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正在向公眾徵求意見。與上海的分類方法不同,草案明確,成都的生活垃圾分類標準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和其他垃圾,大家紛紛長籲一口氣,「成都的垃圾分類沒有乾濕垃圾。」
那麼,為什麼成都垃圾分類沒有乾濕垃圾呢?記者就此採訪了垃圾分類的社區培訓者和長期從事垃圾持續管理的專家學者們,探討其中的原因。
市民有心準備垃圾分類
但乾濕垃圾讓市民有點「懵圈」
近日,上海垃圾分類時代的到來,頓時讓成都市民也緊張並行動起來,「是該早做準備了。」
記者了解到,成華區、武侯區等一些小區紛紛擺上了四分類垃圾桶,朋友圈的成都市民們也紛紛稱,要早早將四分類桶買好;做了一些垃圾分類測試的居民們更是表示,「需要惡補分類知識。」然而,這些分類測試還有各種垃圾分類知識和由「乾濕垃圾」所引發的段子,讓成都市民們有些「迷茫」。
記者在青羊區的小區採訪時了解到,目前,由於有智能設備,該小區垃圾分類的參與可以達到80%以上。然而,小區居民最近常常問引導員,「溼垃圾是不是就是餐廚垃圾?」「綠植花卉屬於餐廚垃圾還是其他垃圾?」
「上海的垃圾分類確實推動大家對垃圾分類更為重視,但是,大家卻搞不清楚乾濕垃圾和成都的分類區別究竟在哪裡?」社區工作者心裡隱隱有著這樣的擔憂,「我們以後是不是得在餐廚垃圾標識旁貼一個『溼垃圾』,成都的標準會不會因此發生變化?給市民造成的困惑可能會導致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降低,垃圾分類效率降低。」
記者了解到,目前,實踐了一段時間垃圾分類的成都市民,的確存在這樣的困惑。
溼垃圾等於餐廚垃圾嗎?
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基本一致
記者了解到,生活垃圾分類本身在全國甚至是全世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都是依據各個地區清運、處理的情況來制定前端的分類標準。滬蓉都是四分類,我國目前的四分類法是比較符合國情的。
溼垃圾等於餐廚垃圾嗎?答案是: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基本一致。
在上海的垃圾分類中有一些不易降解的餐廚垃圾,比如大棒骨、榴槤殼和椰子殼等,在垃圾乾濕分類的時候歸為到幹垃圾裡面,而在成都歸其他垃圾。
餐廚垃圾指餐飲經營行業、單位食堂生產過程中和居民家庭生活中產生的餐廚垃圾,居民家庭生活中產生的廚餘垃圾,是易腐食物垃圾,主要包括菜幫菜葉、剩菜剩飯、瓜皮果核、廢棄食物等;溼垃圾是指易腐的生物質廢棄物。主要包括剩菜剩飯、瓜皮果核、花卉綠植、肉類碎骨、過期食品、餐廚垃圾等;這樣看來,溼垃圾是包含廚餘垃圾的。
兩地垃圾分類的區別,首先最直觀的就是它們說法不一致,成都按照全國的統一標準,分別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其他垃圾。
其次,上海的溼垃圾和成都的餐廚垃圾,雖然都是易腐的有機質垃圾,但上海的溼垃圾說得比較詳細,不僅包括家庭生活中的食物類垃圾,還有花卉綠植。相關人士提出,成都的概念則比較模糊一點。什麼是廚餘垃圾?建議可列舉出具體的種類,以免引起歧義,比如廚餘垃圾可能有的市民會認為是廚房做飯產生的餘下的垃圾,那麼食品包裝算不算?「家庭產生的花卉植物垃圾如枯枝敗葉、花也可以歸為餐廚垃圾中,草案中將園林綠化垃圾列為其他垃圾,是否合適值得進一步討論?因為綠化垃圾也是生物質垃圾,可以與餐廚垃圾一樣處理,不用混入到其他垃圾中增加後端的處理量。」專業人士說道。
垃圾分類越細越好嗎?
制定標準以「簡單易行」為原則
「各地執行的基本上都是國家制定的四大分類標準,只不過為了便於市民的理解,採取了不同的稱呼和標示。」成都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稱,上海採用幹垃圾和溼垃圾的叫法,本意是為了方便市民理解,實際上分法、投放方式與成都標準基本相同。
儘管兩地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基本相同,但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具體到某個物品還是有些不同的。例如口紅,在成都標準中,口紅是化妝品屬於有害垃圾,而在上海標準中,則屬於幹垃圾。回形針屬於金屬,在成都標準中屬於可回收垃圾,而上海標準認為回形針看似是金屬可回收物,但失去循環利用價值,是不宜列入可回收的垃圾種類。
據介紹,具體到某個物品分到哪一類,都是根據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處置設備以及可回收利用產業制定的,而且生活垃圾分類的標準也是實時變化的,並非一成不變,如舊衣服最初是其他垃圾,如今已屬於可回收垃圾。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物品種類越來越多,其實如果真的分得很細的話,可以有1000多種分法。例如面膜,你按照不同標準去算,可以算有害垃圾,也可以算其他垃圾。」該負責人表示,現在並不要求市民百分之百分得準確,為了讓市民逐漸形成垃圾分類的意識,各地現行的標準也是以「簡單易行」為原則制定的。
為啥沒有乾濕垃圾的分類?
跟後端的處置系統有關係
記者在採訪專家時了解到,四類垃圾分類的方法取決於後端的處置系統。有害垃圾的量不大,但危害性比較大,所以必須列入到強制分類的類別當中;另一類就是可回收物,相對來講可能資源的價值要高一些。現在市場也有一個回收利用系統,能讓它納入到規範管理當中,相對比較容易做到。「這樣的分類處理系統,是為了讓每一類垃圾『各得其所』。」
「因為餐廚垃圾的油水較多,成都生活垃圾中的餐廚垃圾佔5成以上。」專家分析,這是成都根據自己的後端處理手段,分別加工利用的能力來分得。目前,成都後端處理中心城區的兩個餐廚垃圾處置廠,日設計處置能力共500噸。這兩個處置廠主要是處置一部分品質較好的溼垃圾,轉化為腐植酸有機肥。
那麼乾濕垃圾到底分不分呢?「對於成都市民來說,不用乾濕分類,但對企業來說,在處理時還是有這個步驟。」一位再生資源行業人士告訴記者,乾濕分類是站在垃圾處理廠角度來分的。
記者了解到,雖然成都沒有乾濕垃圾的分類,但是要想對餐廚垃圾有所作為,前端必須採取乾濕分類的措施,這個措施的實施需要交給企業去做。但並不是說乾濕分得越徹底越好,其他垃圾本來就是進焚燒廠的,因此大骨頭小骨頭沒有太大區別,小骨頭進到厭氧發酵的處理廠,也不會額外取得多大的效益。「在現階段,沒有必要去給自己設置過多的障礙,形式主義可能挫傷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專家認為,簡化垃圾分類的形式,提高公眾在垃圾分類時的可操作性,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對推進垃圾分類事業非常重要。
相關新聞
春熙路來了個「垃圾博物館」
剛剛過去的周末,春熙路步行街北段有點熱鬧。記者了解到,周末兩天,有個「垃圾博物館」環保公益展在這裡舉行。大手牽小手,了解垃圾簡史、垃圾家族、可回收和循環利用、舊物改造小飾品等等。有別於傳統博物館,因其展具由木質材料簡易搭建而成,故又稱為「流動式」博物館。作為環保教育設施之一,該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垃圾博物館由4個展區構成,分別是垃圾簡史區、垃圾家族區、循樂生活區和舊物改造區。著眼於寓教於樂,垃圾博物館更大的作用是教育意義,以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讓人們增加對垃圾分類的認識,提高對環保的敏感度。在循樂生活區,主要是讓大家知道哪些垃圾可以回收,怎樣循環利用等問題;舊物改造區,則展示了用牛仔褲等改成的布袋,塑料瓶或者洗髮水瓶子等丟棄物做成的小飾品,參觀者們在這種氛圍中慢慢感覺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我們家裡還沒有真正去分類,看來應該要多看多學這些知識了。」
「乾淨乾燥的塑膠袋跟包裝過食物的塑膠袋是同一種垃圾嗎?」「小明家的日光燈壞了,他換上新的燈,然後把壞掉的燈直接扔在了灰色的其他垃圾桶旁邊。」……「垃圾分類小測試」區吸引了更多大小朋友,從貼滿試題卡片的展板上隨機抽取5張卡片,每張卡片上有一道關於垃圾分類的測試題,由參觀者進行現場作答,答對4道題的人就可以領取一枚紀念徽章。
據介紹,這個流動垃圾博物館是由漫成都聯合成都根與芽發起的,聚焦生活垃圾的持續管理議題,通過此次「生活垃圾」主題移動博物館,向更多企業和個人發出邀請函,期待大家加入「環保生活的踐行者」的隊伍中來。(記者 李霞)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