弗蘭肯斯坦:愛的故事》
    儘管《弗蘭肯斯坦:愛的故事》的標題引人注目,但它顯然不同於瑪麗·雪萊在19世紀出版的著名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愛的故事》是一部於2019年5月發行的由珍妮特·溫特森撰寫的小說。
  • 10門西方經典文學賞析好課程
    瘟疫、巫女與戰爭:歷史小說的世界時間自主維吉尼亞大學,Coursera一部好的歷史小說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維吉尼亞大學的這門課程將帶你閱讀《威佛利》、《雙城記》等經典作品,賓大的這門課程將帶你閱讀從狄金森、惠特曼到當代的美國詩歌,讓名家名作喚醒你內心的創造力和激情,感受詩歌的魅力!
  • 電影科學怪人之再生情狂:弗蘭肯斯坦的懺悔
    人們見到他不是尖叫著飛也似的逃跑就是人人喊打……瑪麗·雪萊創作於1818年的歐洲文學史第一部科幻長篇小說《科學怪人》曾數次被拍成電影,然而最忠實原著的還是1994年的這部《科學怪人之再生情狂》,又名《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這部曾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由羅伯特·德尼羅,肯尼思·布拉納,海倫娜·伯翰·卡特主演。
  • 《當代弗蘭肯斯坦》: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最為人熟知的「怪物」形象出自James Whale導演的1931版《弗蘭肯斯坦》。  瑪麗·雪萊因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  《弗蘭肯斯坦》與啟蒙理性迷局  莫奈特·瓦克安在《當代弗蘭肯斯坦——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中引導我們去凝視這樣一幅未來世界的可能圖景。瓦克安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隨筆作家,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80年代。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