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長期以來,我國學前教育發展不足,學前教育經費所佔比例偏低,存在入園難、收費高、師資弱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入園難」「入園貴」「入園安全」問題困擾社會公眾。因此,自2003年全國人大將學前教育法列入立法調研計劃至今,學前教育立法一直備受社會關注。
此次《徵求意見稿》明確發展學前教育應當堅持政府主導,以政府舉辦為主,大力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鼓勵、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參與的原則,同時還規定了政府、家庭及社會的責任。
除了學前教育資源的保障和普及問題,《徵求意見稿》也對幼兒園的教學內容、保育、安全等方面作出規定。其中,「去小學化」的要求也值得關注。《徵求意見稿》的「禁止行為」一條中明確,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
《徵求意見稿》一經公布立刻就在網上引發熱議,有家長對此表示支持,也有家長反而憂慮了。因為在他們心目,「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了金科玉律。公辦幼兒園遵守規定了,而民辦園卻「快馬加鞭」怎麼辦?孩子們的差距會不會越拉越大?不確定的未來大大刺激了他們焦慮敏感的神經。
與此同時,校外的輔導機構恐怕會樂開了花,學前教育「去小學化」對他們來說更是一個利好。幼兒園不能教了,家長就只有去校外輔導機構培訓, 動輒上千、甚至上萬元的輔導費能讓培訓機構賺得「盆滿缽溢」麼?會不會又額外加重了家長負擔?
此外,也有觀點指出,目前部分小學課程在銜接上未達到理想狀態,一年級部分基礎課程教學安排比較緊湊,容易造成孩子跟不上新階段的學習節奏,這又變相加劇了家長的焦慮。
當《指導意見》為「學前教育」立規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在相關領域也應該立立規矩呢?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考慮得越周密,也就越能夠讓未來的《學前教育法》得以順利貫徹落地。
作者:曉聞
編輯:黃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