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孫永平 張存有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水北調東線源頭江都水利樞紐時指出,「南水北調是國之大事、世紀工程、民心工程,同三峽工程是等量齊觀的。」還強調,「要依託大型水利樞紐設施和江都水利樞紐展覽館,積極開展國情和水情教育,引導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增強節約水資源、保護水生態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自覺,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這為南水北調事業以及南水北調「公眾開放日」活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南水北調東中線管理單位積極探索「公眾開放日」活動,邀請社會各界人士走進南水北調,開展國情和水情教育,普及南水北調知識,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以此來提升南水北調品牌形象。通過6年來的實踐,「公眾開放日」活動已經成為南水北調品牌傳播的重要平臺和有效途徑,以「創新、綠色、民生」的南水北調形象贏得了社會尊重和公眾點讚。
「公眾開放日」是南水北調品牌傳播的需要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以來,發揮著顯著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已經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工程惠及沿線1.2億人,居民飲用水水質明顯改善,受水區生態環境得到修復,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沿線群眾都想目睹一下國之重器的風採,這是南水北調品牌傳播的動力之源。
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不斷加強運行管理規範化、標準化建設,積極運用大數據、雲技術、物聯網等技術手段,提升工程管理現代化水平,工程運行安全平穩,經受住了特大暴雨、颱風、寒潮等極端天氣考驗,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和斷水事件,受水區群眾也想見證工程安全和運行安全效果,這是南水北調品牌傳播的引力所在。
然而,一些社會人士對南水北調認識還存在一些誤區,國內外媒體以及部分專家學者、社會公眾、利益相關方甚至公職人員,通過報紙、圖書、雜誌等傳統媒體以及門戶網站、微博、論壇等新媒體,對調水工程提出了質疑。對此,需要南水北調以工程平穩運行和發揮顯著效益為主題,開展「公眾開放日」活動,邀請社會媒體參加,廣泛宣傳報導,澄清事實,回應社會公眾關切,這是南水北調品牌傳播的責任使然。
「公眾開放日」是南水北調品牌傳播的平臺
打通南水北調與公眾的溝通渠道,建立一個傳播南水北調核心價值理念、提升南水北調品牌形象的平臺,才能更好破解社會各界認識誤區,為南水北調事業發展樹立良好形象。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創新打造了「公眾開放日」平臺,架起南水北調與社會公眾的溝通橋梁,內部倒逼改進工作、改善管理和改良文化,外部化解矛盾、消除誤解、贏得認同,提升南水北調品牌形象和文化軟實力,這與南水北調工程的基礎性、戰略性和公益性的定位高度契合。
「公眾開放日」是南水北調品牌傳播的途徑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完善優化運作機制,「公眾開放日」活動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項目體系,成為南水北調品牌傳播的有效途徑,創新發展了南水北調文化建設的內涵。
設定統一主題,契合核心價值理念。活動主題聚焦「供水生命線、生態文明線、智慧管理線」,與南水北調「人民至上、治水興邦」的使命和「中華水源、民生福祉」的品牌定位保持高度一致。內涵主打「創新、綠色、民生」,與南水北調核心價值理念契合,每個內涵點通過設計不同的體驗環節,讓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創新平臺運作,注重南水北調文化體驗。分別設計了不同的互動體驗環節。科技創新方面,現場可以零距離感受水下機器人、無人清漂船、無人機巡視等,親身感受創新文化;優質水資源方面,通過參觀自動監測站和水質實驗室、品嘗南水之甘甜等,立體展示生態文明;工程運行方面,通過參觀閘站和運行調度室、體驗安全監測環節,將社會責任實踐貫穿整個溝通過程中,讓社會公眾感知人本文化和責任文化。
打造整體品牌,強化南水北調文化傳播。為把「探秘南水北調」滲透到溝通平臺各環節,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突出目標導向、採取梯次推進,將「智慧南水北調」的概念融入VR體驗、視頻、參觀當中,以通俗易懂、寓教於樂的方式,滿足公眾對相關知識的需求,在科普中傳播理念、增進共識;同時努力打造線下傳播與線上傳播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深度融合的融媒體多元化傳播模式,打好活動宣傳「組合拳」,形成合力,集中傳播,立體傳播,提升傳播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讓南水北調宣傳更具公信力和影響力。
來源:中國水利報 202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