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城水庫在磁縣城西南二十公裡處,相傳該地曾作為大名鼎鼎的嶽飛抗金駐軍之所。站在雄偉的大壩上向西眺望水面:浩瀚如八百裡洞庭,晴日裡波瀾不驚,水質清澈藍的純粹,纖塵不染。國內某位名導演來邯鄲採風,面對一望無際的嶽城水庫感慨地說:「邯鄲竟有這樣令人想不到的好地啊!」的確,不到嶽城水庫,不親眼目睹綿延六公裡長的攔河大壩,不親眼目睹需要用鐵軌來運行的重達幾十噸的巨型閘門,就難以想像磁縣有這樣一處雄偉壯觀、令人震撼的景致。
十年磨一劍
嶽城水庫建在水量充沛的漳河之上。漳河曾經遷徙無常,散漫不可制約如猛獸一般。解放前,漳河兩岸傳唱著「漳河寬,漳河長,滔滔洪水似虎狼,年年淹沒萬頃地,妻離子散棄家鄉」的歌謠,是對洪水肆虐的生動寫照。自明初至今,漳河大的改道不下五十餘次,平均十年就發生一次,對中下遊的人民生命財產形成極大危害。解放後,八年中有六年發生了水災,1956年最為嚴重,下遊農田的受災面積達一千萬畝,受災人口達一千萬人之多!
根治水患,刻不容緩。建國初,邯鄲人時時憧憬謀劃著,能在漳河上建造一座降伏洪魔的水庫。1957年,當時水電部就有規劃在上遊山西段及中遊河北境內修建石梯、嶽城兩座水庫,以徹底解決漳河洪水的問題。由於下遊水患更為緊急,1958年春,經周恩來總理批示,水電部決定暫緩修建山西石梯水庫,立即修建嶽城水庫。
行洪過後嶽城水庫以下漳河河道
嶽城水庫設計作用是防洪、灌溉、城市供水並結合發電,那時候土地徵用、庫區移民涉及磁縣嶽城公社、黃沙公社、都黨公社的19個村近三萬人。接到搬遷任務後,各公社幾乎同時召開了搬遷動員大會,村民們不計得失沒有怨言,很快完成了搬遷任務。下潘旺村民趙有貴介紹,當時,包括安置費、青苗補償費等,平均每個人才給了120元。
千軍萬馬戰猶酣
1958年7月,邯鄲專署成立了嶽城水庫工程局;8月,開始修築92公裡長的公路;9月上旬,9萬民工進駐施工現場,截流戰役正式打響;10月主體工程開工興建。1959年10月1日至1960年汛前,從崗南水庫、治淮前線以及河北省調進幹部職工約2萬人,工程進場民工總數達到24萬餘人。
「當時那個場面實在壯觀!」親眼目睹工程建設的磁縣嶽城鎮下潘旺村村民趙有貴說。「工地上簡直是人山人海!「 那時沒有現在的大型機械設備,全部是手推車、排子車,可人們幹勁兒很大。最顯眼的是姑娘隊。」70多歲的袁好榮老人介紹說。「姑娘隊一點也不願落後,嘶喊著號子和男人們爭高低。」
老人回憶:太行人民無冬閒,地動三尺照樣幹!當年的冬天十分寒冷,朔風呼嘯,滴水成冰。不僅天氣異常寒冷,而且鄉親們的物質生活也不富裕,許多社員都吃不飽,甚至有人餓著肚子出工。工地上男女老少一起上陣,就像淮海戰場似的:千百面紅旗迎風招展,只要一看旗幟你就知道那塊工地是那支隊伍的地盤;高音喇叭裡播放著嘹亮的革命歌曲,聲音高亢,催人奮進。鄉親們有的刨土,有的鏟土,有的打夯,往壩上運土的有人力車、畜力車、還有肩挑人抬,人雖多,但各有分工,忙而不亂,秩序井然,到處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火熱氣氛。
往大壩運土的主力軍是獨輪車和排子車。每輛獨輪車載的土都有幾百斤重,推這些獨輪車的都是棒小夥子。嶽城鎮有個壯小夥叫李強,三十多歲,他推一車土一路飛跑,像玩兒似的。別人推五趟,他能推十趟,在寒冷的天氣裡,他仍熱的汗流浹背,頭上像個蒸籠,但他顧不上擦把汗,乾脆脫掉上衣,光著脊梁推車飛跑。李強的苦幹實幹精神上了工地大喇叭,受到了嗓音甜美的女播音員表揚與鼓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工地上,揮鎬刨土的、推車的、打夯的許多男社員也紛紛脫掉上衣,光起脊梁來。
剛剛澆築完的混凝土必須採取保溫措施,可那時候沒有防凍劑,只能在外圍想辦法保溫,老百姓就捐被子,一家一戶有捐4床的,有捐兩床的,六公裡長的大壩,被老百姓的被子溫暖整個冬天……
在滴水成冰的冬天,那種場面真是令人震撼……
周總理說:「你們建造的是亞洲第一大土壩」
水庫工程由大壩、溢洪道、洩洪洞、電站及渠首工程等部分組成,防洪設計標準為千年一遇,最大庫容13億立方米。 資料記載,到1961年汛前,水庫第一期工程完成,填築土方2000萬立方米,實現了一年攔洪的任務。1970年全部建成後,控制流域面積18100平方公裡,佔漳河流域面積的99.4%。大壩為均質土壩,全長6296.7米,壩頂高程為159.5米。號稱亞洲第一土壩。
水庫保護著下遊河北省清涼江以南,河南省安陽河、山東省馬頰河以北的39個市縣及重要的工礦地區,是華北糧棉基地的主要部分;保護農業耕地面積2732萬畝,人口1416萬人,對京廣、京滬、京九等鐵路及京福、京珠等高速公路的安全起著重要的屏障作用。
1966年春天,周總理慰問邢臺地震災區後,擔心地震危及嶽城水庫,便不顧疲勞,風塵僕僕來到嶽城水庫。聽完建庫匯報,周總理馬上乘車去工地察看大壩,當他得知,如果用建築大壩的土壘成一米高一米寬的土牆可繞地球三周時,高興地伸出大拇指說:「真不了起,你們建造的是亞洲第一大土壩!」
周總理興致勃勃地站在大壩上,他對站在身旁的當時的水庫黨委書記梁曉東說:「戰國時期,西門豹治鄴就是治這條漳河,但他只能疏浚修幾條渠道。你們造了這麼一座大水庫,根除水患,造福於民,你們比西門豹強得多!」
牢不可摧的「防火牆」
嶽城水庫彈指誕生50年了,在無數個不平凡的歲月裡,它的工程建設與管理取得了巨大成績,水利工程發揮了巨大作用,取得了顯著的效益:1982年、1996年漳河流域突降特大暴雨,嶽城水庫都充分發揮了削峰作用,有力地支持了下遊的防洪防澇工作。還先後調蓄了1982年8月、1996年8月、1998年8月三次較大洪水,其中,僅1998年8月直接減災經濟效益就達到100億元。
50年來,水庫在工農業供水和生態補水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力支援了地方工農業建設,保證了邯鄲、安陽兩市的飲用水安全,改善了水庫下遊的生態環境。
50年來,一代一代水庫人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時刻保護著水庫的安全,運用科學手段完善管理機制,使水庫發揮了更大的積極作用。庫區常年水質保持在二級以上,先後承擔了向白洋澱、衡水湖等重點跨區調水補水任務,這座古老的國家大型水庫越來越煥發著無限新的生機。
美不勝收的「人間天湖」
當站在壩頂上眺望的那一刻,你會發現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向西, 眼前豁然開朗,雄偉的嶽城水庫大壩橫臥在挺立的太行青山之間,一片碧綠的水面接著藍天。向東,俯瞰美麗富饒的村落田疇入視野,其間遍布的曹魏大小「七十二冢」清晰可辨;俯看壩下洩洪道的「銀河」瀑布如今緩緩而行,就像一頭被馴服的猛獸。
我們不光可以「遠觀」,還可以「近玩焉」。 平闊的壩頂大道向遠方延伸,小心翼翼沿水泥階梯路踏下去,我們便可以到達庫區安全開放水域,清爽的風兒夾雜著潮溼的水汽立刻撲面而來,波光粼粼的湖面,輕煙浩淼,若不是微微的水聲和偶爾傳來的鳥啼,你怎麼會感覺不像是在一幅畫中呢?節假日,約上三五知心好友穿上救生衣,大膽地去踏上快艇衝浪,銀色的浪花快速向身後飛濺開去,那一刻,你仿佛感覺自己是騎上白鯨騰雲破霧於九霄之上!那一刻,渺小的我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那麼,大聲吶喊吧,用最原始的聲音表達我們最激動的心情。
春來湖水綠如藍,雲蒸霧蔚山如黛;盛夏到,遊艇如織,魚鷗翔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一天堂;深秋西北風驟吹,湖面滔湧巨浪,直撲而來,捲起千堆白雪,撒下萬朵銀花;冬天更是別有一番景致,白雪覆蓋著巨人大壩,萬裡湛藍碧濤靜如處子一般。
天然人工的嶽城水庫,終成磁縣人永久的驕傲。是磁縣勞動人民的辛勤汗水,匯聚了這座美不勝收的人間天湖。
一位名家為嶽城水庫題寫了一幅絕佳楹聯:攜酒人來,觀長堤鎮水,萬傾波濤雲淡,漁唱鷗飛,帆白水碧龍舟,千秋漳水盡淘心頭名利。憑欄詩湧,看大壩鎖波,三面山色煙輕,風吟鷺起,草綠塵紅花樹,四季湖山喜收眼底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