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塵囂》是哈代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哈代早期小說在思想和藝術上達到高峰的標誌。這部小說的問世讓哈代在英美讀者界與評論界聲名大振,正如哈代傳記作家米爾蓋特所說:「《遠離塵囂》的成功將哈代推到了當時的小說界前沿」。
該部小說中,哈代以清新的主題、幽默的語言描述了女主人公芭斯謝芭和三個男人奧克、博爾伍德和特洛伊之間動人的愛情故事,此外,哈代還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近乎完美的鄉村景色圖,同時他也熱情地讚揚了人類的無私之愛和高尚的仁愛道德。
自知之愛:階級差距是愛情最大的阻礙
最近,奧克單槍匹馬地走上以主人而不是僱工的身份經營牧場的道路,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牧主。當然奧克並不是繼承家產,這個小小牧羊場是他在過去的十年裡,靠自己堅持不懈的辛勤勞動和省吃儉用的積蓄租來的。
而即使欠了外債,奧克也想做個獨立的牧主,因為牧主意味著一定的財富和地位,意味著階級地位的提升。但是天公不作美,只因一隻倒黴的小狗,奧克的兩百隻羊全變成了羊肉,不但他十年來的心血和精力都白費,就連和自己喜歡的女人結婚都成了奢侈。
芭斯謝芭是奧克的意中人,她繼承了叔叔的農場,是奧克現在的女東家,當然奧克無怨無悔地勝任牧羊人這個職位完全是因為芭斯謝芭是他所珍愛的,一直渴欲的姑娘,但是奧克也只是默默地喜歡芭斯謝芭,因為他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讓他明白,階級差距是愛情無法跨越的鴻溝。所以即使當時作為一個小牧主向芭斯謝芭求婚時,奧克也是多少有些自卑和心虛「我有一個整整齊齊的小牧場,比起抓住她的手那一會兒來,信心已消失一半了」。如今作為一個僱工,奧克更是自知自己低人一等。
其實在哈代的作品中,造成人物悲劇的因素中階級差距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小說《無名的裘德》中,裘德一直懷揣進入大學的夢想,為了實現大學之夢,他白天賣力打工賺錢,晚上徹夜勤奮讀書,為了離夢想更近,他千裡迢迢搬到基督寺附近,但是作為一個窮苦的下層勞工,進入大學只是一個奢靡的夢想,因為大學只是為有錢的貴族準備的。所以即使裘德的夢想有多高尚,即使他通過自身力量來克服各種困難,也終究未能戰勝整個社會的既定秩序早已決定的不同階層的不同命運。
同樣在小說《遠離塵囂》中,哈代筆下的奧克對於自己與芭斯謝芭之間的階級差距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是一個生活在貧窮絕望中的下層農民,而芭斯謝芭猶如生活在舒適天堂的貴婦,他們之間的貧富差距和地位的懸殊是註定難以跨越的鴻溝。所以奧克時刻保持清醒,他沒有因為愛情衝昏頭腦做些無謂的掙扎,也從未因得不到愛情而嫉恨任何人。他一直把這份愛默默地藏在心裡:「女主人,你知道我愛你,而且將永遠愛你。我提到這一點只是想讓你知道,不管怎麼樣我都希望你不受到傷害,除此之外我就不在意了。在爭奪金錢和美好事物的競賽中我失敗了,但我還不至於愚蠢到妄想高攀你的地步,既然現在我很窮,而你在哪方面都凌駕於我之上」。
無私之愛:愛就是默默地付出和給予
「他正處於男性生長最勃鬱的時期,因為他的理智和感情已明顯地分離開來,他再也不會由於年輕的緣故把理智和感情摻揉成為衝動了」。在整部小說中,我們看到對於理智和感情,奧克是最能拎得清的唯一一個人物。
奧克一直深愛著芭斯謝芭,但是他自知自己與芭斯謝芭的不般配,所以他隱藏起自己的感情,全力幫助芭斯謝芭的農場與牧場的運作,即使當紳士博爾伍德莊主愛慕並向芭斯謝芭求婚時,奧克也忍耐著自身的痛苦,並下定了高尚的決心約束自己不去破壞他的求婚。當花花公子特洛伊引誘芭斯謝芭時,他又竭力規勸芭斯謝芭,並為博爾伍德莊主的不公正待遇打抱不平。當暴風雨來襲之夜,他又是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挽救了芭斯謝芭的糧垛。
自始至終,奧克都在為芭斯謝芭的幸福著想,儘管他的無私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這些對於他不僅是一種不可名狀的傷心事,也是一聲晴天霹靂」。但是他的默默的付出和自我犧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男人的擔當和無私之愛:
他天生直言不諱,對於任何事情,即便是她對另一個男人的愛情或與其締結的婚姻,都會持同樣的無私態度。這是一種高尚的愛情,雖然很可能是沒有希望的。一個人有了這種愛情,即使擔心會在所愛的人心裡引起反感,也不能阻止自己對他或她的錯誤進行鬥爭。他認為既然木已成舟,對這件事還是儘可能態度好一些,才算對自己所愛之人的最體貼、最厚道。
事實上,無私的奧克是哈代塑造的利他主義的人物形象,哈代頌揚人類約束利己本能,建立利他原則,為社會、為人類謀福利,從而達到人類最高的仁愛的社會理想。所以他塑造的奧克是利他主義的化身,是最高的仁愛理想的體現。雖然奧克身上也有利己主義的因素,但他的利己主義思想只佔很小的位置,他的個人利益總是讓位於他人的利益。如他因羊群慘死失去牧場後,他首先想到的是「感謝上帝我沒有結婚,不然的話,眼看我就要成為一個窮光蛋,她會怎麼樣啊!」
在小說中,哈代高度讚揚和肯定了奧克的利他主義精神和高尚的仁愛道德,當然也對特洛伊這樣人物的利己主義行為給予嚴厲譴責:人類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不能把個人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命運之愛:命運的安排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熟諳哈代作品的讀者都知道哈代的小說具有濃厚的悲觀色彩,哈代認為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冥冥之中由神的意志安排決定的,無論人們怎樣努力和反抗都逃不脫神的意志的主宰,而關於哈代的這種命運觀,蘇聯的阿里克斯特做過這樣的論述:「哈代不是從社會矛盾,而是從凌駕宇宙之上並支配它的命運的那種神秘力量中,去尋求對生命中悲劇因素的解釋」。
所以哈代筆下的主人公們在情勢以及支配情勢的命運面前總是軟弱無力。小說《遠離塵囂》中的奧克雖然深愛著芭斯謝芭,但是在他內心以及骨子裡認定自己是低人一等的,是配不上芭斯謝芭的,所以當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愛之人和其他的男人調情、曖昧,當他明知道芭斯謝芭並不愛博爾伍德莊主,明知道特洛伊是個邪惡卑鄙的偽君子時,他也只是暗自難過痛苦或是做些無力的勸阻,我們看到他從始至終都沒有主動爭取過芭斯謝芭的垂愛。
他所做的就是一味地順從天命的安排,當命運安排他成為牧主的時候,他自知有一定的能力娶芭斯謝芭,便求婚於她。當遭遇命運的打擊成為一名牧羊人時,他又默默地退到幕後,遠遠地愛慕著芭斯謝芭。最後,當命運再次垂簾他時,他才迎娶了他一直愛慕的芭斯謝芭。
顯然,奧克是哈代塑造的理想的主人公,因為奧克身上具有鄉村田園樸實、謙遜的品格,他身上還有一個半天主教徒的味道,奧克能夠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他還信仰上帝,順應命運。所以,最終奧克對上帝和宗教的虔誠換來了自己的福報,哈代也再次證實了自己的宿命觀:人類在命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但我們還是要與人為善,心懷仁愛之心,堅信善有善報。
結語
哈代是悲觀、憂鬱的,他的作品中也有一種壓抑的灰色情調,但他不是絕望、消極的,他的作品在維多利亞王朝崩潰時期的灰色背景上,顯示出一種和諧美,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強烈地感受到了他的愛和恨、力量和希望,也看到了普通人民對美好的憧憬和幸福的追求,看到了普通人民的希望和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