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弗蘭肯斯坦》: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最為人熟知的「怪物」形象出自James Whale導演的1931版《弗蘭肯斯坦》。

  電影界是如此熱衷改編殘暴怪物和瘋狂科學家之間的故事。

  瑪麗·雪萊因1818年創作的《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而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

《當代弗蘭肯斯坦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

作者:(法)莫奈特·瓦克安

譯者:周欣宇

版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年5月

本書的法語原版

  讓我們設想一個場景:有這樣一個地方,也許它叫太陽城,也許叫亞特蘭蒂斯,這都無所謂,這裡一切都按照科學理性設計得一絲不苟,井井有條:從出生、童年到青年,其實在胚胎階段你的人生就已經被「合理」地設計了,你的戀愛遵循一個數學公式,你的食宿遵循一套科學標準,更不用說工作了,連死亡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沒有欲望、沒有痛苦,一切都像科學公式一樣平滑,你和身邊的人也許有具體分工的不同,但沒有實質差別,沒有不平等,大家都是一個巨大程序的環節,永久平靜。這是你要的幸福嗎?這是美麗新世界,還是科學的末日圖景?

  《弗蘭肯斯坦》與啟蒙理性迷局

  莫奈特·瓦克安在《當代弗蘭肯斯坦——誤入歧途的現代科學》中引導我們去凝視這樣一幅未來世界的可能圖景。瓦克安是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隨筆作家,這部作品是她的代表作,寫於上世紀80年代。2016年這部書出了增訂版,補充了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深化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即科學、理性地瘋狂發展,是否給人類帶來了幸福?

  如果我們熟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我們就不會對上面那幅科技烏託邦圖景感到陌生。但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生物科學似乎並沒有達到可以造人的水平,所以《美麗新世界》只是一個「科幻小說」。但在作者看來,這一技術在二十世紀末已經走向成熟,成了一個可見的未來。瓦克安認為,對這樣一幅圖景的想像,我們可以上溯到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瑪麗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珀西·雪萊的妻子,這部小說被視為文學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說,瑪麗自然也就成了科幻小說「祖母」了!這部小說講述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出於童年的陰影,醉心於科學,終於創造了一個用屍體拼接而成的怪物。這個怪物起初沒有名字,在後來的流傳中,它承襲了它創造者的名字——這一點的確意味深長。但此怪物在被造出之後,就遭維克多遺棄,出於怨恨,它殺死了維克多的諸多親人,還在維克多新婚之夜,殺死了他的新婚妻子。後來,維克多不斷追捕這個怪物,並死於途中。這個怪物在維克多死後,陷入身份之思,自焚於極北之地。

  在這本書中,瓦克安試圖讓我們意識到,「弗蘭肯斯坦」式的悲劇是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至上主義可能的惡果。在啟蒙運動之後,有很多人相信,只要依靠科學,反對宗教,依靠理性,反對非理性,依靠知識,反對愚昧,我們就可以一直走在去往幸福的途中。但果真如此嗎?這種對科學和理性的頂禮膜拜本身,難道背後就沒有隱藏著一種迷信和非理性嗎?這種被科學的意識掩蓋的非理性的瘋狂,正是瓦克安希望提示我們看到的,雖然它以一種冷冰冰的對知識之追求的形態出現。

  這種追求科學、理性的求知慾,往往認為真就是最高的價值和標準,科學探索沒有禁區,不論這種限制是以道德面目出現,還是以宗教形式出現。他們把科學樹立為唯一標準,想廢除所有限制,於是他們反對過去,他們弒父,推翻傳統這些構成限制的東西,而把目光指向無限開放的未來。這樣一種沒有過去、超越過去的新人是怎樣的?他似乎應該是符合科學標準,把各種缺陷不足都剔除,只保留優點的人。在作者看來,所有這些都指向了優生學,於是就出現了我們在開頭刻畫的場景。

  優生學,不論是試管嬰兒、克隆還是其他什麼,似乎都在不斷縮小、剪除「性」在整個生殖過程中的作用,性慾似乎被一種抽象的求知慾給替代了。而在作者看來,性是保持人的差異性或者說相異性的基礎,這種差異性是思想差異和人類文明的內在動力。因為「性」和身體,和微妙、具體的感受聯繫在一起,不像科學理性,是抽象的,平面的。沒有了「性」的基礎,按科學流水線生產出來的人,依理想標準,幾乎沒有任何差異,甚至可說是直接同一。但肉身畢竟存有缺陷,於是一種「超人類主義」不滿足於優生學,認為肉身的人類終將被更高級、更理性、更少缺陷的人工智慧所取代。在這樣的視域中,「人類將被認為是一種失敗的試驗」。但作者讓我們看到,這種求知慾背後,這種取消差異性的努力背後,是一種非理性的、「控制」的激情,「狂妄自大、對權力無限的欲望、對自己的高估和無節制的愛,都屬於一種慢性病」。

  科學能帶來幸福嗎?

  我們常把科學等同於真理,但正如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科學不是理性唯一的標準,而理性也可能發展成一種瘋狂」,以及序言中提到「瘋狂的科學家慢慢變成了瘋狂的科學」,這本書希望我們能夠給理性劃一條界限:理智並不能劃定界限,但界限卻能夠讓我們找回理智。顯然,她寄希望於一些數千年來似乎被證明合理的傳統道德倫理上的限制,而這種限制,是那些唯科學主義者希望全部拋棄的,這似乎也是崇奉理性的人佔主導的時代,因而對理性的限制對她來說是「誇張的想法」。對之她只能不斷呼籲,但她近乎聲嘶力竭的呼喊,更多只是在宣洩情緒,而不是為她的觀點做出一個有效的說明或論證。

  瓦克安試圖限制理性的努力讓我們想起德國哲學家康德,他試圖為理性劃界,給信仰留下地盤,他以我們一般寬泛地稱為理性的概念,來區分知性和理性:知性相當於上面提到的科學理性,康德也把它叫作「理論理性」,後者則更多指向「實踐理性」,和我們的道德、信仰相關。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分屬兩個不同領域,遵循兩套不同法則,如果理論理性越界去解釋實踐理性的對象,就會陷入概念上的自相矛盾和無意義,因此要限制其使用,從而為實踐理性留下地盤。如果借用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的概念,我可以說它們是「是」與「應當」、或「事實」與「規範」之別,不能混淆,不能相互推論,事實上是怎樣不能直接推論出我們應該做什麼,比如事實上人都是有貪慾的,不能推出我們應該去貪財。

  若我們進一步反思,還將看到作者為了說明這幅未來的可怕圖景所使用的精神分析方法,也不那麼靠譜。在很多地方,為了追求一種修辭的美感,作者腦補了瑪麗·雪萊等人的內心活動,在關鍵處,用的都是「好像」、「或許」、「我想到」這樣遊移不定的、沒有根據的推論。其實這本書並不像書名所暗示的那麼科學,它有太多幻想的成分。雖然在新版之中,她讓兩個科學家好友分別為此書做序和後記,顯得好像這本書的科學性已被科學界認可,但這僅僅是一種修辭,實際上並不能讓這本書變得更富有說服力,科學家並不在對科學的反思中先天地佔據一個更好的位置,就像一個倫理學家不一定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更不用說,在書中隱含的把一切還原為「性本能」的還原論傾向了。這種還原論相信,一切問題的根源在於潛意識深處的性本能,這是一把解釋一切問題的萬能鑰匙,這是我們無論意識到與否,都在控制著我們的力量。比如,作者認為「所有的研究、科學或是藝術,所有的發現都基於人類對性的好奇、對起源的秘密」;不是通過兩性來產生生命的「去性別化」的科學,被刻畫為令人恐懼的圖景——這些都讓此書有時候更像小說而不是理論研究。

  雖然有種種不足,她的作品還是給了我們一個警示,讓我們在享受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成果時,能夠拉開距離來看看科學的本質,科學的意義。簡言之,科學就其本身而言,並不能直接給我們帶來幸福,科學背後的求知慾,並不那麼理性。理性背後也許是一個非理性的惡魔,有時候我們被它暫時的勝利遮蔽了雙眼,對遠處和內在危險視而不見。

  □黃家光 吳嫣

相關焦點

  • 嬌俏的「科學怪人」!FGO人物誌:弗蘭肯斯坦(BERSERKER)
    如果說《化身博士》是讓大眾對「人格分裂」從此有了認知,那麼《科學怪人》則是顛覆了人類對於人體的想像力,將文學的尺度再拔高了一個檔次,同時讓人們意識到,人造人的存在。也許,《科學怪人》,也像《化身博士》那樣,是人類對於「人造人」概念的啟蒙書。
  • 歷史上這7個科學家十分瘋狂,你知道嗎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瘋狂的科學家只存在於科幻小說和恐怖電影中。但他們確實居住在現實世界中。這裡只是少數與我們並肩生活的瘋狂科學家,甚至可能就在隔壁。大多數人現在都知道他的藝術作品,但在他那個時代,達文西是一個絕對的狂人。
  • 人類進行過的十大瘋狂科學實驗
    科學家的很多科學實驗都是在理論依據相對比較充分的時候進行的,但也有一此研究人員為了某種目的會展開隱秘、瘋狂、不切實際的實驗。下面就看下在人類科學探索的歷程中,這些科學工作者進行過的瘋狂科學實驗。猛獁實驗黃禹錫韓國著名生物科學家,任職獸醫兼研究員,被認為是韓國人的驕傲。2006年被曝出違反生命倫理法,他通過現金交易,從俄羅斯黑幫那裡獲取一些瀕危生物的細胞,試圖克隆出瀕危生物朝鮮虎和猛獁象。然而許多專家對這個科學實驗嗤之以鼻,說它科學上行不通,道德上不負責。
  • 弗蘭肯斯坦,人類孤獨和恐懼的鏡子
    《弗蘭肯斯坦》是英國作家瑪麗·雪萊於1817年春天創作的長篇小說,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被無數次搬上舞臺和大銀幕。小說講述了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在探尋生命起源的過程中,用幾具屍體創造出一個碩大醜陋的人型怪物。當怪物真的擁有了生命,維克多卻恐懼得落荒而逃,遺棄了他的「發明」。怪物飽受人類的排擠和歧視,在恐懼中學會語言和仇恨,他找到「父親」維克多,渴望得到伴侶和關愛。
  • 《科學也瘋狂》:在「瘋狂實驗」,腦洞大開中讓孩子愛上科學
    可能對很多人而言,科學是又神秘又高大上,但我們如果想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最好能讓孩子意識到科學既有嚴肅的一面,也有好玩、有趣、「瘋狂」的一面,科學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 贈書 | 網紅科學史專家爆料瘋狂科學家黑歷史
    研究者(科學家)就是騙局製造者,製造種種精緻的騙局,令那些未曾起疑的人們上當受騙。你能相信這句話來自大眾科普書——《瘋狂的科學實驗》嗎?畢竟這種讓人容易將科學家與騙子掛鈎的句子,實在令人生疑。可事實上,一旦你看了這本書,就會理解這句話真正的內涵了。如何一邊搖晃著「科學」的小旗,一邊做各種奇怪、又不切實際的實驗!如何電擊一頭大象?
  • 《瘋狂的科學實驗》:誰說科學家都「嚴肅臉」?這本書有趣有料
    《瘋狂的科學實驗》《瘋狂的科學實驗》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75個有趣而且瘋狂的實驗,裡面的腦洞你看了一定會驚呼的那種。之前也讀過一些有趣的科普讀物,但這本書還是在內容的瘋狂程度上,佔據之首。這些科學家的腦子裡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有著說做就做的勇氣。
  • 動漫中的那些瘋狂科學家,完美詮釋科學改變命運
    在很多動漫中,有一個類型的角色基本算是必備的,他們沒有深厚的背景,也沒有逆天的神奇血脈,有的是一顆高智商大腦,做到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那就是瘋狂科學家。火影忍者而火影忍者中也是有著一位瘋狂科學家,那就是大蛇丸,他本來也就是一個普通忍者,沒有所謂的血繼限界,但他憑藉自己出眾的頭腦,不停的研究禁術,硬生生將自己改造成一個不老不死的怪物。
  • 揭秘谷歌X實驗室:雲集瘋狂科學家 不怕你腦洞大開就怕不夠古怪
    揭秘谷歌X實驗室:雲集瘋狂科學家 不怕你腦洞大開就怕不夠古怪  Emma Chou • 2018-07-02 17:17:
  • 電影史上科學怪人「顏值」大比拼
    「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是歐美電影中常常出現的元素,故事源自瑪麗·雪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講述科學家弗蘭肯斯坦通過組裝人類的屍體部件創造了一個怪物,兩者因對彼此的恐懼而相殺。從此瘋狂科學家和他創造的怪物就成了科幻、恐怖電影最喜愛的題材之一,改編版本層出不窮,「弗蘭肯斯坦」一詞所指也漸漸從科學家變成了科學家所創造的怪物,怪物的形態也是五花八門,快一起來看看他們都長什麼樣吧!20.
  • 培養科學小達人,構建孩子的科學素養,《科學也瘋狂》推薦給你們
    ——《科學也瘋狂》!」的漫畫科普書的作者:尼克·阿諾德,英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喜歡創作「瘋狂」的科學作品。他喜歡用懸疑故事、幽默漫畫、趣味實驗、智力問答等有趣的方式來講述科學知識,風格獨樹一幟,受到孩子們的「瘋狂」追捧。很多孩子都是從閱讀「科學也瘋狂」開始探索科學的興趣之旅。託尼·德·索雷斯,英國著名兒童插畫家,繪圖風格幽默搞笑、別具特色,在全世界青少年中「吸粉」無數。
  • 弗蘭肯斯坦 | 科幻經典解讀
    弗蘭肯斯坦熱衷科學且充滿冒險的激情,在造出危險的怪物後為了人類的福祉誓與怪物纏鬥到底。怪物誕生於厭惡和詛咒,離群索居,為了報復人類對它的傷害而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弟弟、摯友和妻子。兩人傳奇式的相互復仇和直至生命盡頭的追擊給流行文化留下極具戲劇張力的原料。
  • 來看看這家「瘋狂實驗室」有哪些稀奇古怪的新點子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幻作品中經常出現臭名昭著的瘋狂科學家。這也只能怪他們自己,誰叫他們總做些千奇百怪的事情呢。比如把屍體縫在一起、再用電流令其起死回生的弗蘭肯斯坦,再如《回到未來》系列電影中用鈽反應堆打造時光穿梭機「德羅寧」的埃米特·布朗博士等等。
  • 兒童手工製作萬聖節弗蘭肯斯坦紙貼畫的做法
    弗蘭肯斯坦是瑪麗·雪萊創作的長篇小說《弗蘭肯斯坦》中的人物,他是一個瘋狂的科學家。後來用以指代他用許多碎屍塊拼接成,並用閃電將其激活的人型怪物。 分享一個有趣的手工紙貼教程,用紙張貼出可愛的弗蘭肯斯坦,你可以把它作為萬聖節的牆上裝飾。小朋友們是不是也有點心動?
  • 瘋狂科學家在氣候模型中顛覆地球的旋轉,看著水瘋狂
    熱愛科技的原創作者:熱門快資訊氣候模型 - 地球氣候系統的計算機模擬 - 對科學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工具,因為它不可能在整個地球上進行實驗。進入這些數字實驗室也讓人們可以選擇偶爾扮演「瘋狂的科學家」並且與地球混亂。
  • 全球十大最瘋狂的科學實驗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也瘋狂!在科學技術探索領域中,科學家堅持不懈地努力著,為了尋找新的突破,他們另闢蹊徑,希望在某些領域上有建樹。比如:科學家對一位死刑犯志願者的監測顯示,儘管他外表看上去很鎮靜,但他的心臟跳動像手提鑽一樣,每分鐘跳動120次,當死刑執行官下達射擊命令時,他的心跳速度達到了每分鐘180次。
  • 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對人性和科技的反思碰撞出真正的現代組合
    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出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被奉為近代西方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科學怪人的形象成為暗黑故事主體人物的代表,數百年來不斷繁衍。一反電影改編中一路奔著科幻電影、黑色電影或是邪典電影的路數去,對於《弗蘭肯斯坦》來說,造人想像架構了「幻」的部分,試驗情節確立了「科」的形式,而對人性和科技的反思則讓「科」與「幻」碰撞出真正的現代組合。一百多年過去了,導演們仍然能被這個故事吸引,不僅是因為他們病態的好奇心,更多的是人類幹涉自然、把知識用於作善或作惡這個故事精髓令人痴迷。
  • 饑荒:他是瘋狂的科學家威爾遜,更是天才與惡魔的結合體
    饑荒這款遊戲處處都發散出懸疑與隱秘的氣息,饑荒世界本身便是一個非常瘋狂的存在。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第一個與我們接觸的紳士科學家威爾遜,便是一個極為古怪的存在,在我看來,威爾遜本身就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矛盾體。他不僅是一個天才科學家,更是一個瘋狂至極的魔鬼。
  • 遊點意思:教你正確的「造人」方式 從普羅米修斯到弗蘭肯斯坦
    沒錯,「普羅米修斯」,這次就讓我們來講一個關於現代普羅米修斯和他的創造物「科學怪人」的故事,如果你對《普羅米修斯》和「造人」有著濃厚的興趣,那《弗蘭肯斯坦》這部電影你不容錯過。一位被困馬戲團當駝背小丑的醫學天才後,出於感激和友情,小丑幫助醫生進行研究,但他並不知道醫生的瘋狂目的,竟然是要違背神學和宗教的去「造人」,用死物、屍體,完成上帝才能做得事情,無論是從地獄拉回死者還是強行賦予肉體靈魂,又或者是像希臘神話中那樣,如普羅米修斯般達成使命,弗蘭肯斯坦要做的是打破生與死的禁忌。
  • 瑞克和莫蒂:瘋狂科學家的瘋狂冒險和黑色哲學,內容引起不適!
    《Rick和Morty》追隨著瘋狂科學家瑞克·桑切斯以及他的孫子莫蒂·史密斯的腳步,展現了他們的國內家庭生活和跨維度冒險的奇幻經歷。該動畫靈感來自於80年代的經典電影《回到未來》。電影中癲狂的科學家和問題家庭出來的男孩在動畫裡搖身一變成為了祖孫的身份。動畫中倆人時而瘋癲、時而搞怪的日常,向觀眾展現了一個荒誕、有趣的魔幻世界。天才兼瘋子科學家Rick在失蹤多年後突然回到女兒Beth的身邊,並且在她的車庫裡搞了一個科學實驗室。Rick有一把「傳送門槍」,可以穿越到宇宙的各個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