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一位市民用V R設備參觀虛擬的「南澳一號」時,不自覺地張大嘴巴,伸出手想去觸摸。南都記者 譚慶駒 攝
南都訊 記者許曉蕾 鄭雨楠 尹來 通訊員 凌浩翔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參觀』博物館的文物」,視障人士阿聰說。18日,廣東省博物館首次推出為視障人士提供「口述影像」導覽的服務。廣東省博物館館長助理王芳說,這項服務將會常態化,視障人士如果需要服務,可以電話預約。
精心打造多功能「超級列車」
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確定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New approaches,new publics)」。「超級連接(Hyperconnectivity)」一詞首次出現於2001年,以描述當今社會多渠道的溝通方式,包括面對面的交流、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軟體、電話以及網際網路。全球聯絡網變得日漸複雜、多元和融合。在今天這個超級互聯的世界,博物館也融入了這一潮流。因此,國際博物館協會將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確定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為此,粵博為本次活動精心打造了一輛「新·粵」號超級列車,這趟「超級列車」集觸摸文物、AI智能體驗、VR全景體驗、考古發掘四節車廂於一身。活動期間「乘客」們可親臨現場感受「口述影像」的未知與真相,帶上手機玩轉「博物官」小程序的粵博精品文物,走上「南澳I號」沉船體驗全景VR,參與「探·古」考古發掘小分隊找尋奇珍異寶,度過一次完美愉快的博物館之旅。
視障人士首次「看見」展品
當天,最引人注目的參觀者當然是阿聰等6位視障人士了,這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能「看見」博物館的展品。只見首批接受過口述影像培訓的粵博志願者們首次嘗試為視障人士進行口述影像服務。阿聰邊參觀,還邊用手機直播,一路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給小夥伴。「很興奮啊,我們剛才參觀木雕展廳,不僅能聽到志願者的描述,還能觸摸木雕」,阿聰說自己特別喜歡潮州木雕蟹簍。
與平時做志願者不同的是,「口述影像」要求口述志願者儘量拋開「理所當然」,用客觀細緻而富有想像力的語言,為視障者再現視覺訊息。「比如說,我們平時講解,可能不會那麼多的描述性詞語,現在看到一個文物,是黃色,就要把黃色描繪出來;是大 型 的 ,就要說清楚大小」,志願者曾小姐負責自然展廳的講解,當天的活動讓她也深受感動。
「大家可能認為視障人員需要我們幫助,但你接觸過他們才發現,他們其實能自己獨立完成很多事情。大家應該更多把他們當做有特殊需求的普通觀眾。」曾小姐表示,口述志願者只是需要做更多的描述,給參觀者更多視覺上的信息,更多平等地對待他們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