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塵囂》:對哈中仁愛道德的分析

2020-12-17 一定要堅強自立

《遠離塵囂》是哈代創作的小說,也是哈代早期小說在思想和藝術上達到高峰的標誌。這部小說的出版使哈代在英美讀者和評論家中名聲大噪,正如哈代傳記作家米爾蓋特所說:「《遠離塵囂》的成功將哈代推到了小說界的最前沿。

在這部小說中,哈代描述了主人公芭絲謝芭和三個男人橡樹之間的動人的愛情故事,bolwood和特洛伊之間,主題新穎,語言幽默,此外,哈代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近乎完美的鄉村風景畫,同時,他熱烈讚揚了人類的無私之愛和仁愛道德高尚。

愛與自知:階級差距是戀愛的最大障礙

奧克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牧場主,而不是僱工。當然,奧克並沒有繼承家族財產,這座小綿羊場是他在過去十年裡用他堅持不懈的辛勤勞動和節儉的積蓄租下的。

儘管他負債纍纍,奧克也想成為一個獨立的牧民,因為牧民意味著一定的財富和地位,意味著階級地位的提升。然而上帝並不美麗,只是因為不幸的小狗和橡樹的200隻羊都變成了羊肉,他十年來的努力和精力不僅白費了,連娶自己喜歡的女人都成了奢侈品。

芭絲謝芭是橡樹的最愛,她繼承了她叔叔的農場,現在是她的情婦,當然,奧克無怨無悔符合牧羊人的條件,因為她是他心愛的、口渴的女孩,然而奧克只是默默地喜歡芭絲謝芭,因為他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這使得他明白和階級差距是愛不能跨越鴻溝。所以,即使當奧克向芭絲謝芭求婚時,他還是有些自卑和內疚「我有一個整整齊齊的小牧場,比起抓住她的手那一會兒來,信心已消失一半了」。現在,作為一名員工,奧克知道自己比別人差。

事實上在哈代的作品中,階級差距是導致人物悲劇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小說《無名的裘德》,裘德一直懷有進入大學的夢想,為了實現上大學的夢想,他白天努力掙錢,通宵努力讀書,為了更接近自己的夢想,他一路搬到基督教聖殿,但作為一個窮人,他生活在貧困中,進入大學只是一個奢侈的夢想,因為大學只為有錢的貴族而設。因此即使裘德有許多夢想,即使他用自己的力量克服了各種困難,他仍然無法克服長期以來由整個社會既定秩序所決定的不同階級的不同命運。

在小說《遠離塵囂》中,哈中的奧克對自己和芭絲謝芭之間的階級差距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是一個貧窮絕望的下層農民,而芭絲謝芭就像一個生活在舒適天堂的女士,在貧富之間的鴻溝註定是難以跨越的。所以奧克一直保持清醒,他並沒有為了做一些毫無意義的鬥爭而失去理智,他從不因為得不到愛而恨任何人。他一直默默地把這份愛藏在心裡:「女主人,你知道我愛你,而且將永遠愛你。我提到這一點只是想讓你知道,不管怎麼樣我都希望你不受到傷害,除此之外我就不在意了。在爭奪金錢和美好事物的競賽中我失敗了,但我還不至於愚蠢到妄想高攀你的地步,既然現在我很窮,而你在哪方面都凌駕於我之上」。

無私的愛:愛是無聲的付出和給予

「他正處於男性生長最勃鬱的時期,因為他的理智和感情已明顯地分離開來,他再也不會由於年輕的緣故把理智和感情摻揉成為衝動了」。在整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奧克是唯一一個能夠把握感覺和情感的人物。

奧克一直深愛著芭絲謝芭,但他知道自己與芭絲謝芭格格不入,所以他隱藏了自己的感情,盡力幫助芭絲謝芭的農場和牧場的經營,即使當伯伍德先生莊主愛慕向芭絲謝芭求婚時,奧克也忍受著自己的痛苦,下定決心高尚不毀了他的求婚。當花花公子特洛伊引誘芭絲謝芭時,他盡力勸說芭絲謝芭,並與博爾伍德莊主對公正的不公平待遇作鬥爭。在暴風雨來襲的晚上,他冒著生命危險去救芭絲謝芭的穀物堆。

一直以來,奧克都想著芭絲謝芭的幸福,儘管他的無私是基於他自己的痛苦「這些對於他不僅是一種不可名狀的傷心事,也是一聲晴天霹靂」。他的沉默和自我犧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的責任和無私的愛

他出生於直言不諱,對任何事情都會有同樣無私的態度,即使是她對另一個男人的愛或她與他結婚。這是一段高尚的愛情,雖然很可能是無望的。如果一個人有這種愛,即使他擔心自己會被心愛的人心裡厭惡,他也不能停止與自己的錯誤抗爭。他認為既然事情已經了結了,他就應該盡力對這件事有一個更好的態度,那就是對他所愛的人最體貼、最善良。

事實上無私的橡樹是哈代創造的利他性格形象,他歌頌了人類自我利益本能的克制,確立了利他主義原則,為社會和人類的福祉而努力,從而實現了仁愛的最高社會理想。因此橡樹是利他主義的化身,是最高仁愛理想的體現。雖然奧克也有利己主義的因素,但他的利己主義只佔很小的地位,他的個人利益總是讓位給他人的利益。如果他因為羊的慘死而失去了牧場,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感謝上帝我沒有結婚,不然的話,眼看我就要成為一個窮光蛋,她會怎麼樣啊!」

在小說中,哈代高度讚揚和肯定橡樹的利他主義精神和仁愛道德的仁愛道德也因特洛伊的利己主義而受到強烈譴責:人類有權追求幸福,但他們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命運之愛:在命運的安排下,戀人結婚

熟悉哈代作品的讀者都知道哈代小說帶有強烈的悲觀色彩,哈代認為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由上帝的意志決定的,無論人們如何努力反抗,都無法逃脫上帝意志的支配,關於哈代的觀點,蘇聯的Alex進行了這樣的討論:「哈代不是從社會矛盾,而是從凌駕宇宙之上並支配它的命運的那種神秘力量中,去尋求對生命中悲劇因素的解釋」。

所以哈中的主人公在面對形勢和主宰局面的命運時總是軟弱的。雖然小說《遠離塵囂》中的奧克深深地愛上了芭絲謝芭,但他認為自己在內心和骨子裡都不如芭絲謝芭,因此當他看到自己心愛的人與其他男人調情調情,當他知道芭絲謝芭不愛博伍德莊主並且知道特洛伊是一個邪惡卑鄙的偽君子時,他只是暗暗地傷心痛苦或者做了一些無力的勸阻,我們可以看出,他從頭到尾都沒有主動去爭取芭絲謝芭的愛。

他所做的就是盲目地服從天命的安排,當命運安排他成為牧羊人時,他知道自己有能力娶芭絲謝芭,於是向她求婚。當他被命運擊中成為牧羊人時,他悄悄地退到幕後,愛慕去了巴舍巴。最後,當命運再次降臨在他身上時,他娶了芭絲謝芭,他就是愛慕。

顯然,橡樹是哈代創造的理想主人公,因為橡樹具有鄉村田園簡單樸素的性格,而且他也有半個天主教徒的味道,橡樹可以與自然和諧相處,他也相信上帝,順應命運。因此最終,奧克對上帝和宗教的虔誠導致了他自己的福報和哈代再次證實了他的宿命論:人類在命運面前是無能為力,但我們仍然需要善待他人,牢記仁愛之心,堅信善有善報。

後記

哈代悲觀而憂鬱,他的作品中也有一種壓抑的灰色情緒,但他並不是絕望和消極的,他的作品在維多利亞王朝崩潰期的灰色背景下表現出一種美的和諧,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不僅強烈地感受到的愛與恨、力量與希望,而且看到了普通人對美的嚮往和幸福的追求,看到了普通人的希望而不是平凡。

相關焦點

  • 《遠離塵囂》:淺析哈代筆下的仁愛道德
    《遠離塵囂》是哈代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哈代早期小說在思想和藝術上達到高峰的標誌。這部小說的問世讓哈代在英美讀者界與評論界聲名大振,正如哈代傳記作家米爾蓋特所說:「《遠離塵囂》的成功將哈代推到了當時的小說界前沿」。
  • 凱瑞 莫裡根出演哈代小說改編電影《遠離塵囂》
    原標題:凱瑞 莫裡根出演哈代小說改編電影《遠離塵囂》 凱瑞 莫裡根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時尚雜誌《ELLE》5月26日消息,英國著名女影星凱瑞 莫裡根將出演電影《遠離塵囂》,該電影改編自著名英國作家託馬斯 哈代的同名小說,
  • 《遠離塵囂》的三個男人同時愛慕,愛的歸宿在何方
    《遠離塵囂》再現愛情魔力!故事講述的是女主人公芭思希芭與三個愛慕她的男人之間的愛情糾葛。美麗女孩芭思希芭因父母早逝,性格堅毅獨立,繼承叔叔的遺產來到一個遠離塵囂的鄉村。俊朗樸實的農場主加布爾,喜歡上了芭思希芭並向她求婚未果。
  • 遠離塵囂享家居閒暇 35圖戶外陽放鬆人生(組圖)
    遠離塵囂享家居閒暇 35圖戶外陽放鬆人生(組圖) shelterness
  • 復興島——上海市區唯一遠離塵囂的淨土
    乘地鐵(12號線2號出口)、踏上復興島,便會感到遠離塵囂的簡樸、寧靜。
  • 《遠離塵囂》2015,看凱瑞穆裡根如何掙扎在溫情,財富和情慾之間
    這次,在《遠離塵囂》2015裡飾演堅韌而感性的女主角芭絲謝芭,更是將她的表演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本片由丹麥名導,曾經執導《狩獵》的託馬斯·溫特伯格擔任導演。溫特伯格將這部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的成名作《遠離塵囂》中所描寫的維多利亞時期的鄉間英國,拍出了北歐味道,影片中的一些鏡頭語言頗為感性。
  • 曲靖市供銷社開展以「仁愛孝悌」為主題的道德講堂
    」為主題的道德講堂,機關和直屬單位在家的全體幹部職工參加。《我和我的祖國》,齊聲誦讀了《易傳·文言傳·坤文言》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誦讀了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等經典名句。
  • 《遠離塵囂》,愛情的可望不可得隱藏在時代的號角聲中
    《遠離塵囂》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家託馬斯·哈代人生中的最後一部作品,他的早期作品以詩歌為創作題材,他的小說繼承了這種浪漫唯美的創作方式,通過女主角芭思希芭·埃弗汀與三個男人(奧克、波德伍德和特洛伊)之間纏綿悱惻的感情故事,體現出環境、性格、命運對一個女人的重要性,小說中優美的英國農村田園風光、匪夷所思的命運安排以及芭思希芭愛情的跌宕起伏都滿足了觀眾對於那個年代的想像
  • 善良 道德 仁愛之心
    不能只強調醫生的救人之心,而應該看到她首先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仁愛之心的人,是一個真正把人的生命看得比其他事情更重要、更值得、更高貴的人,一個有理想的人。有「善心」、有「愛心」、「樂於幫助別人」,這些品質當然是作為醫生很需要有的優秀品質,也是任何優秀人才必備的人格要求。
  • 老照片:80年代的雲南麗江和玉龍雪山,遠離塵囂,宛若世外桃源
    圖為1980年代的麗江古城,遠眺望去,山清水秀,濃綠滿眼,遠離塵囂,一派不事雕琢的純天然景色,宛若世外桃源。圖為1980年代的雲南麗江古城。鱗次櫛比的納西族瓦屋木樓,很有古樸意境。1980年代的玉龍雪山和山腳下的這座古城,古老與古樸,相得益彰。圖為1980年代的雲南麗江菜市場,一個買豬頭肉的小攤,那個年代的豬肉價格很便宜,大概8毛錢一斤。
  • 遠離塵囂,澳洲農場住宿帶你體驗自然風情
    鄉村是文化的傳承之地,是美麗風光的蘊藏之所,而澳大利亞的鄉村千嬌百媚,那裡的樹木、屋舍、田園、草場、牛羊、灌木……每一個都與眾不同,純粹得如詩如畫;它們遠離塵囂,堪稱避世天堂。最重要的是,它們並不在避世之處,而是在每一個澳洲本土人的身邊,你隨時能夠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程。
  • 遠離塵囂 世茂一渡青青小鎮開啟一站式生活
    尤其是身處一線城市,遠離塵世喧囂在聽起來更像是天方夜譚,逃離「北上廣」,已演化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所幸,人們還有選擇的餘地。在北京的城市脈絡上,不乏豐富的自然資源:京東的潮白河,京南的永定河,京北的奧森、香山,京南的門頭溝、房山,構成了這座特大都市的綠色血液。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朱子在《四書或問》中,對於「一本」的提問作了更為仔細的分析。朱子認為,因為事物之所本為一,則血氣連屬,就會產生眷戀之情,而沒有血緣關係的則「因其分之親疏遠近,而所以為愛者有差焉,此儒者之道」。夷子說愛無差等,則是不知道「此身之所從出,而視其父母無以異於路人也」。雖然夷子承認了「施由親始」,因為不明愛之背後的「一本」原則,所以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亦不知一本所以為一本矣。
  • 教育教學中如何體現教師的仁愛之心?
    作為一名教師,要嚴格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標準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校長放心、社會稱讚的好老師。仁愛之心是每一名老師都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素養,這是做好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仁愛之心的內涵是豐富的,是多方面的,是全方位的,是老師對學生成長的期待、長輩的疼愛、生活的關愛、健康的呵護以及給予的自信和激勵。
  • 搭捷運也能遠離塵囂 臺北五個桃花源出站就能擁抱自然
    不想待在家,卻又懶得開車出遠門與其他人塞車,以下五個臺北桃花源,旅人們搭捷運也能遠離塵囂,好好呼吸新鮮空氣,讓身心靈都能獲得充電
  • 新埤龍潭寺映湖面 遠塵囂好去處
    屏東縣新埤鄉的餉潭湖面如鏡,景色宜人  屏東縣新埤鄉餉潭村的龍潭寺前,湖泊清淨如鏡,佛寺倒映湖面,如遺世獨立般,這座湖泊因位置隱密,較少遊客探訪,如想遠離塵囂,在山林中尋找獨特的寧靜,不失為好去處。  這座湖泊有人稱為餉潭,但也有人稱為龍潭湖,早於1928年建寺的龍潭寺,寺志中指出,寺前原為魚池,後來渾然天成,成了今天的湖泊,期間還流傳著一段神奇故事,這座湖泊曾透出閃光,也曾枯水,1939年,在湖底找出一塊如香爐般的石頭,湖水從此終年不枯。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吉林大學(歷史學)招生數據分析
    考古史遠離塵囂獨家分析中國史遠離塵囂獨家分析世界史遠離塵囂獨家分析遠離塵囂獨家分析遠離塵囂獨家分析
  • 邂逅「仁愛之城」:「仁愛」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仁化縣作為韶關市唯一的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近年來,以創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為目標,全力打造「仁愛之城」,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今天邂逅「仁愛之城」,感受到「仁愛」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那麼「仁愛之城」是如何打造出來的?「仁愛之城」是如何打造出來的?注重基礎設施提升,建設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
  • 遵守道德,善良守信,公正仁愛,會給人們帶來利益|《儒家思想改革新...
    其實,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道德,前文已經說過,就是給予他人利益,對他人好。你對他人好,他人也會對你好。這樣,他人在情感上會給你依靠,在利益上會給你熱心幫助。你們之間雖不是親兄弟,也勝似親兄弟了。所以,才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之說。這裡講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道德會帶來利益。我們平常講的是道德與利益是兩類性質不同的東西。道德決定方向,決定利益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