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 年以來,根據中央《關於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定點聯繫滇西邊境山區工作總體方案》要求,中山大學啟動定點幫扶雲南省鳳慶縣的工作。校黨委、行政班子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集結全校資源,發揮學科優勢,從點、線、面結合精準扶貧,紮實推進各項幫扶工作。
(一)發展式醫療幫扶,提升當地醫療水平
「我看到了!」對於赴鳳慶開展扶貧義診的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醫療隊來說,這無疑是他們在當地最想聽到、也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作為中山大學對口幫扶鳳慶縣派出的第一支醫療隊,中山眼科中心醫療隊於2014和2016年兩次組織由白內障、眼底病、視光學等專家構成的醫療隊到鳳慶縣開展醫療扶貧義診手術和培訓基層醫務人員等工作,當地百姓親切地稱呼他們為中山大學的「光明使者」。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曾對中山眼科中心醫療隊說:中山眼科人以「創新發展式」醫療扶貧模式為契機,到基層去,到最需要先進醫療技術的地方去,不僅僅「授人以魚」,讓一個個因貧困而常年生活在黑暗中的盲人得到救治,重見光明,而且「授人以漁」,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我們來義診,不是做完幾例手術就完事兒,還要留下「光明的技術」。
中山大學積極探索由「救濟式醫療幫扶」到「發展式醫療幫扶」的模式,將醫療幫扶工作重點放在大力培訓基層醫生上,按照《中山大學醫療衛生對口幫扶鳳慶縣工作方案》,精準建立各附屬醫院與鳳慶縣醫療衛生系統的對口支援機制,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為基層留下「不走的醫療隊」。中山大學各附屬醫院按照每年16人次、半年為一期接收鳳慶縣選派的醫務人員業務進修,以此提高他們的臨床診療能力和技術水平,強化了理論知識和服務理念,促進鳳慶縣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每年到當地舉行大型義診活動,為患者排憂解難送溫暖,同時醫療隊開展了各種培訓項目,採取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手術示教培訓、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對當地醫生和護理人才進行培訓。自幫扶以來,我校一共接收當地醫護人員進修學習共7期37人次,共計派出67名專家教授,開展醫護培訓64場次,培訓醫護人員3294人次,免費完成手術293臺次,義診4338人次。
中山大學醫療技術幫扶和義診活動讓鳳慶縣的人民群眾倍感溫暖,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同時發揮了我校優質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堅持走「造血」的道路,針對當地多發病和薄弱科室進行精準幫扶,為當地醫院的發展及專科建設進行了準確有效的幫扶,切實提高了鳳慶醫療機構的服務條件和診療水平,幫助當地培養「永遠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
(二)發揮優勢,逐步擴大教育幫扶覆蓋
2016年9月,時任黨委副書記、扶貧工作組組長一行前往雲南鳳慶,走訪了鳳慶縣第二完全小學和魯史中學。我校教育發展基金會聯合廣州怡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舉辦了「春雨行動」公益慈善項目,為鳳慶縣第二完全小學的孩子們送去了規範字典和文具,並帶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彩課程。在魯史中學,副書記親切慰問了中山大學第18屆研究生支教團鳳慶分隊成員,參觀了校園並認真聽取了魯史中學的校情校史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情況,最後她走進教室,站上三尺講臺,為同學們講了一堂關於成長和夢想的課,她先是向學生們介紹了「扶貧先扶智」的重要意義,她還現場提問,「同學們將來想做什麼工作?」,學生們積極參與互動,「要當歌手」、「要當演員」、「要當外交家」……在鼓勵同學們為實現夢想而努力的同時,她指出,在全國打好脫貧攻堅的大氛圍下,我們學生要努力學習,要學好高中各門課程,考上理想的大學,為將來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扶貧先扶智」,中山大學一直堅持擴大對鳳慶教育的幫扶面。一是中小學、特殊學校教育幫扶,籌集資金315萬元為鳳慶二完小學新建一棟教學樓和一間多媒體科室,通過校友企業家和愛心人士的支持先後捐資50餘萬元建設了10所小學圖書室和鳳慶三中6間圖書館閱覽室。爭取到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扶貧資金150餘萬元用於鳳慶縣「一師一校」校點硬體配套建設和勐佑鎮中心幼兒園附屬工程建設;二是支教活動。中山大學團委自2014年至今已派遣三屆共9名研究生支教團志願者到鳳慶縣魯史中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參與當地扶貧助學活動;三是政策傾斜,三年來中山大學農村貧困考生自主招生錄取鳳慶縣符合條件8名學生;此外,中山大學還將教育幫扶覆蓋到特殊教育學生群體,聯繫香港佛教大光園基金會,自2016年起到2020年,每年資助特殊教育學校100名貧困學生每人1200元,並籌得捐款專門用於開展殘障孩子就業生存技能培訓,切實減輕殘障少年兒童的家庭負擔。
利用自身教育資源優勢,中山大學還全方位地為鳳慶縣當地幹部和企業家開展行政能力提升、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管理、政府網絡媒體傳播、國內外經濟形勢解讀等培訓,迄今共開展7期綜合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其中各級幹部301人次,企業負責人36人次,切實提高鳳慶縣黨政幹部和技術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為打贏這一場扶貧攻堅戰奠定人才基礎。
(三)「滴灌」幫扶措施不斷深入,招商引資幫扶取得實效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的關鍵在農村,如何切實促進貧困人口脫貧也是中山大學定點幫扶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自2015年7月派出駐村「第一書記」起,中山大學將「滴灌」幫扶措施繼續深入到落星村和馬莊村。駐村「第一書記」和掛鈎的掛職副縣長,通過入戶走訪發現村貧困農戶致貧原因主要集中在重病、環境約束、產業發展受限等,大部分貧困農戶對改變自身家庭環境有著迫切需求,但因知識匱乏無法找到有效致富手段;極個別貧困戶存有偎慵墮懶思想,「等、靠、要」政府救濟過生活。針對貧困原因,掛職幹部通過成立幫扶小組或與駐村工作隊一起開展工作的方式,定期與鄉黨委政府,「村兩委」共商扶貧方案和對策,進一步提高定點扶貧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一是加強黨建,推進學校的扶貧工作和農村點的黨建工作良性互動;二是依託學校,建立一對一幫扶;三是引進社會資源,為村學校修建基礎實施,駐村幹部積極尋求學校智力支援,在所駐的落星村開展電子商務,推廣農產品線上銷售,取得很好效果。中山大學專家還為鳳慶縣政府提交了一份發展電子商務提升鳳慶產業升級改造方案,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
2016年9月,中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通過實地調研深入了解國家政策對農民生活的影響;面對面訪談貧困戶,了解農民的收入來源、家庭消費支出、致貧原因等情況。通過對幫扶項目進行政策性研究給予全局性建議,為切實幫助縣委縣政府制定扶貧政策和計劃給予科學支撐。利用廣泛的校友資源,中山大學助力鳳慶縣推動招商引資工作,校地雙方協作共謀發展的合作平臺,進一步擴大鳳慶對外宣傳,於2016年11月協助鳳慶縣政府在中山大學廣州校區舉行了牽手中大校友企業「生物資源與旅遊開發合作」招商推介座談會議,圍繞15個重點招商引資項目,企業家與參會的鳳慶縣領導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談,達成初步投資意向。
(四)發揮學校智庫功能,增強當地產業造血功能
經過前期深入調研發現,鳳慶縣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但由於交通區位條件差,產品開發意識落後等原因,鳳慶縣坐擁「滇紅茶之鄉」等金牌旅遊資源卻未能有效開發。中山大學決定充分發揮學校智庫功能,推動鳳慶縣旅遊產業發展,增強貧困地區產業造血功能。
2013年11月起,由世界旅遊組織、國際旅遊學會專家組成的10多人的專家隊伍,對鳳慶縣旅遊資源進行了全面深入調查,並對各級鄉鎮、各政府部門相關人員進行了座談,同時對周邊相關地區的旅遊資源進行比較研究,對本地專家、省內專家進行了深度訪談,累積工作達80多人天。專家組抓住了鳳慶縣旅遊發展的核心問題,形成了「以茶文化為突破口,以恆春氣候為賣點,以滇紅茶旅遊產品體系為支撐」的規劃方案。
為了更好地落實規劃,中山大學在規劃編制完成後,馬上組織鳳慶縣主要領導及各鄉鎮幹部到中山大學進行統一集中學習,中山大學組織國內頂級專家系統地向鳳慶縣各級領導幹部講授了旅遊開發理念與實施方法,並針對鳳慶縣的具體情況進行解剖,提出針對性的開發方案。
自規劃開始編制以來,2014年底,投資4500萬的古茶公社莊園基本建成;2015年8月,以滇紅茶鄉「文化旅遊列車」昆明-北京西(Z54/3次直達特快)開始運行,鳳慶旅遊營銷開始打響「茶文化品牌」。與此同時,鳳慶縣充分依託保護利用好茶馬古道、魯史古鎮、鳳慶文廟、石洞寺等歷史文化遺產古蹟,新建一批文化旅遊基礎設施項目。2015年鳳慶縣共接待國外遊客3173人次,國內遊客1250377人次,全縣旅遊業總收入達100023.18萬元,實現了鳳慶縣旅遊產業跨越式大發展。
鳳慶縣自古有茶鄉之稱,2014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核桃之鄉」稱號,為充分發揮當地優勢資源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中山大學依託教授團隊的技術優勢,多次組織專家針對當地核桃和茶葉產業現狀,提供產業化可行性研究報告,推動鳳慶核桃和茶葉精深加工產業發展。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葛發歡認為鳳慶縣的核桃和茶籽在食用油及健康產品方面有較大的開發應用價值,與鳳慶縣工業園區的雲南一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雙方在核桃油、茶葉籽油等產品開發方面籤訂了技術服務合同,開展相關產品的精深加工研究,帶動鳳慶縣產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附加值。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葉創興教授作為鳳慶香竹箐茶樹王的發現者,向鳳慶茶科院提供可可茶枝條,現成為苗圃園中的一個種質基因,成為後續茶葉開發的一個寶貴資源。
自2013年3月承接任務起,中山大學黨委高度重視,及時成立了以校黨委書記為組長、副書記和副校長為副組長,學校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籌措多方資源,深入實地調研,落實幫扶項目,迄今共投入資金1108.38萬,港幣50萬,引進資金126萬。2017年是打贏扶貧攻堅戰、做好新時期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的第二年,是承上啟下、全面突破的關鍵之年。中山大學將繼續深入貫徹中央精神和落實教育部部署,點線面結合持續深入推進定點幫扶鳳慶縣工作,繼續實施教育扶貧、健康扶貧行動,拓展在產業、規劃、科技、電商和文化等領域的幫扶工作,將定點幫扶工作做實做細,切實提高幫扶的精準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