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畫亦稱「水墨畫」,它積澱了深厚的中華民族的文化淵源,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但現今的小學兒童水墨畫教學過多採用臨摹,使學生產生單向的審美和思維定勢,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這是水墨畫教學的誤區,因此,需要去探索與創新教學思路與方法。藉助水墨畫表達心中的興奮之情,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些作品將成為孩子心中的珍寶,蘊含著東方美學的高雅墨趣 ,筆墨既能協調手部肌群,促進兒童大腦發展,又可以鍛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感。因而,在當代美術教育中應更加重視水墨畫的教育教學。水墨確立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造原則,「氣韻生動」的審美標準,並有「以形寫神」「得之象外,緣物寄情」等藝術理論,這一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張開他們想像的翅膀。當孩子能夠用水墨畫抒發自己的感覺,當孩子藉助水墨畫表達心中的興奮之情,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些作品將成為孩子心中的珍寶,而且,增添了學生對水墨畫學習的濃厚興趣。
關鍵詞: 學習水墨畫 興趣 獨特性 趣味性 多樣性 書畫同源 提高素養 孕育創新 。 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裡,人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題,人們在不斷追求自身價值的完善。在今天,「人文」教育已成為社會的強烈呼喚和主流。美術已不僅僅是技能教育,而應是文化教育。在這樣一個文化渲染中,通過含有特殊意義的兒童水墨畫教學,提高孩子的人文化素養,已成為我們的共識和努力的方向。
因為,水墨畫是我國傳統的民族藝術之一,是世界藝術的瑰寶。它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歷史悠久,蘊含著東方美學的高雅墨趣,小學生非常喜愛和容易接受的藝術,也是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和途徑。雖然小學生非常喜愛和容易接受水墨畫,但如果一味讓學生進行臨摹,那做法就過於程式化和成人化,扼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水墨畫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水墨畫帶來的水墨情趣,培養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作畫興趣和正確的審美觀念。那麼在小學美術課程裡如何進行培養學生學習水墨畫的興趣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再談談我的幾點淺見。
一、首先認識水墨畫在美術中的獨特性
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列夫·託爾斯泰將藝術視為人與人交流的一種手段,就像人們用語言傳達思想一樣,人們也用藝術在交流情感。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情感為目的者也。」 新課標指出:「要以人為本,挖掘學生自身的個性,體現人的價值,完善人的品質。」而社會正呼喚具有高尚品質的人。美術教育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文化陣地。其作用不言而喻。新課程標準提出了「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水墨畫簡練概括的造型,出神入化的運筆,富於變化的墨色,不僅為我國廣大人民所喜愛,而且在世界藝術之林中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水墨畫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它在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交流和傳承的作用無可替代。水墨畫已成為新時代的人文情操教育手段,它的筆墨既能協調手部肌群,促進兒童大腦發展,又可以鍛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感。因而,在當代美術教育中應更加重視水墨畫的教育教學。
二、水墨畫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對於小學生而言,自主意識尚未完全形成,對於這一新生畫種也一知半解,適當地引導學生從一些優秀的傳統作品中學習學好水墨畫,學會欣賞、學會感悟、培養興趣是很必要的。 在欣賞齊白石的蝦時,我給學生講齊白石老爺爺為了畫好蝦就親自養了一些蝦經常進行觀察,所以他畫的蝦特別生動。又如:「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吳道子一日之間繪成嘉陵江300餘裡的壁畫,而李思訓幾月足不出戶」的故事,讓學生感受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發現各種不同的表現方法和筆墨的巧妙之處從而產生興趣。 前不久,我上了一節美術公開課,課題叫《水墨遊戲》。課的開始我以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勢利導讓學生討論交流如何畫雞蛋,讓學生說一說用怎樣的方法畫雞蛋,學生說出了許多方法,如:用鉛筆畫、用水彩筆、用蠟筆等。最後教師小結過渡: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老師今天不許你們用這些方法來畫,老師要介紹一種新的畫畫方法給你們。很自然地過渡到要學習的內容《水墨遊戲》。師:「你們知道哪些關於水墨畫的知識?說給老師聽聽。」(學生各抒己見。)師:「老師在這兒為大家準備了一張宣紙,請你們用墨汁在宣紙上畫個雞蛋給老師看看。逐步提出不同要求,按照老師說的要求來畫雞蛋。」學生在繪畫中激發了興趣。師:「你們畫得非常好,比達·文西小時候畫得好多了,讓老師也學到了很多水墨畫知識。不過僅讓你們畫雞蛋太簡單了,我還想再考考你們。」師:「我覺得你們畫的雞蛋像一幅好看的畫,你能說說看像什麼嗎?」(簡單的雞蛋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在畫好的雞蛋上添上幾筆,讓它變成一個動物、人物或是其他東西。在這個環節,教師讓學生學著用水和墨來表現事物)最後師小結:「畫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同學們可以大膽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畫,老師相信,你們都能夠取得成功。」
二、水墨畫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對於小學生而言,自主意識尚未完全形成,對於這一新生畫種也一知半解,適當地引導學生從一些優秀的傳統作品中學習學好水墨畫,學會欣賞、學會感悟、培養興趣是很必要的。 在欣賞齊白石的蝦時,我給學生講齊白石老爺爺為了畫好蝦就親自養了一些蝦經常進行觀察,所以他畫的蝦特別生動。又如:「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吳道子一日之間繪成嘉陵江300餘裡的壁畫,而李思訓幾月足不出戶」的故事,讓學生感受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發現各種不同的表現方法和筆墨的巧妙之處從而產生興趣。
前不久,我上了一節美術公開課,課題叫《水墨遊戲》。課的開始我以達·文西畫雞蛋的故事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勢利導讓學生討論交流如何畫雞蛋,讓學生說一說用怎樣的方法畫雞蛋,學生說出了許多方法,如:用鉛筆畫、用水彩筆、用蠟筆等。最後教師小結過渡: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老師今天不許你們用這些方法來畫,老師要介紹一種新的畫畫方法給你們。很自然地過渡到要學習的內容《水墨遊戲》。師:「你們知道哪些關於水墨畫的知識?說給老師聽聽。」(學生各抒己見。)師:「老師在這兒為大家準備了一張宣紙,請你們用墨汁在宣紙上畫個雞蛋給老師看看。逐步提出不同要求,按照老師說的要求來畫雞蛋。」學生在繪畫中激發了興趣。師:「你們畫得非常好,比達·文西小時候畫得好多了,讓老師也學到了很多水墨畫知識。不過僅讓你們畫雞蛋太簡單了,我還想再考考你們。」師:「我覺得你們畫的雞蛋像一幅好看的畫,你能說說看像什麼嗎?」(簡單的雞蛋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在畫好的雞蛋上添上幾筆,讓它變成一個動物、人物或是其他東西。在這個環節,教師讓學生學著用水和墨來表現事物)最後師小結:「畫的表現方式多種多樣,同學們可以大膽嘗試用自己的方法去畫,老師相信,你們都能夠取得成功。」
縱觀整個教學,教師通過對水墨畫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發現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膽創造的信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把自己潛在的創造力充分表現出來。這種創造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了成功。每個學生的點滴創造不單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喚起學生美好的情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習興趣。 三、水墨畫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目前,小學水墨畫教學過多採用臨摹,使學生產生單向的審美和思維定勢,阻礙了學生的自主創造意識,造成思維閉塞,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導致主題情感創造意識的失落。黃賓虹曾說:「藝術之事,所貴於古人者,非為拘守舊法,固定不變者也。」因此,在兒童水墨畫教學中,應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與行為習慣。那麼,如何更好地有創造性地進行水墨畫教學呢?
1 遊戲激發興趣。古人云:書畫同源。書法講究的是用筆用墨,水墨畫講究的是線條,線條是水墨畫的生命線。因而,在水墨畫教學中,要讓學生做線條遊戲,在宣紙上隨意拖出一根線條,在不經意間讓線條游離在紙上,在此過程中,體驗使用毛筆作畫的感受。不知不覺中,兒童就會在饒有興趣當中發現隱形的變化,感受到線的柔韌與墨的乾濕,順理成章地掌握水墨畫的常識。 循規蹈矩地一筆一畫,時間一長,學生就會乏味。那麼水墨遊戲剛好符合學生的心理,孩子們處在玩耍之中,在紙上隨意地灑墨,用嘴盡情地吹墨,水與墨肆意地流淌,本是無心的,但加上孩子天生的想像力,加以聯想。一棵棵小樹,一塊塊田野,一片片山坡躍然紙上,再加上一些跳躍的人或小動物,整幅畫頓時精彩起來,學生也興趣盎然。 2、生活孕育創新。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美國教育家羅恩菲德早就指出:「在教育中,藝術中介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富有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並將之運用於生活和職業,那麼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完成。」所以,在水墨畫教學中,擴展學生表現的內容是十分重要的。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水墨的技能技巧表現方法時,選擇一些具有人文性的素材,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寫生家鄉的具有厚重歷史和文化的景點,既為學生的創作積累了素材,又得到了文化的薰陶。
教學《線條色彩畫感覺》一課,讓學生走出教室,來寫生校園內各類普通的房子。在寫生中引導觀察,並要求學生用減法方式,減去不入畫的部分,補充一部分,使構圖完美,意境更充實;要學生用誇張變形的手法表現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根據主觀感受表現情趣,加強藝術的感染力。這樣的效果,全班幾十人的作業,一人一模樣,共性中有個性。寫生提供了創作的源泉,經過藝術概括,去粗取精,創造出的是比現實景物更有個性、更為鮮明的形象。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而且使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學生性格天真,有著獨特的感受能力,想像力十分奇特,他們作畫無拘無束,任意馳騁,繪畫作品構圖到用色不拘一格,大膽誇張、變形作品單純而簡練,稚氣十足。兒童的這種心理正好符合水墨畫的特點。水墨確立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造原則,「氣韻生動」的審美標準,並有「以形寫神」「得之象外,緣物寄情」等藝術理論,這一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張開他們想像的翅膀。當孩子能夠用水墨畫抒發自己的感覺,當孩子藉助水墨畫表達心中的興奮之情,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些作品將成為孩子心中的珍寶,而且,增添了學生對水墨畫學習的濃興趣。
3、國畫與其它傳統文化內容的相互融合,如將古詩、書法、音樂與國畫相互融合 唐人曾經說過:「書畫異名而同體」。中國傳統歷來認為詩與畫為姊妹藝術。古詩的優美不僅在於它的文字,還在於它的意境,與同樣講究意境的中國畫詩畫相通,讓孩子用繪畫來表現古詩的畫面,將兩者結合,互相促進,對提升國畫學習效果有十分好的效果。例如在學習花卉和昆蟲後,讓學生用畫面表現《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絕句》中「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和《宿新市徐公店》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等,並指導孩子在畫上用書法提上詩句,從另一個角度又促進孩子們學習書法的興趣,國畫、古詩、書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課堂講解後,學生在繪畫聯繫創作時配以節奏舒緩的民族傳統音樂,更能讓孩子們進入國畫的意境。
4、大膽創作,培養學生勤於實踐、勇於創新的精神 中國畫不僅講究通過筆墨濃淡乾濕對比變化來表現繪畫對象,在構圖上,更講求經營,經常打破空間或時間的局限,以靈活的方式,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這種特徵和變化,特別符合青少年好奇、大膽的心理特點,所以國畫對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有著無與倫比的吸引力。比如我要引導學生畫出不同感覺的荷花,我先讓學生欣賞朱耷的荷花作品,同時把朱耷的身世,與之帶來的畫家在荷花表達方面的特別感受講給同學們聽,我是這樣描述的:朱耷也叫八大山人,是明宗室後裔,他的人生經歷獨特,但藝術修養很高,一生充滿亡國之痛, 對明朝的反抗情緒非他人可比。他畫的荷花, 線條盤錯, 翻轉自如,簡潔精到 。 畫面的。意境蕭索孤寒。
兒童水墨畫教學中傳統的教學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三體合一,這是歷代畫家實踐證明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內容也是常規的花鳥、山水等,以傳統的單墨進行。在選擇小學的國畫教學內容時,擴展學生表現的內容是十分重要的,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貼近他們的生活。如描繪「照鏡子」、「窗前」、 「臥室的一角」、「校園」等,這些對他們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繪畫起來非常有興致,這對學生的創造思維也得到了培養,同時學生在進行繪畫時經常考慮到如何用筆、用墨和用色,這對學生繪畫綜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除此之外,課上我還經常講一些名家的故事,來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比如齊白石由一個放牛娃、鄉下木匠,經過自己的勤奮拼搏,終成一代藝術宗師。還有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王羲之「臨池學書」和王獻之七缸水的故事也讓學生學到很多道理。 陶行知先生說:「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得通,想得遠;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操作,向前開闢;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裡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去捕捉。」 我深深感受到,要善於從各方面發掘孩子們的潛能,讓學生在遊戲筆墨間怡情養性,才能培養出創新型藝術人才。 艾斯納指出:「任何一種藝術問題都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都可以作多種解釋。沒有什麼法則能告訴學生究竟是他還是她的解釋才正確」。所以在水墨畫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教學實踐中繼承與創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水墨畫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發展為根本,不斷提升自身的修養,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使學生在學習創作之中受到薰陶和感染,形成健康的人文素養,使美術教學更加有趣。
參考文獻:劉松巖《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畫技法圖解》
《國畫學》《畫論釋詞》。
《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解析——歷代傳世名作步驟圖》
《唐宋元十六家山水畫技法圖解》《案頭畫範——劉松巖畫山水》
《畫長城學山水》《芥子園畫傳山水實用教材》
方貴林《少兒水墨畫入門》
謝稚柳著《水墨畫》
張東林《水墨山石畫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