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塵囂》:淺析哈代筆下的仁愛道德

2020-12-17 王小小宛

《遠離塵囂》是哈代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哈代早期小說在思想和藝術上達到高峰的標誌。這部小說的問世讓哈代在英美讀者界與評論界聲名大振,正如哈代傳記作家米爾蓋特所說:「《遠離塵囂》的成功將哈代推到了當時的小說界前沿」。

該部小說中,哈代以清新的主題、幽默的語言描述了女主人公芭斯謝芭和三個男人奧克、博爾伍德和特洛伊之間動人的愛情故事,此外,哈代還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近乎完美的鄉村景色圖,同時他也熱情地讚揚了人類的無私之愛和高尚的仁愛道德。

自知之愛:階級差距是愛情最大的阻礙

最近,奧克單槍匹馬地走上以主人而不是僱工的身份經營牧場的道路,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牧主。當然奧克並不是繼承家產,這個小小牧羊場是他在過去的十年裡,靠自己堅持不懈的辛勤勞動和省吃儉用的積蓄租來的。

而即使欠了外債,奧克也想做個獨立的牧主,因為牧主意味著一定的財富和地位,意味著階級地位的提升。但是天公不作美,只因一隻倒黴的小狗,奧克的兩百隻羊全變成了羊肉,不但他十年來的心血和精力都白費,就連和自己喜歡的女人結婚都成了奢侈。

芭斯謝芭是奧克的意中人,她繼承了叔叔的農場,是奧克現在的女東家,當然奧克無怨無悔地勝任牧羊人這個職位完全是因為芭斯謝芭是他所珍愛的,一直渴欲的姑娘,但是奧克也只是默默地喜歡芭斯謝芭,因為他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讓他明白,階級差距是愛情無法跨越的鴻溝。所以即使當時作為一個小牧主向芭斯謝芭求婚時,奧克也是多少有些自卑和心虛「我有一個整整齊齊的小牧場,比起抓住她的手那一會兒來,信心已消失一半了」。如今作為一個僱工,奧克更是自知自己低人一等。

其實在哈代的作品中,造成人物悲劇的因素中階級差距是其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小說《無名的裘德》中,裘德一直懷揣進入大學的夢想,為了實現大學之夢,他白天賣力打工賺錢,晚上徹夜勤奮讀書,為了離夢想更近,他千裡迢迢搬到基督寺附近,但是作為一個窮苦的下層勞工,進入大學只是一個奢靡的夢想,因為大學只是為有錢的貴族準備的。所以即使裘德的夢想有多高尚,即使他通過自身力量來克服各種困難,也終究未能戰勝整個社會的既定秩序早已決定的不同階層的不同命運。

同樣在小說《遠離塵囂》中,哈代筆下的奧克對於自己與芭斯謝芭之間的階級差距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是一個生活在貧窮絕望中的下層農民,而芭斯謝芭猶如生活在舒適天堂的貴婦,他們之間的貧富差距和地位的懸殊是註定難以跨越的鴻溝。所以奧克時刻保持清醒,他沒有因為愛情衝昏頭腦做些無謂的掙扎,也從未因得不到愛情而嫉恨任何人。他一直把這份愛默默地藏在心裡:「女主人,你知道我愛你,而且將永遠愛你。我提到這一點只是想讓你知道,不管怎麼樣我都希望你不受到傷害,除此之外我就不在意了。在爭奪金錢和美好事物的競賽中我失敗了,但我還不至於愚蠢到妄想高攀你的地步,既然現在我很窮,而你在哪方面都凌駕於我之上」。

無私之愛:愛就是默默地付出和給予

「他正處於男性生長最勃鬱的時期,因為他的理智和感情已明顯地分離開來,他再也不會由於年輕的緣故把理智和感情摻揉成為衝動了」。在整部小說中,我們看到對於理智和感情,奧克是最能拎得清的唯一一個人物。

奧克一直深愛著芭斯謝芭,但是他自知自己與芭斯謝芭的不般配,所以他隱藏起自己的感情,全力幫助芭斯謝芭的農場與牧場的運作,即使當紳士博爾伍德莊主愛慕並向芭斯謝芭求婚時,奧克也忍耐著自身的痛苦,並下定了高尚的決心約束自己不去破壞他的求婚。當花花公子特洛伊引誘芭斯謝芭時,他又竭力規勸芭斯謝芭,並為博爾伍德莊主的不公正待遇打抱不平。當暴風雨來襲之夜,他又是一個人冒著生命危險挽救了芭斯謝芭的糧垛。

自始至終,奧克都在為芭斯謝芭的幸福著想,儘管他的無私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這些對於他不僅是一種不可名狀的傷心事,也是一聲晴天霹靂」。但是他的默默的付出和自我犧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男人的擔當和無私之愛:

他天生直言不諱,對於任何事情,即便是她對另一個男人的愛情或與其締結的婚姻,都會持同樣的無私態度。這是一種高尚的愛情,雖然很可能是沒有希望的。一個人有了這種愛情,即使擔心會在所愛的人心裡引起反感,也不能阻止自己對他或她的錯誤進行鬥爭。他認為既然木已成舟,對這件事還是儘可能態度好一些,才算對自己所愛之人的最體貼、最厚道。

事實上,無私的奧克是哈代塑造的利他主義的人物形象,哈代頌揚人類約束利己本能,建立利他原則,為社會、為人類謀福利,從而達到人類最高的仁愛的社會理想。所以他塑造的奧克是利他主義的化身,是最高的仁愛理想的體現。雖然奧克身上也有利己主義的因素,但他的利己主義思想只佔很小的位置,他的個人利益總是讓位於他人的利益。如他因羊群慘死失去牧場後,他首先想到的是「感謝上帝我沒有結婚,不然的話,眼看我就要成為一個窮光蛋,她會怎麼樣啊!」

在小說中,哈代高度讚揚和肯定了奧克的利他主義精神和高尚的仁愛道德,當然也對特洛伊這樣人物的利己主義行為給予嚴厲譴責:人類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不能把個人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命運之愛:命運的安排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熟諳哈代作品的讀者都知道哈代的小說具有濃厚的悲觀色彩,哈代認為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冥冥之中由神的意志安排決定的,無論人們怎樣努力和反抗都逃不脫神的意志的主宰,而關於哈代的這種命運觀,蘇聯的阿里克斯特做過這樣的論述:「哈代不是從社會矛盾,而是從凌駕宇宙之上並支配它的命運的那種神秘力量中,去尋求對生命中悲劇因素的解釋」。

所以哈代筆下的主人公們在情勢以及支配情勢的命運面前總是軟弱無力。小說《遠離塵囂》中的奧克雖然深愛著芭斯謝芭,但是在他內心以及骨子裡認定自己是低人一等的,是配不上芭斯謝芭的,所以當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所愛之人和其他的男人調情、曖昧,當他明知道芭斯謝芭並不愛博爾伍德莊主,明知道特洛伊是個邪惡卑鄙的偽君子時,他也只是暗自難過痛苦或是做些無力的勸阻,我們看到他從始至終都沒有主動爭取過芭斯謝芭的垂愛。

他所做的就是一味地順從天命的安排,當命運安排他成為牧主的時候,他自知有一定的能力娶芭斯謝芭,便求婚於她。當遭遇命運的打擊成為一名牧羊人時,他又默默地退到幕後,遠遠地愛慕著芭斯謝芭。最後,當命運再次垂簾他時,他才迎娶了他一直愛慕的芭斯謝芭。

顯然,奧克是哈代塑造的理想的主人公,因為奧克身上具有鄉村田園樸實、謙遜的品格,他身上還有一個半天主教徒的味道,奧克能夠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他還信仰上帝,順應命運。所以,最終奧克對上帝和宗教的虔誠換來了自己的福報,哈代也再次證實了自己的宿命觀:人類在命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但我們還是要與人為善,心懷仁愛之心,堅信善有善報。

結語

哈代是悲觀、憂鬱的,他的作品中也有一種壓抑的灰色情調,但他不是絕望、消極的,他的作品在維多利亞王朝崩潰時期的灰色背景上,顯示出一種和諧美,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強烈地感受到了他的愛和恨、力量和希望,也看到了普通人民對美好的憧憬和幸福的追求,看到了普通人民的希望和不平凡。

相關焦點

  • 《遠離塵囂》:對哈中仁愛道德的分析
    《遠離塵囂》是哈代創作的小說,也是哈代早期小說在思想和藝術上達到高峰的標誌。這部小說的出版使哈代在英美讀者和評論家中名聲大噪,正如哈代傳記作家米爾蓋特所說:「《遠離塵囂》的成功將哈代推到了小說界的最前沿。
  • 凱瑞 莫裡根出演哈代小說改編電影《遠離塵囂》
    原標題:凱瑞 莫裡根出演哈代小說改編電影《遠離塵囂》 凱瑞 莫裡根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時尚雜誌《ELLE》5月26日消息,英國著名女影星凱瑞 莫裡根將出演電影《遠離塵囂》,該電影改編自著名英國作家託馬斯 哈代的同名小說,
  • 清新自然派詩人哈代
    哈代1840年6月2日生於英國西南部的多塞特郡,毗鄰多塞特郡大荒原,這裡的自然環境日後成了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他的父親是石匠,但愛好音樂。父母都重視對哈代的文化教育。1856年哈代離開學校,給一名建築師當學徒。1862年前往倫敦,任建築繪圖員,並在倫敦大學進修語言,開始文學創作。
  • 哈代:傳統農村社會遭遇資本主義侵入下農民的悲慘命運
    他最具特色的藝術手法是優秀的寫景技巧,他筆下的景物描寫往往還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哈代的小說結構清晰精密,具有詩意。 哈代的創作歷程 哈代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伍爾芙認為,他是英國最偉大的悲劇作家,韋伯還將他稱之為英國的莎士比亞。
  • 為你讀書:生態的哈代|關注人與自然的聯結
    今天,讓我們跟隨《寧靜無價》這本自然文學經典著作,一起去探究哈代筆下人文世界與自然世界的交融。哈代所珍視的那個世界,那個在他的時代正在消失,在我們的時代已經消失的世界,是一個人與大自然的節奏同步的時代。
  • 看,這就是託馬斯·哈代!
    由於他本身是以小說家出道,也由於他主要是以《德伯家的苔絲》《還鄉》《三怪客》等長、短篇小說而引薦給中國讀者,長期以來,在中國,哈代就是小說家哈代;而小說家哈代,就是寫《德伯家的苔絲》《還鄉》《三怪客》等幾部小說的哈代。近二十餘年,研究哈代、翻譯哈代、出版哈代的同好同行大有增長,哈代,作為十四部長篇小說、近五十幀中短篇小說、近千首短詩、一部巨製史詩劇和一部幕面詩劇作家的全貌,才在我們面前逐步展現。
  • 《還鄉》:淺談哈代筆下的自然環境與悲劇命運
    熟諳哈代作品的讀者都知道,哈代的文學創作中浸透著沉重的悲劇思想,哈代本人也是一個悲觀的宿命論者,關於哈代的命運倫,蘇聯的英國文學史家阿里克斯特做過這樣的論述:「哈代不是從社會矛盾,而是從凌駕宇宙之上並支配它的命運的那種神秘力量中,去尋求對生命中悲劇因素的解釋」。
  • 《遠離塵囂》,愛情的可望不可得隱藏在時代的號角聲中
    《遠離塵囂》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小說家託馬斯·哈代人生中的最後一部作品,他的早期作品以詩歌為創作題材,他的小說繼承了這種浪漫唯美的創作方式,通過女主角芭思希芭·埃弗汀與三個男人(奧克、波德伍德和特洛伊)之間纏綿悱惻的感情故事,體現出環境、性格、命運對一個女人的重要性,小說中優美的英國農村田園風光、匪夷所思的命運安排以及芭思希芭愛情的跌宕起伏都滿足了觀眾對於那個年代的想像
  • 《還鄉》:哈代,他厭惡城市回歸鄉野,她嚮往奢華投奔毀滅
    《還鄉》:哈代,他厭惡城市回歸鄉野,她嚮往奢華投奔毀滅「十一月的一個禮拜六下午,已近黃昏,這片廣袤無邊、莽莽蒼蒼的埃頓荒原,正在逐時逐刻變得昏暗起來。頭頂那片青天已漫起了一片空濛的灰雲,這片灰雲就像一頂帳篷,罩住了整個荒原。」
  • 英國小說家哈代妻子的信件曝光,原來他的婚姻和人們想像的不一樣
    據《鏡報》4月2日消息,近日英國著名詩人、小說家託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第二任妻子弗洛倫斯·杜格代爾(Florence Dugdale)的信件公之於眾,字裡行間透露著對丈夫的愛與崇敬,原來他的婚姻和人們想像的不一樣。
  • 英國現實主義作家:哈代
    在倫敦的六年間,哈代除攻讀專業外,還去大學聽課,從事文學、哲學和神學的研究,並嘗試寫作。學成回鄉後,哈代當了幾年建築師不久即完全致力於文學創作,成為職業作家。他寫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和劇本等多種體裁的作品。 哈代的一生基本上是在他家鄉度過的,因此他十分熟悉英國農村。
  • 哈代的長篇小說(考研筆記94)
    哈代的長篇小說(考研筆記94)學生李清文 編輯哈代是享有世界聲譽的英國小說家和詩人,維多利亞時代後期最重要的小說家,其小說描寫了在資本主義衝擊下傳統的威塞克斯農村社會崩潰哈代小說的悲劇性帶有濃厚的時代特色。哈代視英國西南部古風猶存的宗法制農村為理想社會,面對資本主義的侵蝕,他看到了宗法制農村文明的脆弱,以及其必然面臨衰落的結局。所以,其長篇小說就以家鄉的社會風貌和自然景物為背景,描寫了純樸的農民在資本主義逐漸獲勝的過程中不可逃避的悲劇命運,充滿了濃厚的時代色彩。
  • 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在我國影響巨大,他筆下這十句名言太經典
    英國文學家和詩人哈代,是由徐志摩引進到中國,而哈代這個中文名稱也是出自徐志摩之手。 在維多利亞時期,哈代的小說與詩影響巨大,是英國那個時期,文壇上最為閃耀的星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託馬斯·哈代的故事。
  • 《遠離塵囂》的三個男人同時愛慕,愛的歸宿在何方
    《遠離塵囂》再現愛情魔力!故事講述的是女主人公芭思希芭與三個愛慕她的男人之間的愛情糾葛。美麗女孩芭思希芭因父母早逝,性格堅毅獨立,繼承叔叔的遺產來到一個遠離塵囂的鄉村。俊朗樸實的農場主加布爾,喜歡上了芭思希芭並向她求婚未果。
  • 哈代是橫跨兩個世紀的作家,一生共發表了近20部長篇小說
    哈代出生在1840年,漫長的一生使他足以看到自己的一部長篇小說搬上銀幕。也許超過任何其他的英國作家,他在小說和詩歌兩個領域影響了從維多利亞時代向現代主義的轉變。哈代是最後一位重要的維多利亞時代長篇小說家,哈代又是第一位重要的英國現代長篇小說家,他的作品是19世紀創作方法與現代思想觀念和熱點問題的混合物。
  • 託馬斯·哈代誕辰180周年|哈代的兩段婚姻
    兩人的結合遭到了雙方家庭的反對,哈代的家人甚至並沒有出現在他的婚禮上。此時哈代的經濟狀況也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1871年3月25日,哈代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說《計出無奈》。1872年3月,哈代拿到了售書款60英鎊,但比他為此書付出的保證金75鎊還少了15鎊,出版商鼓勵他不要傷心。之後他的短篇小說《綠林蔭下》售出版權,獲得40英鎊,才多少緩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 遠離塵囂享家居閒暇 35圖戶外陽放鬆人生(組圖)
    遠離塵囂享家居閒暇 35圖戶外陽放鬆人生(組圖) shelterness
  • 哈代:二十世紀文學巨子,有一位出手寫小說的詩人
    讚譽哈代是悲劇大師並非言過其實:一方面哈代確實配得上文學大師稱號,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巨子,在小說和詩歌方便成績斐然;悲劇二字更說明哈代小說主題之所在。像雨果一樣,詩人出手寫小說,人物的真善美,假醜惡難免多幾分誇大,但與雨果不一樣的是,哈代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筆下並無太多浪漫主義宣洩。
  • 凱瑞穆麗根演繹哈代經典名著
    《遠離塵囂》曝光先行版預告片,影片根據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的同名代表作改編,由英國女星凱瑞·穆麗根擔綱主演。 時光網訊託馬斯·溫特伯格執導名著改編電影《遠離塵囂》今日發布首款預告片,這款時長為93秒的預告片中,展現了女主人公芭絲謝芭(凱瑞·穆麗根飾)與三個男人之間的愛恨糾葛。電影根據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的同名原著改編,小說發表於1874年,是託馬斯·哈代的成名作,他通過這部作品來表現資本主義發展對當時英國農村產生的一系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