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言《道德經》,告訴了我們三個重要的觀點

2020-12-14 張金傑Frank

大家好,我是傑叔。

說到天長地久,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想到愛情。

是的,人們總是希望美好的東西,能夠長長久久,而在人們的概念中,最長久的東西,就是天和地。

人類的歷史,源於傳說,而傳說,自盤古開天闢地而始,自此,方有萬物。

為何天地可以長久?在《道德經》中,我找到了答案。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

而對於我們人來說,只有無私,才能成就自身。

天之道,利而不害

我有個客戶,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說自己之前在平安做銷售的時候,有一個朋友因為相信自己,加入了自己的團隊一起拼搏。

但是這個朋友在專業知識還不熟練的情況下,有一單算錯了理賠時間,這樣就導致了客戶幾千塊錢的損失。

事情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因為合同已經定下來了,如果按照合同來辦事,那麼客戶就只能自認倒黴,也沒有辦法追究這個朋友的責任,但是這個朋友選擇了自己掏錢幫客戶理賠。

這樣的行為看起來挺傻的,因為自己吃虧了,而且這個虧本來是可以不吃的。

但是這個朋友的業績,是團隊的第一名。

我們當然不能說,這個朋友的業績就是因為這一單吃虧才取得的,但是這個朋友「無我」的性格,顯然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們常常說吃虧是福,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卻更看重眼前的利益。

而就眼前來看,吃虧往往就是虧了。

可中國還有一句老話,不爭一時爭千秋。就是告訴我們,目光要長遠。

眼界代表一個人看事物存在的角度和發展的深度,就是一個人把握世界的寬度或廣度。

有些人目光狹隘,遇事斤斤計較,有些人眼界寬廣,遇事能想長遠。

不同的眼界,不同的人生。

「紅頂商人」胡雪巖有一句至理名言:「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你的眼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生意。」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不爭,是《道德經》反覆強調的一個觀點。

在我們現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崇尚的是金錢,是權力,更有甚者,為了謀求一己之私利,踐踏道德底線,損害國家、民族利益。

如此各自為政的關係,毫無和諧可言,也正因此,不爭的道理,更應該被關注。

不爭,不是不上進,聖人的不爭,是不爭枝葉,爭根本。

我們都聽說過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當年的韓信家庭貧窮,喜歡佩帶家傳的一把劍。

一天,有一屠夫對韓信說:「你整日帶著把破劍顯擺,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你大爺的褲襠下鑽過去。」

面對挑釁,我們無從知道韓信的心理活動,但是我們看到了他最後的舉動,他趴下,爬著向那人胯下鑽去。

後來呢,後來韓信勤學苦讀,對兵法更加用功,後來被劉邦拜為大將,用兵如神,橫掃楚軍,把項羽逼得自刎於烏江。

韓信成了大英雄,而當年那個風光無限的屠夫,只是一個屠夫而已。

如果當年韓信逞一時意氣,把劍刺向那個屠夫,或許可以贏得滿街的喝彩,但是結局,卻逃不過入獄砍頭。

與屠夫爭長短,不在韓信的格局裡面。

這樣的屠夫,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比如那個在大排檔鬧事的混混,那個對公交車司機辱罵的乘客。

難得的,是像韓信一樣格局的人,心懷大志,不逞一時義氣。

欲為大樹,莫與草爭。

為無為,則無不治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總結《道德經》的思想,那麼「無為」應該是最合適的。

「無為」,就是不強行幹涉事物自然演化,「為無為」就是不破壞已有的社會中和狀態。

在公司的發展中,無為就要求公司能夠按照規律進行運作,員工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而領導則不要越俎代庖,自己一個人把所有的活都幹了。

但是無為並不是說什麼事都不要做,如果有人危害公司利益了,就要採取措施進行打擊懲罰。如果員工的工作遇到阻礙,就要設法排除這些阻礙。

哲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質變,它是量變到一定程度的結果。

也就是說,我們在行事的時候,要在一定的範圍內,超過了這個範圍,就容易出現變數。

由此還可以聯繫到孔子所說的,盡人事聽天命。

首先必須「盡人事」,不努力爭取是不會天上掉餡餅的,但是又必須「聽天命」,做事情不必太執著結果,因果錯綜,結局我們無法掌控。

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

稻盛和夫曾經說:「讓你們祈禱,是看你們是否把人事做盡,努力做夠。如果把努力做夠,你才應該寄託於命運,禱告於神靈。」

很多時候,我們看似走了彎路,但是只要不停下前進的腳步,一樣可以到達終點。甚至有些時候,走彎路,可以更快的到達終點。

因為這一路,你會積累到更多的經驗,然後越走越快。

你只管努力,如果仍然事與願違,請相信另有安排。

■ Over ■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五千真言」就是老子對釋迦牟尼講的!
    嚴新書畫:老子上德悟妙路不迷,大為常在至非奇,五千真言話古今,借牛喻道科學棲。「五千真言話古今」即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借牛喻道科學棲」,老子的神態很奇怪,很憂愁,這意思好像是很可憐天下人的樣子。畫的背景是八卦,因老子講八卦。這個憂愁是什麼意思就留給您自己去想了。
  • 發現五千字整的道德真經文本
    道教的四大天師之一——太極左仙公葛玄在《道德經注》中寫道「於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經」,明確認為道德經是五千字整。對於「五千文」的詞義,恐怕沒有人懷疑葛天師竟然不知道「五千文」與「五千餘文」是不同的概念吧。那麼到底是司馬遷、還是葛玄說的對呢?我們先來逐字比較分析一下河上公與道德真經兩種文本的首章。
  •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述的哲學思想集錦,函谷關令尹喜整理留世,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經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它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開篇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出自《道德經》的十個成語,個個實用,飽含人生大智慧!
    《道德經》雖然短短五千言,卻字字珠璣,句句精華,隨便拿其中的一句話,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終身受益。出自《道德經》的成語也多達五十多個,今天挑選其中的十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有什麼意義?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並不是因為它產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失去了價值。老子《道德經》深刻的心靈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總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時至今日,老子《道德經》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共同的精神遺產。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這裡重點學習老子《道德經》對我們個人自身修養的提高。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
  • 白話敘說道德經序言
    序 言《易經》《德道經》《論語》是對中國人影響最為深遠,外國人也極為崇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當然,關於老子的姓,也有姓老、姓張之說,我們研究道德經,也不能執著於到底這個人是姓李、姓老或者姓張。又因為道德經原名為《老子》,所以我們就順遂世俗的說法,把道德經的作者認定是老子。其實,當你認真閱讀了作者的《白話敘說道德經》後,你也可以認為道德經的作者是尹喜,是尹喜把老子關於道和德的論述整理並記載下來,流傳給後世,當然這只是作者的觀點。
  • 中國被外文翻譯發布量最大的《道德經》我們都應該再去讀一讀
    老子本是主修道德,講求的是一個「自隱無名」,也就是如今所說不求揚名天下,只願深藏功與名。在這樣的一個自身的訴求影響下,再加上老子對周王室失望透頂之後,騎上青牛,西出函谷關,最後不知所蹤也是完全與他的自己的想法契合的。要不是當時的關令尹喜是個伶俐人,恐怕我們如今想要得到關於一部老子完整的專著可能都是一種奢望。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今天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老子道德經中關於「道」的幾個道,道到底是個什麼道?道德經是怎麼來的?老子看到尹喜準備好的一屋子竹簡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臨走前交給了尹喜一篇五千言的竹簡大作,隨後騎著青牛緩緩消失在廣谷之中,尹喜得到著作後也棄絕人世歸隱深山。這堆竹簡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老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德經》。德道經是怎樣被人熟知的?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
  • 為什麼要學習《道德經》
    《怎麼樣讀書,才算通透》裡先講了價值觀對於讀書的重要作用。三國時期的管寧,讀書很多,當一次他坐船翻了船後,找翻船的原因。他不是像我們想到水上浪太高,船不穩,而是得出結論是自己的帽子戴歪了。這個理由現在看來太搞笑了,但是在他們那個時代極其正常,為什麼呢?一代理學大師董仲舒學問夠大吧,他一樣犯這樣的錯誤。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儒、釋、道」三學——《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道德經》五千言,一言以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白話釋義(一)
    老子告訴我們,人說的話不過是話,人起的名不過是名,與客觀的、恆常的 「道」不是一回事。世俗常犯一個毛病,就是喜歡將一些名人的話語奉為萬古不變之真理。老子告訴我們,話歸話,文歸文,客觀真理歸客觀真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同樣的一個道理,古今中外的表述都不一樣,這就是語言的局限。
  • 思辨、思便、思變——《道德經》中跨越時空的人生智慧
    生活中,我們總會不知不覺中陷入「單一思維」的牢籠,只能從某一方面觀察事物,而認識不到事物是多面的。這種單一思維,可能是我們固執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們思想僵化、缺乏創新的重要原因。難以置信,兩千多年的老子就已經一眼看破世人常規的思維模式,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告訴了我們「思辨」的智慧。
  • 如何正確理解「道德經」三個字
    按語:本文分兩部分對「道德經」三個字進行解讀道德訓義我們要講《道德經》,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麼,德到底是指什麼
  • 《老子》五千言,其分章斷句,到底是怎樣的?
    董思靖《道德經集解序說》云:清源子劉驢曰,矢口而言,未嘗分為九九章也。自帛書《老子》出土後,高、池二人、高明、饒宗頤、嚴靈峰、尹振環、鄭良樹、以及張松如等皆認為帛書《老子》不分章,並以此指《老子》原貌不分章。但實際上,依據五千言《老子》文本的行文規律,其本身自然是分章的,且各章之間具有關聯,存在一定體系。只是具體結構並非通行本所傳的八十一章而已。
  • 道德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聰明人都懂的智慧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的美學觀點。很多時候人們都羨慕聰明人,覺得能把生活給活明白了,感覺事事都很精明,但是老子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告訴我們,真正的聰明人,都很會隱藏自己,就是說真正聰明有本事的人,平時可能看起來很笨又不精明的樣子,但是他們深藏智慧,不顯露自己的聰明,也不認為自己聰明,但也不是故意賣傻。
  • 學習道德經對於普通人的意義在哪裡?
    自從老子騎青牛出關,留下這本上下五千言的《道德經》以來,就被很多人傳閱研讀,但是大多數人都不得其解,或者是只得其中一些,然後再加上自己的片面的解釋,對其產生了很多的誤讀,比較常見的就是說老子的愚民思想,還有把道德經歸於到一般處事技巧的庸俗學問,這些都是對道德經的誤解。
  •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字數不到如今的一半:道德經作者或非老子一人
    迄今為止,道德經一共有三個版本,即傳世版道德經,帛書版道德經,楚簡版道德經。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老子》(《道德經》)帛書,分甲本與乙本,內容更為古樸,由於帛書是在馬王堆三號墓中出土,而三號墓主利蒼之子利豨死於公元前168年,屬於西漢初年,與老子相隔300餘年,因此人們相信帛書版道德經最接近老子道德經原版,道德經謎團基本被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