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道德,善良守信,公正仁愛,會給人們帶來利益|《儒家思想改革新...

2020-12-12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人生道理。一個人,有沒有血緣上的親兄弟,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但是,有沒有勝似親兄弟的兄弟,卻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司馬牛為什麼憂慮自己沒有兄弟?原因在於,兄弟是自己的親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當自己有困難的時候,兄弟會義無反顧地幫助自己,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無論是情感,還是利益。兄弟的意義當在於此。如果有人能從情感與利益方面給予自己以幫助,這個人就是兄弟了。子夏的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如何能讓別人成為自己的兄弟,如何能讓別人在情感上與利益上幫助自己呢?子夏提出的辦法是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其實,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道德,前文已經說過,就是給予他人利益,對他人好。你對他人好,他人也會對你好。這樣,他人在情感上會給你依靠,在利益上會給你熱心幫助。你們之間雖不是親兄弟,也勝似親兄弟了。所以,才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之說。

這裡講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道德會帶來利益。我們平常講的是道德與利益是兩類性質不同的東西。道德決定方向,決定利益的取捨。但是,一直不講道德也是利益的促進因素,道德會帶來利益。孔子及其弟子一直強調義與利的區別,否定利而追求義,好像道德與利益是不容的。筆者認為,二者並非水與火的關係。道德高尚,對他人好,會帶來利益。比如,誠實守信,人家就會願意借錢給你;比如,生活節儉,你會積攢起一筆為數不小的財富。班傑明·富蘭克林說,「切記,信用就是金錢。……假如一個人信用好,借貸的多並善於利用這些錢,那麼他就會由此得來相當數目的錢」。「假如你是個公認的節儉、誠實的人,你一年雖只有六英鎊的收入,卻可以使用一百英鎊」。

道德帶來的利益,會解決你的精神和物質困難。你不能因為道德而拒絕利益,不能把道德與利益對立起來,而是應該把道德與利益緊密結合起來。既用道德約束利益,又用道德促進利益。拒絕利益的道德很難堅持下去。有人說,這樣一來,道德就有了功利主義色彩,就沾上了銅臭。有功利主義色彩的道德,就不好嗎?這樣的道德,更加牢固,更加吸引人。更多的人願意去遵守這樣的道德,社會也因而受益,有什麼不好?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道德是人的本性的調節閥,二者並不是天然對立的。符合道德的利益,不僅不應當阻止,而且應當鼓勵人們去追求。由於人天然具有趨利性,所以,一定要告訴人們,遵守道德,善良守信,公正仁愛,會給人們帶來利益。這樣的話,人們才會認真遵守道德,才會行善守信,才會公正仁愛。制度的設計也要體現這一點。

「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一句話,是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平等關係的起源。儒家思想一直強調的是等級關係,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但是,這句話卻顯露出人人平等的精神內涵。只是被埋沒在等級制的廢墟中,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

另外,筆者專門談一談「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這是典型的宿命論。生死有命,個人的生死是命運決定的,也可以說是老天決定的,個人無能為力。的確,每個人的出生、死亡都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人在出生、死亡面前是無能為力的。特別是死亡,更是如此。原因並不複雜。人們可能通過發展醫學科技水平,治好許多疾病,延長人們的壽命;人們還可以制定安全措施,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挽救許多人的性命。如果人的出生、死亡完全由天決定,那麼,科學的發展就是沒有意義的。但實際上,科學已經深深地改變了人類社會。人類的普通壽命已經得到延長。當然,最終人類仍然抗拒不了死亡。這是事實。這應該是命運。

如果說「生死有命」還有一點道理的話,「富貴在天」則一點道理也沒有。「生死有命」反映的是自然規律,「富貴在天」反映的是人類社會的獨有規律。這是古代富人為了維護自己對財產的佔有而編造出來的欺騙老百姓的誑語。如果富貴是由天決定的,那麼,人的奮鬥,人的讀書、學習等努力,都是沒有意義的。大家都等著天的安排就行了。實際上,富貴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決定的。一個人能不能富貴,靠的是他本人的能力、智慧和機遇。的確,是有一些人繼承了他先輩留下的財產,但如果他不好好地經營管理,再多的財產也會被他揮霍殆盡。富貴在己。只要肯付出努力,貧賤必然會加以改變,富貴一定會來臨。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好像這些東西與人自身的努力沒有關係。這是完全錯誤的。不能因為人抗拒不了死亡這一件事,就把人類所有的努力都否定了。人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段時間,即他的人生,是可以發生各種變化的。人只有這一個人生,但這個人生怎麼度過,卻是由他自己決定的。不能給人們麻醉藥吃,讓人們安於現狀,安於貧困。要鼓勵人們去努力,去奮鬥,去創造,去改變世界,去改變社會,去改變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這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這是人類社會飛速前進的根本保障。都安於現狀、安於貧困,社會怎麼發展?科技怎麼進步?經濟怎麼增長?

【筆者譯】司馬牛憂心忡忡地說:「別人都有自己的親兄弟,只有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有沒有自己的親兄弟,是由老天決定的,不是你能夠決定的。整天憂慮這些是沒有用的。其實,如果你能夠內心保持一種敬重、不冒失的心態,恭恭敬敬、非常有禮貌地對待別人,那麼,普天之下,不管你走到哪裡,都會有你的兄弟。你又何必憂慮自己沒有親兄弟呢?」

相關焦點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仁」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華所在,孔子從人類自身的思考出發,創建了仁愛之說,對人的本性做出了規定,將「仁」作為倫理道德所體現的主要原則。孔子認為,仁是作為人的本性,它源於親子之愛,並將其逐步擴展為人類之愛。
  •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
    孔子吸收了西周時期「德」的觀念發展形成的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眾多內容,將「仁」的觀念系統化,鑄造起以「仁」為核心的哲學範疇——即「仁學觀」,成為儒學和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根本觀念導向。那麼,「兼愛」、「仁愛」這兩種思想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首先,墨子「兼愛」觀與儒家「仁愛」觀的本質都是「愛人」。 「兼愛」指人類整體之愛,它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
  •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人們在追問,儒家的仁愛究竟是一種局限於血緣親情內部的愛,還是可以突破血緣限度擴充至天地萬物的普遍之愛。對於這一問題,拒絕儒家價值的人會傾向於認為儒家只關注血親之愛,缺乏公共維度,難以成為現代價值的基礎。與此同時,那些強調儒家人倫面向的學者,會十分重視差等格局對於儒家秩序的重要性,認為「人倫秩序」對儒家來說是決定性的,缺乏人倫維度的儒家已經失去了儒家的根本價值支撐。
  • 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四章練習知識點
    如果與道德低劣、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重情義的人交友,難免會給自己的人生修養、人格發展和理想追求帶來損失,使自己沾染惡習,害人害己;而與品行高潔、知書達理、思想健康的人交友,自己就會獲益匪淺。這說明的是( D )。
  • 「仁愛」思想與企業文化軟實力
    可見,「仁愛」是儒家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這種準則彰顯出一種人本主義和博愛精神,也是當代社會企求人性塑造、建立人性管理模式的思想溯歸。儒家仁愛思想的核心是關心他人,要求人們做到「愛人」,就是達到「仁」的境界時,內心能夠以真情去愛他人,這樣,社會將會達到和諧、協調、平衡、有序的狀態;相反,就無法對社會進行管理。所以,儒家「愛人」倫理思想體現了東方人本管理思想的精華。
  • 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
    以仁愛為基點的倫理思想儒家的倫理思想以道德問題為核心,是一種典型的倫理型人文主義學說。其中,「仁」是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正是以仁」為核心展開的。
  • 教育解析:儒家學說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看完長知識了!
    公理道德,卻可以使人們產生失去公理道德後的反省心理。本義的儒家學說強調的就是國家或政權需要推行禮德政治,也就是屈服老百姓心中存在的公理,當局只能行仁政,否則就拋棄你。筆者以為任何學說都有可取之處,同時也會有不屬於人類公理的成分存在,我們需要屈服公理,擯棄不屬於公理的成份。儒家思想抑或西方文明所遵循的價值觀並非完全正確,至今世界上尚不存在全面正確的學說。
  • 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是什麼?
    圖片來自網絡儒家的「仁」是什麼「仁」是儒家最基本的社會倫理範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所以,了解儒家思想,首先就要理解儒家的「仁」的基本涵義。「仁」的本意是親和的意思,指人和人之間互相親愛。《說文解字》仁,親也。孔子明確提出:仁者,愛人。儒家認為應當用「仁」來處理倫理社會關係,主張人和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則是「仁」的根本。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友愛大眾,親近賢德的人(《論語·學而》)。
  •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 理解講道德有品行的含義
    公民道德規範主要由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公德規範、職業道德規範、家庭美德規範構成,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於不同社會群體,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 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公民道德基本規範不僅體現了道德的先進性與道德的廣泛性的統一,還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德、革命道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新道德的統一。
  •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禮」還是「仁」
    袁梅教授不過在袁老師講到儒家文化時,她說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禮」。她還特別提到兩個人的話做佐證,錢穆先生說:「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南懷瑾先生說:「禮是孔子一生學問的根本。」課後還有習題問:「儒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我第一次選的是「仁」,結果顯示錯誤,第二次選的是「禮」,結果顯示正確。「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孔子將「禮」從宗教範疇推廣到人間成為人文世界的行為規範。禮有兩個重要原則,其一為尊尊,就是把人區別分為許多等級,並保持低賤者對尊貴者的尊崇。
  • 【韓國研究】宣玉京:在文化的融通中生長-論韓國當代政治思想對儒家精神借鑑的可能性
    當代政府強調市民利益的重要性,並通過各種行政手段加以保護,可以說,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政府無論是在相關程序的制定上,還是在相關權利的實踐中,均扮有非常重要的公共角色,甚至可以說,為了能夠自由公正地實現公民個人利益,韓國政府始終在做著許多有價值的工作。
  • 善良 道德 仁愛之心
    彭凱平:何遙的行為還不能簡單地視為一個醫者所特有的心理特徵,而應該首先理解為一個善良的人的特徵。不能只強調醫生的救人之心,而應該看到她首先是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有道德的人、有仁愛之心的人,是一個真正把人的生命看得比其他事情更重要、更值得、更高貴的人,一個有理想的人。
  • 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關係
    倫理與道德之間的關係一直是中西方哲學家討論的問題,現代人容易將道德和倫理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間雖然有必要的關聯,卻存在著差異。道德與倫理有著一定的關係,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儒家文化思想中的道德與倫理間的關係,一起來看看吧。
  • 兼愛與仁愛皆為大愛,儒家與墨家有何不同,女人掉水到底救不救?
    墨子說,當下的天下之所以會這樣混亂,是因為國君將自己的國家與其他的國家區別對待,所以導致了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紛爭,才會有那麼多劍拔弩張的戰爭,而如果國君能夠將自己的國家與其他的國家同等對待呢?那利益問題還會是導致戰爭的根本因素嗎?自然不會。
  • 淺析法律與道德的關係
    法律和道德既有相同點,也有區別,正確的理解二者之間的關係,對於各國的立法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道德的含義 聯繫 區別 價值衝突  要分析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必須先理解道德的含義。籠統的說,一提起道德,人們毫無疑問的會將它與善良,美麗,正義,光榮等聯繫起來,和法律一樣,也作為調整社會關係的一種方式,通過社會風俗,人們的內心信念來實行。
  • 孔夫子的「仁愛思想」為何在當時沒有市場,之後卻受到推崇?
    在那個戰亂不斷、誰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的時代,突然冒出一個人來告訴你:你和別的國家爭鬥這樣是不對的,你們都是周天子的大臣,你應該疼愛百姓,尊奉周天子……一言以蔽之,對於諸侯們而言,孔子的仁愛思想在當時有點:不合時宜!但是孔子的」仁愛思想」之所以能流傳千年,時至今日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是因為「仁者愛人」,這是天地大道啊。仁愛,是安邦定國、家庭和睦的重要支柱。
  • 讀《論語》有感——以「仁孝關係」為核心的儒家「孝」觀念簡論
    其中"五"是人的良好道德品質,即尊重、寬容、守信、勤勞、仁愛。因此,"仁"是善德的總稱,"仁"就是具有這些善德的人。第四,"仁"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孔子認為,每個人都有達到"仁"的境界的可能,但要做到"仁"並不容易,因為"仁"是人的最高行為準則。
  • 儒家倫理與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一個文化的鎮基之物
    通過英文直接與西方接軌固然是新加坡發展經濟的一大優勢,然而這樣的歷程也帶來了「喪失文化的危險」。此一時局背景促使人們警覺到,新加坡人民「喪失原有的傳統價值觀念而沾染上西方偏邪的風氣」的危機,就是需要迫切面對並急謀對策的一個問題了。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首先,仁愛在孔子看來具有一般的人類之愛的意義。仁愛思想體系的產生,是對完全非人性的奴隸制宗法等級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