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知識點——程序教學
程序教學是個別化教學的典型代表。程序教學是20世紀50年代具有全球影響的教學改革運動,深刻地影響到當時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中小學教學實踐。其創始人是教學機器的發明人普萊西,但對程序教學貢獻最大的卻是斯金納。
1925年美國心理學家普萊西設計了第一臺自動教學機,主要用於對學生的測試總動畫,但也包含了允許學生自定步調,要求學生積極反應和即時反饋等原則的運用。這種機器可以自動測試和記分。但是由於設計上的問題以及應用於教學上的客觀條件不夠成熟,普萊西的自動教學機對程序教學的發展影響很小。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斯金納發起新的程序教學運動,普萊西的早期貢獻方為人知。
所謂程序教學,是通過教學機器呈現程序化教材而進行自學的一種方法,是指一種能讓學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學習自我教學性材料(以特定順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程序教學遵循小步子、積極反應、及時強化、自定步調和低錯誤率等原則,把一門課程學習的總目標分為幾個單元,再把每個單元分成許多小步子。因此,程序教學又叫做小步子教學。學生通過填空、選擇答案或解決問題,對問題或表述做出反應,在每一個反應之後及時反饋,學生馬上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然後按順序進入下一步的學習,知道學完一個個單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自定學習步調,自主進行反應,逐步達到總目標。
程序教學包括直線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兩種。直線式程序,這是斯金納首創的一種教學程序,是經典的程序教學模式。在這一流程裡,教師把材料分成一系列連續的小步子,每一步一個項目,內容很少。分支式程序,是由於各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已有知識的基礎是不一樣的,另外,學習材料本身也有難易程度的區分,因此有人便在經典程序的基礎上提出了變體。分支式程序便是一種變體,是由美國人A·克勞德提出來的一種可變程序模式。這一模式同樣把學習材料分成小的邏輯單元,但每一步比直線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個項目的內容也較多。學生掌握一個邏輯單元之後,要進行測驗。測驗用多重選擇反應進行,根據測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學習。這種程序有助於消除不同能力的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
總之,一個教師要實施程序教學,必須藉助於程序式的教材,或者進行機器教學。用機器來代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大量機械行為,教師才有可能集中精力設計「小步子」,提出適應程度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要求,並做到及時反饋。本世紀50年代,斯金納的教學機器曾經風靡一時,到了電子時代的今天,又有了很多自動的電子教學機出現在課堂裡,這其中都有斯金納程序教學思想的影子;在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中,也在不時地運用程序教學原則,大家常說的「步步清」、「降低坡度」、「及時反饋」等,也都體現了程度教學思想。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招教備考」,查看教師招聘備考資料
回復「教招面試」,查看說課稿|教案模板範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