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分析中的3種心理狀態

2020-08-30 王學靜溝通分析心理學

談到溝通,從廣義來理解,幾乎時刻都在發生

一降生,我就在醫院的手術室中開始了與別人的溝通,醫生看著我的眼神是喜悅還是失落?爸媽的態度是溫暖還冷漠?長大一點後,我開始了真正的社交,幼兒園的老師、小朋友是怎樣與我打招呼的?畢業了,我進入一家公司,既有領導又有同事,我們之間的關係如何?

即便一個人呆著,我也清楚的感受到了周圍的環境是如何與我交流的:沙發軟柔舒適、飲料酸甜適中,一切都很愜意,我微微的閉著眼睛,享受著此時此刻的這份自在。

如此說來,溝通不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萬物之間都有聯結。

本書中的溝通,是從狹義來理解的,即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當然,溝通的另外一方有可能是他人,也有可能是還是我們自己。我們將帶領大家先從簡單的兩方溝通談起。


下面這樣的情景你是否熟悉?

01情景一

小王著急忙慌地跑進公司,當他將手指放到打卡機上,時間正好跳到九點零一分。

唉,小王垂頭喪氣,拉拉跑歪的背包,正正斜到右邊的領帶,正要往自己工位上走。一扭頭看到了銷售部經理王總,王總揮了揮手裡的文件夾,露出一絲壞笑「哈哈,你又遲到了!」小王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頭,往自己的工位走去。這時,他的頂頭上司張主管正瞪著他,「你怎麼又遲到了?這個月你遲到幾回了?你說?」小王沒敢吭聲,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下午,部門經理李總將小王叫到辦公室。一進門,李總抬頭看著小王,並抬手示意他坐在面前的沙發上。李總態度如以往一樣的平靜,不緊不慢地開口說,「小王,這個月你遲到了好幾回,今天打卡又晚了一分鐘吧,是什麼原因呢?」小王看李總並沒有責怪自己的意思,便將在一樓碰灑了旁邊人的咖啡這事一五一十的講了出來。

同樣是面對小王遲到,三位領導的表現竟會如此不同。

那麼這三位領導分別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


溝通中的自我心理狀態

我們首先來看看小王遇到的第一個人——銷售部的王總,他壞笑著說「哈哈,你又遲到了!」

這像不像我們小時候,看到了遲到的同學?我們可能會笑話他:哈哈,你又遲到了!

幼兒園小朋友、小學生、中學生都會發生這種情況,看到同學遲到了,還特別高興,還會大聲地笑話他。

所以,這個時候的王總,就像回到了小時候,像個孩子一樣笑話小王。我們會說,這時的王總處於「兒童狀態」裡了,全稱為「兒童自我心理狀態」。通常,用英文大寫字母C表示(child首字母)。本書會交替使用全稱和簡稱,方便大家理解、閱讀。

接下來,小王遇到了自己的主管,「你怎麼又遲到了?你這個月遲到了幾回了,你說!」

這位主管像一個非常嚴厲的、強勢的爸爸或媽媽一樣。就像小孩子犯了錯,爸爸/媽媽批評他:你怎麼又不做作業?你怎麼又是不及格?

這時,主管的語氣、動作、表情就像是一個父母形象的人。我們稱為「父母自我心理狀態」。通常,用英文大寫字母P表示(parent首字母)。


下午,李總也與小王談到了早上遲到的事,李總想了解遲到的原因,於是直接說「小王,今天打卡晚了一分鐘吧,是什麼原因呢?」

這時候的李總就像是一個「成年人」一樣,與往常一樣的平靜,只是就事論事,想了解什麼就問什麼。我們稱之為 「成人自我心理狀態」。 通常,用英文大寫字母A表示(adult首字母)。

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面對同樣一個問題,三位領導卻有三種不同的表現——因為,這三位領導分別處於三種不同的心理狀態,王總處於兒童自我心理狀態;主管處於「父母自我心理狀態」;李總處於「成人自我心理狀態」。上述這些均可簡稱為「狀態,例如兒童自我心理狀態,可簡稱為「兒童狀態」。


一個人只有一種狀態嗎?

當然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三種狀態,只不過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情景下,調用的狀態不同而已。通常,我們用下圖來表示。

圖1-1自我心理狀態圖

我們可能都有一種相對比較多的狀態,這種自我心理狀態會呈現出相對的穩定性。這個部分,我們在以後的文章裡再來探討。


三種自我心理狀態的含義

當一個人處於父母自我心理狀態的時候,是指這個人表現得像他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的樣子。反之亦然,,當一個人表現得像他小的時候的父母形象的人的時候,我們可以判斷他此時處於父母自我心理狀態裡。

這裡談到的所謂父母形象的人,並非指真實的爸爸媽媽,如果一個人小的時候,主要養育者是爺爺奶奶,當他表現得像他爺爺奶奶的樣子時,我們也稱他處於父母自我心理狀態。

更為專業的表述是:當一個人表現得就像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形象的人時,也就是擁有像他們那樣的想法、感受、行為時,他就處於父母自我心理狀態了。

以此推論,如果一個的表現,像他自己小時候的那個樣子,表現得像他自己小的時候的想法、感受、行為時,我們就稱之為處於兒童自我心理狀態。

如果一個人的想法、感受、行為,就像是一個成年人那樣,注重此時此地,並能調動所有資源來解決當下的問題。那麼,他就處於成人自我心理狀態。


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02情景二

一位媽媽,剛剛參加完孩子的期末考試家長會,回家之後,媽媽與孩子之間發生了這樣一段對話。

孩子:媽媽,我數學考了多少分?

媽媽:60分。

媽媽的回答,所問即所答,媽媽此時就是處於成人狀態。

如果媽媽回答:你才剛剛及格,你還好意思問?你這次是怎麼回事?

接著,媽媽把孩子罵了一頓,這時媽媽就處於父母狀態了。

如果媽媽垂頭喪氣地說:「才60分,等你爸爸回來,又要說我沒有管好你了。」

這個時候,媽媽好像已經感受到了爸爸對她的批評,感覺自己沒有做一個好媽媽。所以,這時她是把丈夫當成了父母一樣,她擔心丈夫回來會連著自己一起批評,因此一下子掉入了兒童狀態中。

所以,親子教育的情境裡,我們同樣可以看到父母、成人、兒童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態。


再看看婚姻生活中的案例。

03情景三

老公:老婆,我那件藍色的襯衣在哪裡啊?

老婆:就在最右邊的衣櫃裡面。

這時老婆是處於成人狀態,直接回答,解決問題。

如果老婆這樣回答:你不是這家人啊?每次都來問我。我又不是你媽。

老婆把她老公罵了一頓,這個時候她雖然不是他媽,但就好像當了他媽媽一樣。這時老婆處於父母自我心理狀態裡。

如果老婆處於兒童狀態,她可能會這樣說:我這忙著呢,自己去找!然後,頭也不抬的繼續刷著手裡的手機。像一個不負責任的、只知道玩的孩子一樣。

無論在職場中,還是親子教育或婚姻關係中,我們都能看到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態,甚至商業談判、國際貿易談判、政治談判……

在所有的人際溝通場合,都存在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態。


每個人都只有這三種心理狀態嗎?

三種自我心理狀態,是基於人際溝通分析學,英文全稱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

TA在60年前就已經發展起來。在1958年的時候,有一位叫艾瑞克·伯恩的美國精神科醫生,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到了人在生活當中,特別是在溝通當中存在三種心理狀態。這是自我心理狀態首次被提出來。

經過60多年的發展,人際溝通分析學,已經發展到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地區,而且組織了幾十個研究院或TA協會。

在推廣和發展中,心理學家和醫生們發現,地球上所有的文化當中,都有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態。

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還是在非洲或者亞洲,甚至在那種土著人,比如紐西蘭的毛利人中,都發現了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態,而且也沒有發現同類型的第四種。

所以,自我心理狀態是一個跨文化的心理現象,在所有的文化中,我們都能發現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態,同時我們的確沒有發現第四種。這是從現象的角度去觀察到的。換句話說,很多其他的心理狀態,都能夠歸納到這三種自我心理狀態中去。

例如,當一個人難過的時候,他可能是兒童狀態的,也可能是成人狀態。

如果他難過,是因為競爭一個崗位失敗了,就像他小時候考試不及格時一樣的難過,幾乎無法自拔。他現在的難過,重複了遇到失敗就感到自己一無是處的行為、感受和認知模式,這時他處於兒童自我心理狀態。

一個人感到難過,也可能是成人狀態的。例如他的一位親人因為新冠肺炎剛剛去世了,他感覺到非常難過,同時,還與家人一起處理安葬等事情。這時的難過就是此時此地的反應,誰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感覺難過,是成人狀態的。感覺到並表達難過,有助於他走出喪失帶來的創傷。

三種自我心理狀態理論,是以三個最基本的事實為基礎的,這是所有人都具備的事實。

事實一,每一個人都曾經是小孩,而非像孫悟空那樣,從石頭裡蹦出來就是一個成年的猴子了,所以每一個人都會把自己小時候的狀態帶到成年後的生活中去,都會在成年的生活中重現自己小時候的狀態因此我們每個人,無論年齡多大,都具有兒童狀態。

事實二,每個人都被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養育。沒有人被生下來之後可以靠自己就活下來的,即使是那些小羊、小牛,他們生下來之後,雖然可以站起來,但還得喝母羊和母牛的奶,才能夠長大,人更是如此。而且,養育他的必須是「人」,如果是其他的動物養育長大,如歷史上出現的狼孩、猴孩,那麼他長大了,也不可能成為一個普遍意義上的「人」。

第三個事實,每一個頭腦發育正常的人,都有正確的應對和解決問題的潛能。這就是指我們的成人狀態了。

即使是精神病人,一大部分病人還是具備自己吃飯、大小便自理等基本能力的。例如走路看到阻礙物,還是會跨過去或者繞過去,而不是讓自己用力的撞上去。可以看出精神病人也是能夠解決很多問題的。精神病人也有成人自我心理狀態,這就為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療提供了依據。人際溝通分析學,是一些精神科醫生發展出來的,它是可以用來治療很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的,比如精神分裂症,或者毒癮、酒精成癮和其他藥物濫用等心理問題。

所以,三個自我心理狀態理論,是基於上述三個事實:每個人都曾經是小孩,我們會重複我們小的時候的狀態,無論多大的成年人,都會表現得像孩子一樣,所以我們有兒童狀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形象的養育者,我們會模仿他們,這時,我們就在表現我們的父母自我心理狀態。

每一個頭腦發育正常的人,都有正確的應對和解決問題的潛能,這就是我們的成人狀態了。

除了上述三種狀態,是否還有其他的自我心理狀態呢?不可否認,每一個人,都並非簡單的呈現這三種自我狀態,會更加豐富、複雜,到底是這三種狀態的交叉、缺失,還是有更複雜的其他心理狀態,我們持開放的態度。也許在以後的理論發展中,大家會發現了新的自我心理狀態,科學一定是可以懷疑的。


三類自我心理狀態與精神分析的本我、自我、超我的關係

談到父母狀態,很容易想到這是不是弗洛伊德講的那個「超我」,兩個概念都有訂立規則的、懲罰的等特點。

兒童狀態,是不是就是精神分析裡的本我,是不是都像那種孩子一樣的本能的狀態?

成人狀態是不是就是自我,那種理智的狀態?

這兩種理論其實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從二者的理論淵源上來看。自我心理狀態理論,英文為ego state,的確和精神分析有很大的關係。這裡的「自我」與弗洛伊德談的本我、自我、超我結構中的自我,是同一英文。

其次,弗洛伊德所談到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是潛意識的結構,也就是說,我們是不可能直接「看」出一個人,他此時是本我的表現、自我的表現,還是超我的表現。

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是不可能從一個人的外在行為上看出來的。我們只能通精神分析,甚至有時需要大量的、長時間的分析,才能夠分析出他的某一些潛意識裡面的本我或者是超我的成分。

自我,有一部分是在意識層面的,有一部分也在潛意識層面。

而三種自我心理狀態,是可以從外在行為上觀察出來的。

例如前面的案例,主管說「你怎麼又遲到了?這個月你遲到幾回了,你說!」

這個時候,是可以看到主管的肢體動作、聽到他說話的語音、語調的,他可能顯得非常的強勢,手指正在指指點點,叉著腰,面部表情嚴肅,甚至顯得有點兇……那麼我們從他的行為、語音、語調就能夠觀察出來,這個時候他是處於父母自我心理狀態裡。

同樣,當李總平靜地、不緊不慢地開口說,「小王,今天打卡晚了一分鐘吧,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可以從他不高不低的聲音,面無表情的臉上,看出他處於成人自我心理狀態。

兒童狀態也是一樣可以觀察。

也就是說三種自我心理狀態,都是可以從外部「看」出來的。自我心理狀態理論的這一特點——可觀察性——也就有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去運用這一理論。

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在心理治療裡非常有用。但是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不可能運用這一概念來指導溝通。而自我心理狀態理論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得到大量的運用,不管是親密溝通、親子教育,還是職場溝通都適用。同樣我們也將之用於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學習三種自我心理狀態的目的

第一、自我心理狀態的可觀察性,使我們就能夠觀察到溝通對象處於什麼狀態,並根據他的心理狀態和自己的溝通目的,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來與之溝通。

舉例來說明:我觀察到一個人正處於父母狀態,就像上面正在批評人的主管。如果我是小王,我的目的是讓他安心,這個時候我可以調動我的兒童自我心理狀態,表現得順從一點,甚至討好一點,「主管,別生氣了,下次一定不遲到了。」如此一來就達到目的了。

第二,了解自己的自我心理狀態,就可以靈活調整,調整我們的溝通方式,甚至影響自己的性格。

例如,在工作中,我很害怕別人指出我工作中的不足,當別人批評我時,我就像小時候面對老師的批評不敢吭聲一樣。我覺察到自己處於兒童狀態中,而兒童狀態的應對方式,沒有讓我改變當前工作中發生的失誤。當再次被領導指出不足時,我要調動自己的成人狀態,思考一下領導說的是否有道理,我可以怎樣避免類似的錯誤,從而讓自己在這類事情上吸取到經驗,而不只是害怕地不敢回應。長此以往,我會改變面對權威的應對方式,讓自己處理得更恰當、更有建設性。

再舉個例子,一個成人自我心理狀態較多的人,在工作場所裡效率很高,但在下班後,與家人在一起時,可能不是特別會「玩」,容易像工作時一樣嚴謹,讓家人覺得無趣。如果覺察到這一點,就可以對行為進行刻意的改變,將自己的兒童狀態調動出來,與家人開心地在一起休閒,也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

總之,我們學習這三種心理狀態,目的是幫助自己去看到,對方處於什麼狀態,同時覺察我們自己的狀態並靈活調整,來實現我們的溝通目標,豐富我們的生活。


特別提示

第一,每一個自我心理狀態中,都包含了認知、行為和感受。父母狀態,兒童狀態的認知、行為和感受較容易理解,就是像父母、兒童那樣去認知、感受當前的情景,並做出那樣的行為。

舉個例子,當你看到一隻小螞蟻,你很好奇,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你蹲在地上認真的看,你可能會猜想,這個神奇小螞蟻是不是有什麼魔法呀,它到底在幹什麼?你會像個孩子一樣忘記了時間,不知不覺看了一小時,直到腿蹲得酸痛。當你猛然想到該去接孩子放學了,於是轉換到了成人狀態中,開車去了學校。當你全神貫注的看那隻小螞蟻時,你是處在你的兒童狀態裡的。

但是成人狀態裡的感受如何理解呢?這裡的感受指的是此時此地的、有利於應對和解決當下的問題的感受。例如,上述的案例中,你看完小螞蟻,一看表,還有10分鐘孩子就該放學了,你覺得有點著急,開始在心裡計算時間。如果走著去來不及了,於是你決定開車去,這樣,你大約5分鐘就可以到學校,再用5分鐘時間找停車位應該夠了。此時焦急的感受,是現實存在的,你並沒有急得不知所措,像個孩子一樣大哭。這就是成人狀態的情緒,是因為時間壓力帶來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情緒存在,你快速的調整了去學校的方式,由步行改為開車。

所以每一種狀態都包含了感受、認知和行為。成人狀態裡面同樣也有感受,並且是此時此地的感受,至於這種感受是真正的情緒,還是扭曲的情緒,我們在以後的文章裡會和大家作更多的探討。

第二,每一種自我心理狀態,特別父母自我心理狀態和兒童自我心理狀態,它都是自己的。當我們模仿了我們小的時候的父母或父母形象的人時,他也是獨屬於「你」的父母形象。你的父母跟別人的父母可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正因此我們能夠從行為層面觀察出一個人是否處於父母狀態。同時,你的父母形象和其他人的父母形象一定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小時候,當你打碎了雞蛋時,你的媽媽拿著抹布教你如何清理乾淨,而隔壁小強打碎雞蛋時,她的媽媽會先把他吼一頓,然後再罰站。所以,你的父母狀態與小強的父母狀態是不同的。這裡也有養育方式、性格等的影響。

同樣的,你的兒童狀態與他人的兒童狀態一樣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同時,也會有不同的地方。當你和長大的小強下班後去K歌,玩得忘記了時間,兩人都在兒童狀態裡,開心的大笑,玩得昏天黑地,扯著嗓子唱……在回家的路上,你可能是很安心的,但小強卻可能是很害怕的,因為擔心媽媽再像小時候那樣,因為回家晚了把自己打一頓,但其實他的媽媽已經打不動他了。你和小強的兒童狀態依然有區別。

所以,我們雖然可以通過觀察,看出你的狀態發生了轉換,但如果想準確的了解到底轉換到哪種狀態裡了,還需要其他的判斷線索。


寫到這裡,你一定很想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是什麼樣呢?

建議你做如下的練習來增加對自己的覺察與了解:

練習1回想過去一周自己的經歷,覺察自己的三種自我心理狀態。

1、你什麼時候表現得像個小孩一樣?那時候你有什麼感受、想法和行為呢?

2、什麼時候你表現的像自己的父母(父母形象)那個樣子,那時候你的感受、想法是什麼,你做了什麼呢?

3、過去的一周什麼時候你又表現的注重此時此地,從而就事論事的解決問題呢?那時候你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是什麼?

歡迎大家把自己三種自我心理狀態的感受、想法和行為表現分享到下面的評論區,如果你有疑問也可以發到評論區,大家共同討論。


【專家簡介】

王學靜

專職心理諮詢師

國家二級諮詢師職稱

中國溝通分析高級應用顧問(CTASC)

國際溝通分析協會會員,個案諮詢累計時長1000+小時

專職於個體、團體心理諮詢及心理培


吳慶

霍然溝通分析心理工作室首席心理諮詢師

主要從事個體及團體心理諮詢(現場或網絡)

系中國溝通分析(TA)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溝通分析(TA)協會湖北分會副會長

曾任華中科技大學特邀心理諮詢師

武漢動感音樂廣播FM936特邀心理專家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人際溝通中的心理密碼?
    父親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狀態,我們稱之為「父母自我狀態」,他的典型特徵是權威性。我們把它稱為人際溝通中的第一個心理密碼。人際溝通中的第二個心理密碼是「成人自我狀態」。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妻子比較痴迷於股票,已有5年的炒股史,賺的又賠進去了,賠的又賺回來了,總之,沒有賺什麼大錢。妻子打電話給丈夫說:「我的股票每股已賺一元多了,我是否把它賣掉,見好就收。」
  • 國際溝通分析協會(ITAA)TA人際溝通分析學雙證書班
    國際溝通分析協會(ITAA)TA人際溝通分析學雙證書班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繼續教育項目頒發國際溝通分析協會(ITAA)證書頒發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學分證書   國際TA協會授權溝通分析大師託馬斯·歐嘉瑞博士 傾情分享創始於美國風靡全球50年的「人際溝通分析學」 一個治標又治本的溝通心理學
  • 家長老師了解筆跡分析對洞察孩子心理狀態的重要性
    這個孩子父母離異,父親在外打工,很少與孩子溝通。在家跟著奶奶生活,媽媽從不探望他,有些心裡話不能跟奶奶說,心靈得不到很好的撫慰和有效的支持,孩子內心缺乏愛的滋養,可以說愛極度的匱乏,心理能量極低。 孩子去世以後他的班主任拿著孩子的作業找到一名很著名的筆跡分析師分析,發現這個孩子的字跡,不論是字結構,還是字行字橫都顯示出一種對未來絕望的狀態,。
  • 心理測驗中溝通技巧的應用
    心理測驗是根據一定的法則,即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知識,使用規定的操作程序,對人的行為進行數量化評估或說明,現已廣泛應用於醫學、司法鑑定、教育、軍事、體育等領域。心理測驗過程是被試(即正常人、病人、司法鑑定中被鑑定者)按照主試(即測試者)的要求,完成規定作業過程[1]。主試與被試的溝通貫穿於心理測驗的整個過程。
  • 直銷人如何運用溝通分析理論
    溝通分析理論以極大的創新精神發揚了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內容豐富,博大精深,不是一篇小小的文章所能探討的,在這裡主要針對該理論中的PAC分析理論與大家交流分享。PAC分析理論,主要是研討了高人際交往能力和促進信息溝通的方法。該理論在精神分析學派的基礎上,從本我、自我、超我三個觀念,假定每個人在心理上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P)、成人自我狀態(A)、兒童自我狀態(C)。
  • 一起書寫疫情中人際交往的贏家腳本——楊眉和她的《人際溝通分析...
    視覺中國供圖人際溝通分析學(Transactional Analysis)與其他經典心理治療理論最大的區別是——非常適合做心理學科普,非常「有效率」。對一個沒有心理學專業學習背景的人而言,他完全有可能僅僅通過自學就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並將之用於改善人際關係和促進個人成長。
  • 發展性溝通分析(DTA)認證培養計劃
    2019年10月,國際發展性溝通分析中心(ICDTA)主辦、國際發展性溝通分析協會中國分會協辦、田寶博士技術支持,在中國開始發展性溝通分析(DTA)認證培養計劃。經培訓、考核合格,授予「發展性溝通分析(DTA)合格證書∕發展性溝通分析(DTA)分析師」。
  • 畫裡有話,繪畫心理分析在親子溝通中的應用——南潯練市鎮中心幼兒園心理健康培訓活動
    12月5日,練市鎮中心幼兒園特邀湖州師範學院心理系講師、美國富勒心理學院訪問學者,國家高級心理諮詢師考評員劉盛敏教授帶大家走進「繪畫心理學」的神奇世界,作了題為「繪畫心理分析在親子溝通中的應用」專題講座。
  • 律師分析:在徵地拆遷中,被徵收人最容易產生幾種心理狀態
    在徵地拆遷中,不管是城市拆遷還是農村拆遷,對於被徵收人來說都是一件大事,因為在徵地拆遷後,這些被徵收人很有可能成為「富一代」或「富二代」。但是在實踐中,有些被徵收人往往在不了解徵地拆遷相關問題的情況下會做出一些「出格行為」或者說相應的違法行為。在這裡我提醒廣大被徵收人,在面對徵地拆遷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即可,下列我所表述的幾種心理狀態可千萬不要有。
  • 一起書寫疫情中人際交往的贏家腳本——楊眉和她的《人際溝通分析學》網課
    視覺中國供圖人際溝通分析學(Transactional Analysis)與其他經典心理治療理論最大的區別是——非常適合做心理學科普,非常「有效率」。所以,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疫情期間的《人際溝通分析學》網課。從3月5日為首經貿、4月13日為北師大開設網課,到7月21日北大暑期班結束,疫情期間,楊眉完成了3個班的網課教學。從最初的只會用錄音方式,到最後可以直播,從「網絡難民」成為「網絡移民」。當然,學生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楊眉老師,錄第一節課時,15分鐘的「成品」,花了8個多小時。
  • 心理課堂 | 對話溝通方式
    省婦聯特開設「心理課堂」,每期特邀一位心理學專家講解心理防護、調解情緒、緩解壓力、調適家庭關係等心理健康知識,為您構築防疫抗疫心理防線,奉獻一份特別的關愛!書面溝通方式日常不作為家庭溝通的主要模式,這裡暫不討論。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人們日常言語溝通方式中的口語溝通方式,口語溝通方式有很多種,如命令式、商討式、指責式、討好式、打岔式等......這裡我將集中口語溝通方式綜合起來為對話式溝通方式。如: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話;夫妻之間的對話,婆媳之間的對話等。
  • 3種「刷屏」營銷心理了解一下
    換句話說,就是人通常會管理自己在社交中的自我形象,以求獲得積極的認同和尊重。在營銷上,廣告滿足自我形象強化程度,影響著消費者願意分享該廣告內容的可能性。如當消費者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丁香醫生訂閱號某標題為「3 種「假燕麥」很多人都在買,小心越吃越胖!」
  • TA人際溝通分析學TA101課程培訓招募通知
    TA是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的縮寫,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瑞克·伯恩(Eric Berne)於20世紀60年代創立。國際溝通分析協會(ITAA)為TA下的定義是:「TA為一種人格理論,是一種針對個人的成長和改變的有系統的心理治療方法。」 目前TA是國際上心理諮詢和治療領域重要的流派之一。
  • 戀愛婚姻關係中,男人女人逃避溝通的心理原因分析
    在戀愛和婚姻當中,很多人好像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困惑,戀愛談久了,或者是結婚時間長了,女性自我表達的主觀意識會更強,會更願意在親密關係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而身為男性的一方,則會越發的沉默寡言,不想溝通,甚至會迴避、拒絕溝通。
  • 兒童14種表現背後的心理分析
    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3.「言傳身教」。即做家長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行」,這給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孩子的模仿性較強,且又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因此父母應樹立起一個禮貌地與人交往的榜樣。我們應該認清隱藏在謊話背後的兒童心理,採取與其心理狀態相符的辦法解決。例如,當你聽到孩子說「我家裡有三個電視機」的時候,你就應該接著說:「哦,是嗎!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子的願望和心情,然後再說:「真的,如果能有三個電視機,那該有多好啊!」
  • 在離職溝通中,如果員工拒絕溝通怎麼辦?
    大家好,這裡是「小灰聊職場」,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在離職溝通中,如果員工拒絕溝通怎麼辦?但是由於日常工作中不需要開口說話,所以此員工亦未申請病假,仍然在上班狀態中,在這個過程當中,HR通過手機簡訊的方式與員工保持溝通,但是雙方之間的差距並沒有縮小,由於員工與HR分處兩地,所以周五HR與員工通過視頻的方式來一次溝通,但員工事實上是周五並沒有參加這次視頻溝通會。
  • 【培訓】TA人際溝通分析學TA101雙證書線上班
    頒發國際溝通分析協會(ITAA)證書l 你可曾知道?人的問題,其實是人際關係的問題;是什麼令人屢次遭遇相似的人際關係,如魔咒般擺脫不得?是什麼使人無法調整心態與人和諧相處,明知無效卻無從改變?l 有一門學問幫你聽到人際溝通中未曾言說的部分!
  • 產品思維分析網際網路心理測試
    以下幾種因素:1)自身定位需要知道自己是誰,自己能做什麼以及如何實現自我價值。2)外界交流有一個跟其他人交流的談資,以及在思想未成熟階段時會根據外界交流的狀況不斷調整對自己的心理定位。好奇心好奇心是因為對某些心裡測試的名頭或者是內容吸引,以及身邊的朋友分享了測試結果,好奇期待自己的結果是什麼樣的,比如「從上圖中你能看出來什麼?」3. 趣味性很多搞怪的趣味性的心理測試就是為了打發時間,娛樂性更強一點,比如現在的「穿越到古代你會是什麼身份」。
  • 和孩子溝通難?PAC理論:或是家長出現這3種「心態失衡」現象
    與孩子溝通難、親子溝通失語是很多家長的心病,也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大煩惱。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對1500名學生信息的調查,最後得出的結果是61%的受訪學生認為自己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這揭示了很多家庭教育的困境,一方面家長認為孩子性格扭、溝通難,另一方面,孩子卻覺得家長古板又固執,雙方互不理解,最終演變成了溝通失語的狀況。
  • 能量狀態決定了心理狀態, 是解決心理問題的關鍵
    通過隨機對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南美、歐洲,不同種族、文化、行業、年齡的數千人的研究,數百萬份數據資料分析與總結,發現人類各種不同的意識層次都有其相應的能量指數。並且將這些能量指數大致劃分了17級,這就是霍金斯能量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