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幽韻
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對於琴、棋、書、畫等雅好,視作修身養性的最佳方法而必修之,古琴首當為先。傳說古琴為神農氏所創,但遠古的傳說,卻難為憑證,不過當代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琴,卻已距今有二千四百多年了,由此可見其久遠的歷史。古琴曲調高雅,意境幽遠,所以幾千年來才能生生不息的留傳於世。「高山流水」、「陽春白雪」、「漁舟唱晚」、「陽關三疊」、「漢宮秋月」、「平沙落雁」等,千百年前的古曲,在今天依舊彈奏著,先不曾聞古琴之音的曼妙,但見古琴的曲名,就能強烈地感受到古琴之曲的高雅與意境,而且每首傳世的古曲後面,都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西漢時期的才子司馬相如,曾用一曲」鳳求凰」,打動了一代佳人卓文君的芳心,而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也被傳為千百年來的愛情經典。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的著名才子,並且精通音律、善彈琴曲,一日司馬相如到卓府做客,偶然間遇到了卓文君,當時年饉十七歲的卓文君,原本許配給漢室的某一皇孫,不料那皇孫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辭世,所以當時卓文君,算是孀居在娘家。「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見到了既美貌,又有文採的卓文君, 司馬相如的心中,便生出愛慕之情,酒席間,司馬相如向卓府借來了古琴,即興彈奏了一曲「鳳求凰」,此時躲在帷帳之後的卓文君,已聽出了曲中之意。其實孀居在娘家的卓文君,早已知道司馬相如的才學人品,只是一直無緣相見,今日相見,讓卓文君感到了相見恨晚,後來司馬相如向卓府提親,卻沒想到遭到了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的堅決反對,因為此時的司馬相如雖有名氣,但卻無官無爵,一介白丁而已,無奈之下,兩情相悅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便雙雙私奔來到了成都,因為生活上的窘迫,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就在成都開了一家小酒店,每日裡卓文君當街買酒,而司馬相如則為客人彈琴助興,後來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聽到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境遇後,感到事情即已成為事實,便時常的接濟他倆。在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將才華橫溢的司馬相如詔到了長安,並委以重用,此時,在享受著高官厚祿的司馬相如的眼裡,卓文君已是人老珠黃,風情不在了,司馬相如遂起納妾之意,後來卓文君以一到萬的數字為開頭,寫詩一首寄予司馬相如:「一別之後,二地相思,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不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般無聊,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焚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色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司馬相如看後,既感動又愧疚不已,便放棄了納妾之意,從此以後,以琴曲為媒的司馬相如和卓文君,便一生相守、恩愛白頭了。「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中國人常拿這兩句話,來評判一個人成功後的道德水準,可古往今來,能共患難者比比皆是,而能夠同榮華的卻廖若星辰,司馬相如雖然曾要移情別戀,但經過卓文君的感召和自己的反思,卻能迷途之返,也算難能可貴了。

中國歷史上琴曲的典故很多,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上大夫俞伯牙,一日在山間彈琴,當曲音高揚時,一邊負柴聽琴的樵夫鍾子期便脫口而出:「此君志在高山」,當曲調婉轉時,子其又感嘆到:「此君又意在流水」,一曲「高山流水」,造就了伯牙與子期的千古知音,後來鍾子期不幸病故,伯牙傷心至極,知音已去,從此何人能聽懂自己的琴聲,遂將琴摔碎,發誓平生不再撫琴。
古人常用「劍膽琴心」,來稱頌文武兼備的高潔之士。在明月當空之時,沐浴薰香之後,隨手彈奏古琴幾曲,素雅的琴聲,從你纖塵不染的內心流出,可以讓自己寧靜淡泊的心境近了,名利虛榮之心遠了,正是這份清逸與優雅的心境,才能使你品味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一份淡然與從容,所以君心,亦當如琴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