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站前段時間刷屏的演講《後浪》引起了不小爭議,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地享用。
然而現實是,即便是今天十分普及的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也並非能無差別地讓每個人享受到,尤其是視障人士。
上帝關上了他們的一扇窗,卻沒有為他們打開另一道門。所幸科技已經接過了這個任務,如今視障人士已經可以在手機上聊微信、逛淘寶、打車、點外賣,這在過去難以想像。
不過要讓視障人士愉快地玩手機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 Google 最近發布的虛擬盲文鍵盤就可見一斑。
Google 推出虛擬盲文鍵盤,讓盲人也能用好觸控屏
觸控屏已經智慧型手機的主流,然而這種交互方式天然對視障人士不友好。在取消了實體按鍵後,視障人士無法通過觸摸來定位,這給日常使用帶了不便。
雖然視障人士可以通過外接的實體盲文鍵盤來輸入內容,但如果是在室外場景使用智慧型手機,也不太方便。
另一種方式則是語音輸入,儘管如今 AI 語音識別準確率已經越來越高,但這也受制於使用者的口語標準程度,而且還有一些不適合說話的場合。
那有沒辦法讓盲人在不連接外設的情況下,用觸控屏打字呢?
不久前 Google 發布了一款應用於 Android 系統的虛擬盲文鍵盤 TalkBack,可以讓盲人直接快速地在手機上打字。
這款盲文鍵盤的原理基於盲人最常用的「布萊葉盲文」,這種盲文由六個點組成,卻可以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來表達 64 種字符,用以對應不同的字母、數字、標點等。
在 Google 的盲文輸入法中,點擊鍵位 1,則輸入字母 A;同時點擊鍵位 1 和 2 ,輸入字母 B;同時點擊 1 和 4 ,輸入字母 C,同時點擊 1、4、5,則輸入字母 D,以此類推,暫時只支持英文。
在輸入盲文時,用戶需要同時用六個手指點擊屏幕,因此在使用時需要採取一種比較特別的橫握姿勢,將屏幕朝外,用大拇指和尾指頂住,架著手機,其餘手指用於點擊屏幕。盲文鍵盤中的 6 個點,其實是 6 個區域,這也是為了更方便盲人點擊。
此外還支持手勢操作,比如左滑為刪除字母,兩指同時左滑可刪除單詞,向右滑動能添加空格,用兩根手指向右滑動則是換行,兩指向上滑動就能發送。
Android 無障礙設計主管夏冰瑩表示,盲人使用這款鍵盤打字的速度可達到接近普通人使用 Qwerty 鍵盤的水平。
其實,類似的虛擬盲文鍵盤此前在 iOS 上已經支持,但在視障人士中並不普及,不是因為他們不用 iPhone,而是很多視障用戶邁不過最開始設置和上手的那道坎。
可見用戶的教程設計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比盲文輸入法本身小,這也是夏冰瑩在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之一。她說:
當我去盲人學校,找了真實的、對科技沒有那麼了解的盲人學生測試的時候,發現了天大的問題:沒有任何一個用戶能完成我設計的教程。
一開始很多盲人甚至聽不懂什麼叫做「橫向握住手機」,還有用戶在聽到手勢操作的教程後卻不能立即嘗試,這讓他們感到難受、沮喪。
雖然 Google 最終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是否意味著視障人士都能在鍵盤上打字如飛了?未必。
盲文,圖片來自:Zimo
除了它目前支持的語種有限,更重要的原因是懂「布萊葉盲文」的盲人越來越少了。據統計美國只有 10% 的盲人懂得這種盲文,學習難度和語音技術的興起,都讓這個全球使用率最高的盲文漸漸被拋棄。
不過在設計面向視障人士的應用和功能時,這些還不是最大的障礙。
無障礙設計的障礙是什麼?
在互動設計中,有一個叫做「信息無障礙」的概念,即無論生理功能是否完整,任何人都享有使用一個軟硬體產品全部功能的權利。
在智慧型手機的信息無障礙上,蘋果和 Google 花了不少功夫。其中 iOS 的 VoiceOver 和 Android 的 TalkBack 這兩款系統自帶的屏幕閱讀器,堪稱電子時代的盲文。
屏幕閱讀器可以說是是視障人士使用智慧型手機的基礎,它能把手機屏幕上的全部信息讀給視障人士,就連頁面中的圖像也可以為視障人士描述。
但要實現系統層級的屏幕閱讀也不容易,需要開發者為屏幕上的每個視覺元素添加標籤,時任小米 MIUI 副總裁的李偉星,曾在首屆「科技無障礙發展大會」分享過設計中遇到的困難:
「比如交互層面上的例子,接聽電話的界面,正常用戶接聽的圖標是跳動的,這是引導普通用戶上滑接聽電話的提示,明眼人會覺得很清晰易懂;而這對於視障者而言就是災難——因為視覺元素跳動,所以讀屏兼容做不到準確地告訴用戶哪一個地方是接聽鍵。」
不過,要比起其手機廠商在發布會上展示的各種黑科技,無障礙功能的技術難度和成本其實都不算高。但如果沒有在產品初期就將其納入設計流程,很難實現理想的效果。
MIUI 的無障礙功能
但由於殘障人士在用戶群體佔比不大,信息無障礙往往不會被廠商放在優先級,更多將其當作一種公益行為,言下之意就是投入產出比不高。Android 無障礙設計主管夏冰瑩也坦誠:「即便是 Google 這樣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無障礙的資源也是極度匱乏的。」
可就算手機廠商完成優化,也只是完成了一半,OPPO 無障礙互動設計師楊頌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如果第三方 app 不支持,同樣很難為視障群體服務。
所幸目前在國內,微信、支付寶、淘寶、滴滴等主流應用基本都進行了無障礙優化,但適配和細節上還有不少提升空間。
什麼才是好的無障礙設計?
無論是在 Google 的 Material Design 和 iOS 的開發者指南裡,還是最權威的 WCAG web 內容無障礙指南中,都已經提供了詳細的設計規範,具體到顏色、對比度、頁面布局都給出了參考。
Android 無障礙設計主管夏冰瑩曾列出 7 項無障礙必備設計規範:
上述這些設計其實不難實現,無障礙設計最大的障礙,並不是技術,而是人們對於信息無障礙的刻板印象。
無障礙功能不是小眾需求 ,它可能造福每個人
長期以來,信息無障礙都被認為是針對殘障人士的小眾需求,其實這是一種誤區。
首先信息無障礙針對的所有人,無論是否健全。當然其中殘障人士要重點考量的群體,但這裡的殘障人士,不應該只是考慮永久性殘疾的群體。
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的某些時候,其實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殘疾人。這就是所謂的場景性殘疾或臨時性殘疾。
當你在開車時,對於使用手機這個場景,你是有著視覺障礙和肢體障礙的。
當你因為太陽光照射導致看不清手機或電腦時,這就接近視障人士的體驗了。
當你因為喉嚨沙啞說不出話,或者因為語言不通難以和對方溝通,何嘗又不是一種語言障礙?
當你的手腳因為意外骨折的這段時間,你和只有一條手臂或依賴輪椅的殘障人士無異了。
就算只考慮永久性殘疾,根據 WHO 的統計,每 7 個人就有一個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疾,也就是說僅這部分群體已經超過 11 億人,加上場景性殘疾和臨時性殘疾的場景,這顯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場景。
而且使用無障礙功能的,其實遠遠不止是殘障人士。夏冰瑩曾在一篇博文中指出,因為無障礙需要包容所有用戶,因此它會影響到產品 100% 的用戶。
最為著名例子的便是人行道斜坡現象,一開始斜坡只是方便坐輪椅的殘障人士出行,但它卻方便了很多人,當你拉著行李、推著嬰兒車、或騎自行車時,這個斜坡都幫了大忙。
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科技產品中,比如 iPhone 上的「小圓點」最開始時是專為殘障人士設計的,但早期 iPhone 的 Home 鍵經常損壞,以及在實體鍵和屏幕間切換體驗不佳,因此越來越人將其當做日常功能使用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無障礙功能讓很多產品的用戶體驗更加貼心。而殘障人士則可能因為這些功能改變命運,得以像普通人一樣融合社會,無障礙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所有成果。
因此科技公司對待信息無障礙的態度,不應該將其看作公益或慈善,這本就是一個大量消費者亟待被滿足的需求,和我們想要更高清的畫質、更長的續航沒有區別。
就像蘋果全球無障礙政策和計劃高級主管 Sarah Herrlinger 所說的:「無障礙功能應被看作是一項人權,而不是一個為了應付執法檢查而推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