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東門街道金壇居委居民周慧玲,是遠近聞名的垃圾分類「達人」。這個頭銜絕無半點「虛頭」,因為她已經持續對家庭垃圾進行分類長達10年,凡是有關垃圾投放的問題,幾乎都難不倒她。
上海當前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正式執行。這讓周慧玲感到興奮:「我的個人習慣也終於引領了一把時尚。」而今,她的身影還常常出現在社區和街面上,「環保理念和垃圾分類技能要讓更多人知道。」這不,不久前她就帶著一群小學生編了垃圾分類快板書,進小區給阿姨媽媽們唱了起來;她還組織了一幫「忘年之交」的老小志願者們,一起為老城廂的垃圾廂房,刷上了漂亮的彩繪……
一個家庭的垃圾分類習慣究竟該如何培養?周慧玲最有發言權。上世紀末,她居住的永泰街小區尚未安置垃圾桶,每天上下午,老百姓把一袋袋垃圾隨手丟在路邊,不一會兒就堆成小山,人人經過都要捂著鼻子;再後來,街道在永泰街前後各設了一個垃圾桶,周邊小區產生的垃圾終於有了去處,環境漸漸改善。「可是,由於垃圾不分類、產生量較大,環境仍然受到影響。」周慧玲說,有一年出國留學的兒子回家探親,告訴她對老家的第一印象是「有點髒」,讓她感到難為情。特別是聽兒子講述了身在國外,即便處置一件廢舊電器,都需要等待很長時間,直到特定種類的垃圾投放日時,周慧玲受到了很大觸動。
「別的國家能分得好,我們為什麼不能分?」她從自身做起,把家裡的垃圾桶分成了乾濕兩種,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則另外存放。
起初,這種新的生活習慣也不那麼容易接受。「特別是當時上海並沒有實行垃圾分類收運,分好的垃圾到頭來還是要扔進同一個桶,一定程度上會打擊積極性。」但周慧玲沒有放棄,仍堅持乾濕分清,還帶動周圍鄰居一起來學。逐漸地,大家越分越準,越分越順手。而今,永泰街的垃圾投放點都已置換成了乾濕分離的雙桶,乾濕垃圾也實現嚴格分類收運,周慧玲的「老習慣」終於成了「新時尚」。
周慧玲退休5年了,平日是社區裡的活躍分子。四年前,她發起並負責社區自治項目「心手相傳,紅潤家園」,帶著一群社區老人一起做志願者,負責清理「麵筋弄」上的街頭垃圾。到今年,志願者已從早期的6人發展到43人,還有一群附近小學的小朋友也一同加入進來。每到周五下午,老老少少齊上街,用汗水換取清爽的街弄。
「現在,我們的志願活動裡,又加入了垃圾分類的內容。」周慧玲說。前不久,團隊組織了一場小學生和社區志願者一起參與的彩繪「垃圾分類」牆面活動,一方面美化了老城廂社區垃圾廂房及周邊環境,也激發了很多居民的環保意識。「特別是孩子們參與後,再去影響家裡的大人。小手牽大手,共創好環境。」周慧玲介紹,她已經探索總結出了便於居民操作的垃圾分類技巧和分類項目活動,例如「知識競賽」「騎遊宣傳」「清潔家園」等,讓大家得以通過一些喜聞樂見的活動項目逐漸改變生活習慣。「接下來,我們還準備結合各項社區活動,開展零距離實地參訪、垃圾分類定向賽、知識普及進社區等活動,並通過大型主題講座告訴大家垃圾分類的意義、分類怎麼分等具體問題,還準備在弄堂裡設計一些垃圾分類互動小遊戲,寓教於樂,讓居民們在遊戲中加深對垃圾分類工作的理解,提升參與積極性。」
周阿姨正在給社區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