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傑叔。
說到天長地久,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想到愛情。
是的,人們總是希望美好的東西,能夠長長久久,而在人們的概念中,最長久的東西,就是天和地。
人類的歷史,源於傳說,而傳說,自盤古開天闢地而始,自此,方有萬物。
為何天地可以長久?在《道德經》中,我找到了答案。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
而對於我們人來說,只有無私,才能成就自身。
天之道,利而不害
我有個客戶,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說自己之前在平安做銷售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因為相信自己,加入了自己的團隊一起拼搏。
但是這個朋友在專業知識還不熟練的情況下,有一單算錯了理賠時間,這樣就導致了客戶幾千塊錢的損失。
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因為合同已經定下來了,如果按照合同來辦事,那麼客戶就只能自認倒黴,也沒有辦法追究這個朋友的責任,但是這個朋友選擇了自己掏錢幫客戶理賠。
這樣的行為看起來挺傻的,因為自己吃虧了,而且這個虧本來是可以不吃的。
但是這個朋友的業績,是團隊的第一名。
我們當然不能說,這個朋友的業績就是因為這一單吃虧才取得的,但是這個朋友「無我」的性格,顯然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們常常說吃虧是福,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卻更看重眼前的利益。
而就眼前來看,吃虧往往就是虧了。
可中國還有一句老話,不爭一時爭千秋。就是告訴我們,目光要長遠。
眼界代表一個人看事物存在的角度和發展的深度,就是一個人把握世界的寬度或廣度。
有些人目光狹隘,遇事斤斤計較,有些人眼界寬廣,遇事能想長遠。
不同的眼界,不同的人生。
「紅頂商人」胡雪巖有一句至理名言:「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你的眼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生意。」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不爭,是《道德經》反覆強調的一個觀點。
在我們現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崇尚的是金錢,是權力,更有甚者,為了謀求一己之私利,踐踏道德底線,損害國家、民族利益。
如此各自為政的關係,毫無和諧可言,也正因此,不爭的道理,更應該被關注。
不爭,不是不上進,聖人的不爭,是不爭枝葉,爭根本。
我們都聽說過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當年的韓信家庭貧窮,喜歡佩帶家傳的一把劍。
一天,有一屠夫對韓信說:「你整日帶著把破劍顯擺,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你大爺的褲襠下鑽過去。」
面對挑釁,我們無從知道韓信的心理活動,但是我們看到了他最後的舉動,他趴下,爬著向那人胯下鑽去。
後來呢,後來韓信勤學苦讀,對兵法更加用功,後來被劉邦拜為大將,用兵如神,橫掃楚軍,把項羽逼得自刎於烏江。
韓信成了大英雄,而當年那個風光無限的屠夫,只是一個屠夫而已。
如果當年韓信逞一時意氣,把劍刺向那個屠夫,或許可以贏得滿街的喝彩,但是結局,卻逃不過入獄砍頭。
與屠夫爭長短,不在韓信的格局裡面。
這樣的屠夫,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比如那個在大排檔鬧事的混混,那個對公交車司機辱罵的乘客。
難得的,是像韓信一樣格局的人,心懷大志,不逞一時義氣。
欲為大樹,莫與草爭。
為無為,則無不治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總結《道德經》的思想,那麼「無為」應該是最合適的。
「無為」,就是不強行幹涉事物自然演化,「為無為」就是不破壞已有的社會中和狀態。
在公司的發展中,無為就要求公司能夠按照規律進行運作,員工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領導則不要越俎代庖,自己一個人把所有的活都幹了。
但是無為並不是說什麼事都不要做,如果有人危害公司利益了,就要採取措施進行打擊懲罰。如果員工的工作遇到阻礙,就要設法排除這些阻礙。
哲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質變,它是量變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也就是說,我們在行事的時候,要在一定的範圍內,超過了這個範圍,就容易出現變數。
由此還可以聯繫到孔子所說的,盡人事聽天命。
首先必須「盡人事」,不努力爭取是不會天上掉餡餅的,但是又必須「聽天命」,做事情不必太執著結果,因果錯綜,結局我們無法掌控。
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稻盛和夫曾經說:「讓你們祈禱,是看你們是否把人事做盡,努力做夠。如果把努力做夠,你才應該寄託於命運,禱告於神靈。」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走了彎路,但是只要不停下前進的腳步,一樣可以到達終點。甚至有些時候,走彎路,可以更快的到達終點。
因為這一路,你會積累到更多的經驗,然後越走越快。
你只管努力,如果仍然事與願違,請相信另有安排。
■ O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