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磁縣大地上
流淌著奔騰不息的紅色基因
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
密切聯繫群眾、開展革命工作的事跡
永遠流傳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
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磁州兒女奮勇前進
今天,小編整理了
劉少奇在磁縣工作、生活的點滴事跡
帶大家走進那段難忘的紅色記憶……
劉少奇領導六河溝煤礦工人運動
二十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在中國人民頭上,整個國家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勞苦大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磁縣都黨鄉、觀臺鎮的漳河兩岸因擁有豐富的優質煤炭資源,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的資本家聯合在這裡辦煤礦,小火車運輸都修到了都黨鄉中蓮花村東河岸上。村民給帝國主義列強企業打工,幹的是牛馬活,吃的是豬狗食,棒打腳踢家常便飯,刀砍槍殺屢見不鮮。工人們、村民們、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一團反抗侵略、反抗剝削、反抗壓迫的怒火,正在尋機燃燒爆發。
為了喚醒全國人民的覺醒,站起來反對帝國主義官僚資本和國民黨反動派對勞苦大眾的欺壓,1925年深秋,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者劉少奇受黨中央的委派,到六河溝煤礦組織領導工人運動。被一起委派來的還有當時的中共安陽縣委書記楊介人。劉少奇化名胡服,楊介人化名京漢。為了工作方便和自身安全,劉少奇和楊介人的住處就安排到了白龍廟周邊的窮苦百姓家中。白龍廟院內的東西廂房就成了劉少奇、楊介人和工人領袖開會議事的地方。在這裡正式成立了六河溝煤礦黨支部,召開了六河溝煤礦工會第一次會議,這裡也成為六河溝煤礦工人罷工鬥爭的指揮部和根據地。白龍廟一帶多處都有劉少奇、紀德貴、王子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光輝足跡。劉少奇同志在六河溝煤礦領導工人運動,累計有一個月之久。
初到白龍廟 種下少奇槐
劉少奇當年在白龍廟一帶開展地下工作傳播馬列主義時,有時引經據典結合歷史給講道理,有時深入淺出聯繫民間趣話打比方,鼓勵大家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前途看到光明,要鼓足勇氣。
1925年,劉少奇初到白龍廟時,工人群眾由於受到三座大山的迫害,誰都不敢相信,窮工人起來鬧罷工能改變命運。為了武裝廣大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的頭腦,為廣大工友壯膽鼓氣,劉少奇常不斷給白龍廟人打比方。有一次在村民索清風老家窯洞開會議事時,他說:「同志們,不要害怕,不要懷疑革命,我們一定能勝利,因為我們是正義的,一切帝國主義列強和反動勢力必敗,只要我們醒悟過來,在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向他們作鬥爭,就等於關起門來打狗。因為是在人民的地盤上,我們的事業一定能勝利,我們的事業一定像松柏一樣萬古長青,或者說像老槐樹一樣長壽。來來來,我今天也為咱們的事業栽棵老槐樹,給其培土澆水,祝其成活,儘快長大。祝我們的革命事業像槐樹一樣蓬勃生機、長命萬年。」於是他找來一棵手指粗、兩米高的槐樹苗栽到索清風的院子裡。
這棵當年的小槐樹,現已長成樹圍3尺多粗、樹冠10多米高的老槐樹了,村裡的老年人都稱其為「少奇槐」。它記載了厚重的歷史,也見證了這片土地上的崢嶸歲月。
二上白龍廟 領導六河溝煤礦大罷工取得勝利
▲劉少奇在白龍廟辦公居住舊址
1931年冬,劉少奇以中央總工會特派員的身份第二次來到白龍廟六河溝黨組織所在地,指揮六河溝煤礦的工人運動。地下黨員索和的、索富民到嶽城接應。11月6日在白龍廟內召開了黨組織會議,研究部署工人罷工運動。當時參加會議的有直南特委書記王子清,磁漳中心縣委書記李劍森,組織部長王維綱,宣傳部長劉大風和工人領袖馬存漢、紀德貴、索和的、張瑞堂等同志。這起工人運動,是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的,目標明確,鬥志堅強,使1932年5月舉行的六河溝煤礦萬人大罷工取得了勝利。當時的罷工聯合著彭城、武安、新鄉的工人聯合罷工,聲勢浩大,震撼了中原大地,黨領導的六合溝工人大罷工樹立起了工人階級革命的歷史豐碑。
三上白龍廟 抗日遊擊鬥爭進入新階段
1942年9月,在抗戰最嚴酷的歲月,劉少奇第三次來到白龍廟交通站索富民家,召開了周邊的地下黨組織會議,一方面聽取了地方黨組織的匯報,一方面又吸收了20多名黨員入黨。從此,白龍廟地區抗日遊擊鬥爭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與磁縣礦工兄弟結下深厚情誼
在長期的工作、生活中,劉少奇與磁縣的百姓結下深厚的友誼,他不僅和工友們同吃、同住,而且還經常幫助工友們學習和勞動。都黨鄉同義村一帶,至今還流傳著劉少奇的許多故事,背同志過漳河、不嫌髒累抬駝(糞)筐等等。
▲白龍廟革命舊址
1929年冬的一個早晨,劉少奇、馬載(化名馬存漢)等人在六河溝煤礦從事工人運動時,不慎被礦警隊發現,遭到礦警隊的追捕。當時正趕在煤礦工人上班時間,於是,劉少奇、馬載順勢夾雜在上工工人的人流中,在煤礦工人紀德貴、王付保等人的保護下,和挖煤工友一齊下到了礦井裡。礦警隊追到了礦井口,不見劉少奇、馬載等人的蹤影,知道他們已經逃到了礦井裡,就決定在礦井口重兵看守,等出來時活捉劉少奇、馬載等人。
▲左中劉少奇,左一王付保
工友們知道礦警隊肯定在上面嚴陣以待,而且礦井出口只有一個,井口是必經之路,出去定是死路一條,得想辦法瞞過礦警隊的眼睛,方能安全脫險。當時,能在礦井安全出入,又能瞞過敵人眼睛的工具只有一個,就是往地上運煤的罐籠,於是,在工友的幫助下,礦工紀德貴、王付保和劉少奇、馬載一齊藏進運煤的罐籠中,四人一齊面向罐籠的壁沿,用手把著罐籠上面的竹網,劉少奇、馬載在中間,紀德貴、王付保在兩邊負責保護,上面放煤,下面藏人,並與外面的工友裡應外合,幫助劉少奇、馬載安全逃出了礦井。
等到收工的時候,礦警隊見下井的工人都已走光了,還是不見劉少奇等人的蹤影,方知已經上當,而這時,工友們早已經把劉少奇、馬載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劉少奇、馬載成功脫險後,為感謝紀德貴、王付保等人的救命之恩,特合影留念,留下了這珍貴的歷史時刻。
王付保十分珍惜同劉少奇的這份友誼,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化大革命等劫難,一直把這張照片苦苦珍藏,直到臨終前還再三叮囑子女說,這張照片是他和劉少奇友誼的見證,千萬不要拿這張照片去向黨和政府索要任何好處,爭取任何支持。王付保的子女謹記父親的教誨,從未向當地政府要求過任何照顧,2011年無償把這張珍貴的照片捐獻給了白龍廟。
▲劉少奇在白龍廟辦公室舊址
解放後,有兩件事更令當地群眾津津樂道。1961年,六河溝煤礦礦工索富民讓村裡的文化人索清風「鬥膽」給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寫信,「劉弟您好,你嫂子有病,家裡困難,請設法幫助。」當時這在磁縣一帶引起了巨大關注,一個是普通百姓,一個是國家主席。但很快,劉少奇託人送來了糧票和路費,並邀請嫂子去北京看病。來人還捎話,去北京時請給主席帶上柿糠疙瘩。據了解,當年白龍廟一帶生活很艱苦,老百姓用米糠面、柿子攪拌在一起,再用火燒或籠蒸熟食用,吃在嘴裡很難下咽,還會造成腸幹、大便困難。劉少奇在白龍廟生活時就吃這種柿糠塊。第二年,索富民帶著妻子(看口喉病),背上一大包柿糠疙瘩進了北京城……一見面,劉少奇熱淚盈眶地說,「白龍廟的糠團和柿子養育著咱,使咱活到今天,白龍廟的工友和群眾保護安全,才有今天北京的見面」。劉少奇問起了白龍廟很多工友文德、廣保、廣全等人的情況,回憶共同抗爭的日子,在場的工作人員聽了情不自禁流下眼淚。
1986年,80多歲的索富民去世前堅持到琦寶山上劉少奇居住、工作過的地方看一看。
抗戰兵工廠深藏磁縣「山尖」 劉少奇參建
花駝村建在海拔700米左右的高山上,俗有「磁西百裡,人稱天尖」之譽。因該村地勢險要,山高林密,群眾基礎好,從1937年5月起,八路軍開始在花駝村秘密建立兵工廠(村內現存一二九師兵工廠舊址12處)。鄉親們騰出家裡的房子,專門用來生產軍被、軍鞋、軍衣,同時生產機槍、步槍、子彈、手雷、手榴彈等兵工器械。一時間這裡成了根據地內有名的「軍工專業村」,人們還喜歡稱呼它為「山尖上的紅色兵工廠」。
「兵工廠設備由劉少奇從六和溝煤礦運來,後因戰爭形勢需要,1943年底,兵工廠遷到涉縣西達。」據村裡的老人回憶,參加兵工廠建設的主要領導有劉少奇、劉伯承、鄧小平、田裕民、宋具臣、薄一波等人。當時約有工人200人,工廠車間佔有民房200餘間,佔到當時民房總數的十分之九。為了支持兵工廠生產建設,百姓們都主動到野外的石庵子裡和山洞裡居住,過著非常艱苦的生活。花駝村的水果收入全部支援了兵工廠的建設,為造槍託村裡的核桃樹幾乎全部被伐光。
據記載,花駝村兵工廠是當時太行山地區最早、規模最大的「冀南第一兵工廠」。現如今,這裡不僅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宅院、古街道,還有大量抗戰時期八路軍129師兵工廠遺址。當時的肥皂廠、被服廠、槍械廠、地雷廠、毛織廠、軍工食堂等分布在村內各處院落和古廟宇中。
八十多年過去了,劉少奇等先輩機智脫險,與帝國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鬥智鬥勇的事跡在磁縣革命老區廣為流傳。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做出貢獻的先輩們,人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一定繼承他們的遺志,弘揚紅色精神,發憤圖強,愛磁縣、作貢獻,建設家鄉、建設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參考:《邯鄲晚報》《燕趙晚報》《人文磁州》
邯鄲黨史、方志磁縣微信公眾號等
■編輯:杜東平
■初審:李玉萍
■覆審:王慶明
周慧文
李治亞
■終審:房淑萍
秦 冀
■微信:cixianrongmei
■熱線:0310-2335552
■郵箱:cilicixian@163.com
愛磁縣的你
原標題:《老一輩革命家在磁縣|劉少奇三上白龍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