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有希望救急的可能還是「老藥新用」—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磷酸氯喹、利託那韋、阿比朵兒、達蘆那韋……還有備受關注的「瑞德西韋」。

最近,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藥物頻頻被報導,人們的熱情也一再被點燃。

在新型冠狀病毒尚無特效藥的當下,這些藥物能否擔當重任?

兩位參與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研究工作的專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

近期在體外試驗證實有病毒抑制效果的所謂候選新藥,不太可能在這次疫情中馬上發揮作用。目前有希望救急的可能還是「老藥新用」。

同時,他們呼籲科學家、媒體和公眾都能回歸理性。

「藥來了」不是「狼來了」。一批有抗新冠病毒潛力的老藥正在加速開展臨床研究,讓我們尊重科學,耐心以待。

《中國科學報》:最近,國內科研機構篩選出數十種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有效的藥物,為什麼是瑞德西韋最「火」?

● 袁正宏(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

瑞德西韋原本是一種RNA 聚合酶抑制劑,可通過抑制病毒核酸合成來抗病毒。

它的作用靶點——RNA聚合酶RdRp也存在於新型冠狀病毒上,結構上非常相似,這是它的一大優勢。

第二, 瑞德西韋在前期細胞和動物實驗中,均顯示對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有較好的抗病毒活性。

第三, 個別新冠肺炎病例使用瑞德西韋治療後報導有效。

第四, 作為一種在研藥物,它在人體上使用的安全性有一定數據支撐,可以加速開展臨床研究。

目前,這是唯一一個同時具備以上四大優勢的藥物,它的「火」不足為奇。

《中國科學報》:包括瑞德西韋在內,越來越多藥物被報導能「抑制新型冠狀病毒」,對此您怎麼看?

● 袁正宏:

我個人不贊成現在就過多報導這些藥物篩選的試驗結果。

特別是一些藥物,才剛剛有體外細胞試驗結果,要把後面的動物試驗、毒理試驗、人體臨床試驗都做完,還早得很呢。不要說有沒有效果,就連基本的安全性都不能保證。

有個成語叫「遠水解不了近渴」,不管是新研製的疫苗還是「特效藥」,我們都應正確對待。

《中國科學報》:那有什麼是我們目前指望得上的?

● 袁正宏:

能指望上的,大多就是「老藥新用」。

所謂「老藥」,不一定是已經上市的藥物,已經獲得一定臨床數據的在研藥物也算。這些老藥的安全性大多已經得到驗證,接下來的主要任務就是臨床驗證它們對這次疫病的有效性。但老藥畢竟沒有經過針對性的優化,有效性可能不會非常理想。

現在人人都期待好消息,但科學規律不能違背,不能利用人們的美好願望對一些誇大甚至不實的信息推波助瀾。

《中國科學報》:除了備受關注的瑞德西韋外,還有哪些「老藥」也在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的臨床研究?

● 袁正宏:

最近發現能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的磷酸氯喹和一批中藥等,獲悉都正在進行動物實驗和準備申請臨床試驗等,需要倫理批准和組織協調等。

在尊重科學規律的前提下,我們確實非常期望研究能儘快取得階段性的結果,為廣大患者帶來希望。

● 吳勁梓(歌禮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特聘產業研究員):

歌禮目前正在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開展科研合作。該醫院寧琴教授團隊發起了對兩款藥物——ASC09/利託那韋複方片和利託那韋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3期小樣本臨床研究。

目前這個項目已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倫理委員會批准。

利託那韋是老藥,ASC09/利託那韋複方片是已經在國外完成2a期臨床試驗的創新藥。這兩種藥物在人體上的安全性和抗HIV的有效性都已得到了臨床驗證。

《中國科學報》:還要過多久,我們才能確定這些藥到底有沒有用?

● 吳勁梓: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療周期一般只要7到14天。

但臨床試驗需要符合國家法規,符合GCP和倫理,要經過一系列流程。

目前我們收到了各地醫療機構和研究人員關於使用上述兩款藥物開展臨床試驗的申請。我們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科研合作就是其中一例。

這種由醫院研究者發起、已獲倫理審批的臨床研究,有助於加快推進臨床研究的開展。臨床試驗數據也能儘早得到分享,為攻克疾病爭取時間。

相信其他藥物也可以借鑑這種流程。

《中國科學報》:瑞德西韋、克力芝、利託那韋……看起來總是治療愛滋病的藥物對這個新病毒有抑制效果,這是為什麼呢?

● 吳勁梓:

因為新型冠狀病毒和HIV病毒的RNA聚合酶和蛋白酶的結構有相似性。瑞德西韋是RNA聚合酶抑制劑,而克力芝、ASC09/利託那韋複方片和利託那韋是蛋白酶抑制劑。

但是這些藥物最初都是為其他疾病設計並優化的。我們需要足夠的臨床試驗數據來證明這些藥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療效。

值得說明的是,由於作用機理不同,這些蛋白酶抑制劑藥物跟RNA聚合酶抑制劑瑞德西韋可能有協同作用。這些藥物相輔相成,形成「雞尾酒療法」。

但還是那句話,這些藥物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有效性、疊加使用的毒副作用,都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檢驗。

《中國科學報》:目前篩選出並可能開展臨床試驗的藥物除了病毒抑制劑外,還有一些中藥。

很多人質疑,中藥真的有可能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嗎?

● 袁正宏:

從已有的資料看,中藥的主要作用可能不是直接「針對病毒」,但確實能起到緩解症狀和減輕併發症的作用。

我認為中藥用於治療是沒有問題的,應該能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科學報》:面對這次疫情,我們在藥物方面的準備明顯不足,出現了太多「遠水解不了近渴」的被動局面。

17年前SARS突然消失,很多科研單位和企業也中斷了對冠狀病毒的研究和藥物研發。

這次我們應該吸取什麼教訓呢?

● 袁正宏:

疫情來了,國家一下出了很多應急項目,但科學是「應急」不來的。

一些科學家反映現在基本天天被追問,希望有科研突破,但這對抗擊疫情並沒有好處。

防疫工作要靠國家的長遠規劃、頂層設計,也要靠一步一個腳印的基礎研究。有些東西急不來、快不了。這次的疫情應該讓我們吸取教訓,再也不能急功近利了。

● 吳勁梓:

國家對新藥研發要有頂層設計,要注重平衡發展。目前做創新藥的企業都覺得抗腫瘤藥物很重要,也有市場,就都一窩蜂做抗腫瘤藥。病毒來了,才發現抗病毒領域的投入少了。

其實不要覺得病毒來無影去無蹤,需求不穩定。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各級政府及大型醫療機構都會對抗病毒藥物等重要醫藥物資進行儲備,以備不時之需,物資過期就再補充。

我們國家也要做好防控疫情的戰略儲備。小到口罩,大到藥物和疫苗,都需要。

從企業角度來講,我們也希望國家能夠重視中國抗病毒藥物研發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在新藥審批方面加大制度支持。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新聞—科學網
    那麼,這些問題到底是另一種「陰謀論」,還是合理的科學懷疑? 科學網:瑞德西韋正在開展臨床研究,還沒有獲得生產許可,武漢病毒所是如何獲得瑞德西韋的?此前是否與生產瑞德西韋的吉利德公司有過合作? 肖庚富:做科學研究的化合物與臨床用的藥片不同,瑞德西韋雖然作為藥物還沒有在我國上市,但可從實驗試劑銷售商購得。
  • 愛滋病專家將執掌美疾控中心—新聞—科學網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流行病學專家Saskia Popescu告訴《自然》。 「作為一名傑出的愛滋病研究者,她知道如何與全球流行病作鬥爭。」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院長Michelle Williams表示。 作為世界領先的衛生和科學機構,CDC的聲譽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受到了影響。川普政府因排擠該機構並幹預其科學活動而受到廣泛批評。
  • 「老」藥帶來新希望?自限性疾病不用治療?採集血漿和獻血有何區別?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王貴強介紹,核酸檢測本身穩定性是很好,出現所謂檢不出或假陰性情況,主要因為任何檢測都有一個敏感性的問題。一個可能是病人的病毒量很少,同時也可能受到取樣方法的影響。
  • 盤點那些被專家認可的新冠肺炎"有效藥"
    網易科技《態℃》欄目為大家綜合了專家提到的十大有效藥。1、磷酸氯喹推薦時間:2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表示,在臨床上,無論從重症化率、退熱現象還是肺部的影像好轉時間、病毒核酸的轉陰時間和轉陰率,以及縮短病程等一系列指標方面,磷酸氯喹的用藥組優於對照組。
  • 第三代人工智慧:「統計」還是「類腦」 —新聞—科學網
    圍繞這場大會論壇的主題「第三代人工智慧的演進路徑:『統計』還是『類腦』」,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鐵軍等學者正在發表各自「立場」鮮明的觀點。辯至中途,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也忍不住加入,把現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正如論壇主持人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副教授崔鵬所說,人工智慧(AI)的發展已到了新的十字路口,現有技術的局限日益凸顯,而新一代技術的發展路徑尚不明朗。
  • 專家提醒用藥誤區:中藥副作用不比西藥小—新聞—科學網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一則錯誤用藥的新聞引起眾多網民熱議,新聞中有這樣一組數據:「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錯誤用藥而損害健康,其中20萬人因為用藥錯誤而死亡,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數的2倍。」為何用來治病救人的良藥竟成為我們生活中的「隱形殺手」?光明網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 專家指出,心身醫學發展任重道遠—新聞—科學網
    同時,心身醫學也必須『下移』,儘早地對心身疾病進行預防、識別和篩查以及幹預治療。」8月29日,在中國心身醫學高峰論壇上,大會主席、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蘇州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吳愛勤指出,近年來,我國心身醫學普及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任重道遠。
  • 謝立信:加強新冠病毒眼部感染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新聞—科學網
    當前情況下,新冠病毒是否會造成眼部感染、是否可通過眼表傳染及其傳染途徑,應是眼科醫師關注的重點之一。 據文獻報導,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患者淚液中檢測結果提示冠狀病毒可能在淚液中存在。最近,武漢眼科醫師在確診的新冠病毒患者結膜拭子樣本中檢測到病毒核酸,為新冠病毒眼表感染提供了客觀證據。
  • 專家發現胺基酸混合物高效分離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聚離子液體膜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對胺基酸的分離效果好且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和抗汙染性,該研究為胺基酸混合物分離工業應用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膠體與界面科學》上。 麻類所研究員譚志堅介紹,胺基酸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飼料和醫藥等領域,蛋白質水解和微生物發酵是獲得胺基酸的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往往獲得的是胺基酸混合物。
  • 咳嗽老不好,用再多止咳藥都未必有用
    咳嗽老不好,用再多止咳藥都未必有用 2020-09-18 0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心理「戰疫」的「破冰者」—新聞—科學網
    在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提著一口氣,就連空氣都緊張得快要凝結了。 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就是「破冰」。 這群「破冰者」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召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80多所高校的心理健康專家組成,分別通過心理諮詢熱線4007-027-520、「武漢微鄰裡」公眾號等對公眾進行心理援助。
  • 沐舒坦可治新冠病毒感染?當事專家詳解—新聞—科學網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初明告訴《中國科學報》,在藥物篩選中發現13種候選藥物,其中沐舒坦是常用藥,安全性高,建議在臨床治療中予以考慮和關注。 《中國科學報》:您的課題組是如何發現沐舒坦可治療新型冠狀病毒,具體依據是什麼?
  • 《新冠肺炎防治精要》英文版全球首發—新聞—科學網
    經反覆比選,該書的英文版版權最終輸出於全球頂級科技與醫學出版集團愛思唯爾,作為醫護人員在防治新冠肺炎方面的重要參考書在全球出版發行,該書也是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引進的第一本由中國醫學研究者撰寫的關於新冠病毒防治的專業著作。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專家組組長為蘇塞克斯大學科技政策研究所的James Wilsdon教授,成員包括科學計量學、科研資助、科研政策、學術出版、大學管理等領域的專家,以英國專家為主,也包括個別國外專家。評價指標是不斷完善還是應該取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趁著這個話題還有點熱度,我也發表一下自己觀點,扔幾塊破磚頭。     無論科研和教學,都有各自的評價指標體系。雖然這些評價指標廣受各方詬病,但一旦取消的話,可能會造成混亂,尤其在當下的中國。
  • 夜空中「最亮的」彗星中文名定為「新智彗星」—新聞—科學網
    「新智彗星」英文名為NEOWISE,天文學名詞委專家一致認為,雖然「NEO」在此處只是「近地天體」一詞的英文縮寫,但不妨視其為前綴、取其「新」之義;其後的英文縮寫WISE可當作「智慧」「廣域」等來理解,也可反映空間望遠鏡巡天觀測的高度自動化。
  • 國際專家支招可持續發展—新聞—科學網
  • 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新聞專題-科學網
    這一點,在過去用重力式繼電器的情況下,可以做到。但是,用上電子設備,甚至計算機以後,就很難做到了。        叢遠新(科學網博主、雷電防護專業人士)         我國動車有針對接觸網的全方位防護,
  • 老藥新用:吸入劑再開發的主要考量要點
    開發吸入劑型是老藥新用中改善有效性或順應性並增加商業價值的一種方法,尤其是在對於肺部疾病。今天我們編譯了《製藥技術歐洲》雜誌上一篇關於再開發吸入製劑的文章「Key Considerations When Repositioning a Known Drug for Inhalation Therapy」[1] 供大家參考。
  • 救命「狗藥」,新的希望還是空想?
    由於故事情節過於離奇,引人驚嘆的同時讓一批同樣的晚期癌症患者仿佛看見了希望,自發購買相同藥物試藥,這其中除了肺癌患者還卵巢癌、乳腺癌、腸癌、胃癌…… 越來越多的癌症患者自發加入試藥大軍,還有更多的患者和家屬在觀望:「狗藥」或是Joe Tippens的「聯合抗癌方案」到底有沒有抗癌的神效?
  • 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或對新冠肺炎有療效—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通過體外和體內研究評估了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抗SARS-CoV-2(新冠病毒)的效率,並認為其可為治療COVID-19(新冠肺炎)提供借鑑。 研究者用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治療感染SARS-CoV-2的hACE2轉基因小鼠,以顯示其潛在的療效。他們將12隻SARS-CoV-2感染的hACE2小鼠隨機分為兩組,即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治療組和模型對照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