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英國留學的表妹在經歷數次機票取消後,總算安全回到國內,害怕之餘她更多的是困惑:自己怎麼什麼都不懂?
有位智者曾說,想要增長見識豐富經驗,無非三種方法:讀書、見人、歷事。而這三種方法裡,見效最快、花費最少、收穫最大的,就是讀書。今天這份書單就是專門為了給大家補充知識短板準備的。
生活不需要你精通每一項技能,比別人多一點基礎常識,便能在困難時比別人多一分生機。
想要增長知識,了解學科,最好的辦法,是先有個大致雛形和框架,知道我們現在學的知識和經驗都是由哪些學科的知識構成的,他們是怎麼發展的。
而《通識》這本書,正好符合這些需求。
顧名思義,《通識》是對目前人類文明的各種學科進行的一個寬泛的講解,主要包括學科的演化、發展、分類和側重,會有介紹到重要的學科歷史事件,也有很多璀璨閃耀的學者。
這本書是一位日本作家所寫,內容邏輯十分清楚,每個學科都配有發展歷程導圖,但很遺憾,內容重點側重在西方學科的發展,中國文化涉及較少。
也不用擔心,書不厚,大概兩百頁左右,一兩小時就可通讀一遍。
具體內容可以看我下面這篇文章
講完了學科的通識類常識,就必須來聊聊基礎類學科哲學和數學了
前面講到,幾乎所有的學科,都是從哲學演化而來。如果你擔心哲學太嚴肅,不如從《蘇菲的世界》開始你的哲學探索。
這三個問題,你都可以在《蘇菲的世界》中找到答案。
《蘇菲的世界》不是一本嚴肅的教科書,而是一個高中哲學老師,從一個小女孩蘇菲的視角,對生活中的現象展開的哲學觀察。簡單、易讀,且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如果你曾害怕哲學,對哲學有刻板印象,建議都來看一看這本《蘇菲的世界》
如果你已經有一定社會經驗,上面那本《蘇菲的世界》讀起來可能會覺得有些淺顯,於是我要再向你介紹這本世界公認的哲學入門書《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被譯成近 30 種語言,暢銷全球,在美國的大學裡,和羅素的《西方哲學》一起被指定為哲學學習必讀書目。
這本書不談哲學家和哲學概念,而是通過提問,使人們體會到哲學思考的快樂。
「什麼是夢,什麼是現實?為什麼人心難以捉摸?是我們的身體支配靈魂還是靈魂支配身體?語言文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是自由?為何會有對錯之分?什麼是死亡?活著的意義?」
這些問題都可以在《你的第一本哲學書》中找到答案
如果說哲學是所有學科的源頭,那麼學科的發展,則大多依賴於數學。
不要再被「高數」的恐懼支配啦,其實數學在發展和應用上非常好玩。微積分是牛頓為了萬有引力定律造出來,如果要恨就恨牛頓一個人吧。但不要因為一個人,就對其他有趣的數學避而遠之。
不要緊張,這本《萬物皆數》和這篇文章裡介紹的其他書籍一樣,他們都非常「不嚴肅」,簡直就是課堂上的搗蛋分子。
比如《萬物皆數》的作者可不是大學裡的老教授,米卡埃爾·洛奈是一個有概率學博士頭銜的 up 主(超過 30 萬人訂閱),專門做數學科普節目,利用摺紙、魔術、遊戲、謎題等形式,讓你「沒有一點點防備,一絲絲顧慮」的情況下,就體驗了一把數學家的生活。
在這本書裡,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有數學的參與,如何穿衣顯瘦是數學,電影特效是數學,甚至手機地圖 app 也是數學。從原始社會的小石子,到現代社會的 AI,處處都是對數學的應用。
看完這本書,你會了解到數學的發展,每個重大節點的變化,以及數學如何在生活中應用。
你會感受到數學的優雅,甚至會對這麼有趣的數學有些躍躍欲試。
具體內容可以看我下面這篇文章
現代世界發展如此之快,如果你還覺得過去那些知識就夠了,那你可帶好好轉變轉變思維了。
下面介紹的這幾本書,不管是對於生活還是工作,讀一讀都會有所幫助,畢竟沒有人可以停下時代的腳步。
以前工作中講績效,講KPI,但從前幾年開始,都開始講「大數據」了。什麼是大數據?其實只是說我們利用數據思維,讓工作更精準,效果更加罷了。那麼如何具備數據思維?
那你最好要學一點統計學。別緊張,統計學不像高中方差那麼枯燥,甚至你在生活中會經常運用到它。想知道怎樣的啤酒是最好喝的,你需要統計學。想知道怎樣的奶茶口感最佳,你還是需要統計學。
統計學的誕生,就是因為一名女士說:調製奶茶時,先倒奶和先倒茶兩種手法泡出的奶茶口感不一樣!
雖然問題很刁鑽,但是《女士品茶》這本書閱讀起來非常輕鬆。看看兩個統計學泰鬥一生的學術顫抖,思考著一個又一個作者拋出來的實際問題,一本書讀完你就能具備數據思維和實驗方法的初步了解了。
話說兩個統計學泰鬥「卡爾·皮爾遜」和「費希爾」的八卦還挺好看的,哈哈哈
具體內容可以看我下面這篇文章
除了大數據,這兩年最熱的詞大概還要數「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這些詞兒了。前有機器人阿爾法狗下棋贏了人類人類選手,後有 AI 語音控制、AI 智能家居、AI 看診等各種人工智慧衍生體。
那麼什麼是人工智慧,它是如何發展,又是如何影響到人類的?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又有什麼關係
這本《你一定愛讀的人工智慧簡史》可能是目前最通俗易懂而有趣的人工智慧科普書籍了。
說簡單一點,人工智慧是「計算」與「存儲」兩種計算機功能的無限次疊加,說難一點,就是科學家通過代碼教導計算機具有人類的思維能力。
具體內容可以看我下面這篇文章
你的知識儲備可以一直停留在上學階段,除了一樣——對經濟學的理解。
這決定著你每天怎麼花錢,你的日子過得怎麼樣,掙的錢能維持多久的生活,所以經濟學不管是什麼時候,都一定要學,只要你開始學,就是最恰當的時間。
經濟學對很多人來說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更是有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各種名詞也是難以分辨,但這本《王二的經濟學故事》卻不會注重這些難以理解的經濟學名詞和概念,而是從你的生活著手,從你每天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你的房子、工資和稅收著手。
用最土的故事(王二種地、交租、賣菜、吃饅頭),來幫你說明最抽象的經濟學概念,順便給你指出你的暴富出路。
比如「中國的稅收高不高」這個問題,很多人是張口就來,但誰說的更準確些呢?作者舉了一個王二吃包子的故事,王二村裡的包子一個一塊錢,但每個都不大,隔壁村的包子一個一塊二,只多兩毛錢,包子卻個頂個的大。所以問題來了,王二村裡的包子,和隔壁村子的包子,誰的更貴呢?這個土裡土氣的故事一講,你就明白了評價事物要用對比手法,並且能夠理解國家稅收的目的在於使用,稅收高不高,要看收上去的稅是否給老百姓提供了不錯的福利保障。
另外「王二」也不是作者的名字,而是一個普通人的群體代號,和「法外狂徒張三」差不多。
通過讀《王二的經濟學故事》對經濟學有了興趣後,我推薦你先不要讀大部頭的經濟學教材,而是從這本《薛兆豐經濟學講義》入手。
薛兆豐老師估計很多人都認識,上過《奇葩說》,是「得到」上極受歡迎的講者。特色就是薛兆豐老師善於把複雜的現象用十分簡單的方式說清楚,通過從經濟學角度對大量真實案例的分析,和經濟學思維的應用,你會更容易看清經濟學花招,理解現象背後的經濟學邏輯,從而啟發你將同樣思維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舉一反三。
讀罷此書,你會覺得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更深刻,更通透。
網絡電商、雙十一、秒殺、限購、直播帶貨,商家想出了各種眼花繚亂的方法,只為讓你掏錢買單。
但你買回家的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嗎?大多數時候你可能會說 No,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體長斷舍離了,既然買的都是沒用的東西,你為何還會付款呢?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看看消費行為經濟學的研究。 行為經濟學泰鬥,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察·塞勒會告訴你,你的決定,尤其是購物決定,多數不是因為你需要那些商品,而是商家認為你需要。
你沒有被強迫,也沒有規定一定要買,或者一定要做什麼事,但你的行為卻被他人暗示、改變了。這是怎們回事?《助推》給你答案
你是因為什麼購物的,是你非此不可嗎?
不,是廣告。不管你有沒有特別注意過,廣告就像一個魔咒,每天都在催促你下單。
在《如何讓他買》中,作者總結了 4 大法則,10 種激勵行為,每一招都瞄準了你的錢包。在你讀了上面的《助推》對行為經濟學有所認識後,最好再來看看這本行為經濟學的具體應用,裡面每一個花招,都能讓你剁手。
以前有個「世界最幸福工作」的招聘,招幾名島嶼守護員,每天就是潛潛水、拍拍照、寫寫博客喂喂魚,一年還有十萬美元工資。當時真是讓我羨慕的不要不要的,結果這本書告訴我,這是專門為保加利亞群島定製的旅遊廣告……澳大利亞旅遊局希望遊客不止是白天乘船來兜兜,晚上還能在島嶼上住一晚,促進旅遊收益。
還有另一個十分有名的活動「偷走班克西」,竟然也是出自作者之手的廣告活動,旨在增加酒店的入住率。具體是怎樣的奇思妙想,詳情見書啦~
研究表明,過勞死的年輕人佔比越來越高,一方面是工作辛苦壓力大,更多的,則是我們缺乏身體健康常識。
很多人不知道二十幾歲年紀輕輕,只是工作壓力大也會有心臟病,很多人不知道不良姿勢帶來的腰椎、頸椎等處的疼痛對他們未來的歲月意味著什麼,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
這些知識也許你一時用不到,但它們卻有可能救你一命。
作為過來人,大聲疾呼:可以什麼都不懂,健康知識一定要學啊!
父母說,「我們也從沒鍛鍊過,身體不是一樣好好的」,但這是事實嗎?
不一定,更有可能以前醫療水平差,人類壽命短,還看不出身體是不是長命百歲,就因為一點小病一命嗚呼了。而現在醫療水平進步,壽命延長,如何讓你的生活更有質量,生命更有尊嚴,也許只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幫你找到答案。
為什麼學科健身知識我推薦這本《一平米健身》而不是其他響噹噹的《囚徒健身》之類?
原因有兩個,一、《囚徒健身》名氣響亮,但缺少健身知識科普,裡面的動作雖然很好,但對於沒有健身基礎的人,不僅難以照貓畫虎,還十分容易受傷。二、《一平米健身》側重健身知識科普,且面向的是全面各個層次的讀者,不僅講解健身知識,還順手解答了很多常見問題。換個書名,叫《健身 1000 問》都不為過。
除了理論知識,《一平米健身》還會提出行之有效,適用於健身小白的各種健身動作和訓練計劃,動作簡單易操作,項目安排也十分合理,只要能堅持做,不用去健身房一樣能健康美麗。
人們總是極度關注身體健康,但卻對心理健康視而不見。然而正確的做法是,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等重要。
一般人也許很少會遇到心理疾病,但是壓力、焦慮一定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這種時候怎麼辦呢?甚至是頭疼、胃疼、發燒、關節痛等問題,都可能是由於心理原因引起的。
和許多人一樣,英國獨立電視臺(ITV)的金牌節目主持人安娜·威廉姆森也一度忽視自己的心理健康,把壓力和焦慮都獨自承擔,直到有一天,她在演播室突然情緒崩潰,陷入了恐慌狀態。這一刻,她才認識到,自己可能出了什麼問題。這一次的經歷對安娜影響非常大,在之後的幾年裡,安娜一邊根據心理醫生建議調整自己的狀態,一邊也在主動探索心理健康領域,後來還取得了心理醫師等相關證書。
這本書非常治癒,尤其是插畫部分非常可愛,強烈推薦大家!
很多人雖然年紀不小,但在生活能力上,仍然是一個巨嬰,比如他們生病後,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何生病,也不知道自己正處於怎樣的狀態,更不知道如何照顧自己。
比如你為什麼發燒了,發燒是表示你正在生病還是你正在癒合,發燒是一個討厭的疾病狀態,還是一個應該受歡迎的狀態?如果搞不清這些問題,你就是一個沒有疾病常識的人。
但很可惜,很多成年人都搞不清楚發燒這回事,更是搞不清楚白細胞和紅細胞到底是幹嘛的。
所以,推薦大家一本童書《細菌小不點》,以童書的方式介紹白細胞和紅細胞,以及你生病時,你身體所經歷的種種狀態。可別小看這本童書哦,講解細緻,畫面豐富,各種知識深入淺出。你甚至會發現很多知識你都不懂。
有關病毒的故事,盡在《病毒星球》。這本書會讓你重新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係,認識人類在萬物中的位置。
我高中和大學都是理科,所以一直覺得歷史沒那麼重要,認為歷史課就是無盡的背誦和年份,但後來發現我錯了。
比如我表妹問我,你為什麼一開始就提醒我注意安全,囤物資?
如果你稍微看過點歷史,有點社會經驗就會知道,大災面前,往往伴隨人禍。雖說時代的車輪從未停止,一直向前,但歷史的車輪一直都是那一個,也許不太一樣,卻總是無盡相似。
真正學習歷史,了解歷史,不僅是能說出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了解人類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以及對未來的預判,吸收並改正錯誤。
對歷史學興趣不大,或者初涉歷史的,可以從這套《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和《半小時漫畫世界歷》開始。以漫畫的形象和有趣的調侃,開啟你的歷史學習。
有了興趣想深入了解了,可以再看看《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雖然不是正兒八經的歷史書,但它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可以說是用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解讀了明代歷史,也許有一些不準確之處,但絕對值得一看,並且會欲罷不能。
讀完《明朝那些事兒》你可能會好奇嚴肅的歷史學著作會是什麼樣?《萬曆十五年》就正好不錯。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長銷的經典歷史著作。書名雖為萬曆十五年,內容卻囊括了整個明朝的榮辱興衰。
而讓《萬曆十五年》如此與眾不同的,是它以小見大的敘述模式。從歷史上曾經發生的,十分細微的小事出發,講解了這些事背後的盤根錯節,最終推動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其中的因果關係,恰為歷史發展的重點。
並且《萬曆十五年》中講書了與以往歷史書中不同的海瑞、張居正……
讀黃仁宇的書,你會深刻體會「歷史給人以智慧」。
只看明史會有些不過癮,作為中國人一定會好奇中國的歷史,正好推薦你黃仁宇另外一本極富盛譽的書《中國大歷史》。
黃仁宇倡導的「大歷史」,是指用歸納法將現有史料高度濃縮,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大致概要,作為一個整體基礎。之後,再在與歐美歷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
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於現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中國過去150年內經過人類歷史上規模一次革命,從一個閉關自守中世紀的國家蛻變而為一個現代國家,影響到10億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與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許我們用尋常尺度衡量。
寫這篇書單的目的,是幫助表妹迅速補充生活常識,但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能認識到沒有一門學科的知識對你是無用的,哪怕是那些發生在過去的歷史。
也不要覺得身體不鍛鍊也健康,真正遇到危險時、遭受病痛時,你才會發現自己曾經多麼武斷。
讀書、見人、歷事,也許你覺得讀書很慢,但你以為最沒效率的方法,事實上卻是積累經驗最快的方法。成本最低,且知識純度最高,花一個小時讀書所獲得的知識,遠遠要比你花兩個小時見人、歷事所帶來的收穫要多。
不擅長讀書?不會讀書?下一篇文章為你準備了「閱讀問題」大解答。
著急的朋友還可以用這些文章解解渴
我是張萌萌,熱愛讀書,喜歡分享
歡迎關注我,帶你一起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