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很多人在年歲增長的同時,脾氣也不知不覺地見長了。排隊窗口前關於插隊的爭吵、公車上關於佔座與讓座的口水仗、鄰裡之間關於家長裡短的大動肝火.怪不得有網友調侃道:「艾瑪,都21世紀了,想做個溫柔的人咋就那麼難呢?」
點擊添加國考省考備考群
這讓人不禁想到一個詞——憤青(Angry Young Man)。當然,「憤青」一詞的真正含義可不是「憤怒的青年」哈,它主要指對某些社會現象和制度持不滿情緒的青年人群。這些人不滿現狀,更想要改變社會中的弊病,因為被稱為「憤青」。
每個歷史朝代都會有「憤青」,今天圖圖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些「憤青」厲害了——他們來自不同朝代,背負著不同的使命,更是公務員考試中的常客!快來和圖圖一起看看,公考中的「憤青」都是什麼樣的吧!
【成語名稱】揭竿而起
【成語釋義】意思是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歷史人物】陳勝、吳廣
【成語典故】「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壯丁去漁陽守邊,官差選陳勝、吳廣管理壯丁。隊伍走到大澤鄉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律規定這些人得全部處死,陳勝、吳廣迫不得已,只好舉起竹杆當義旗,進行起義。由此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它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
【成語名稱】怒髮衝冠
【成語釋義】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著帽子。形容人極端憤怒。
【歷史人物】藺相如
【成語典故】秦昭王垂涎趙惠文王的和氏璧,假意用15座城池換這塊稀世珍寶。趙王左右為難,故派藺相如攜著寶璧出使秦國。藺相如到秦國之後將和氏璧呈交給秦王,秦王一心求璧,卻無意交換城池。藺相如便借「和氏璧有微瑕」之辭拿回寶璧,隨後勃然大怒,激昂陳詞,欲與璧「同碎」。秦王理虧,只得妥協,後藺相如巧用妙計,帶著和氏璧回到趙國。成語「完璧歸趙」同樣出自此典故。
【成語名稱】破釜沉舟
【成語釋義】意思是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歷史人物】劉邦
【成語典故】「皆沉船,破釜甑」
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成語名稱】投筆從戎
【成語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歷史人物】班超
【成語典故】「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西域,以取封侯。」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
看完了這些「憤青」故事,讓我們趁熱打鐵,來一道公考真題,看看這些「憤青」的成語典故在公考中是什麼模樣吧!
【小試牛刀】下面成語和人物對應錯誤的一項是( )。
A.才高八鬥--曹植
B.破釜沉舟--項羽
C.投筆從戎--班固
D.臥薪嘗膽--勾踐
【答案】C。
【解析】對應錯誤的應該是C。投筆從戎的應該是班超,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C選項的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大部分考生在記憶歷史人物的時候都會張冠李戴,看到C選項的班固時,可能會記憶不清投筆從戎的到底是班固還是班超,也許就會選錯。
所以大家要記得,投筆從戎的「憤青」是班超,而不是班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