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準確理解和把握其思想內涵,不僅是教育行政幹部、校長、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廣大青少年學生的必修課。
最近,全新編撰出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全面準確闡釋了「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的思想淵源和豐富內涵,還從大量典籍中選取了經典故事,通俗易懂,意涵深刻。
小編特意從每冊中摘錄一二形成一個系列,以饗讀者。夜讀經典,不容錯過!也歡迎分享給你的學生、孩子哦!別忘了,今年的語文高考作文(全國卷)就考了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故事。
今天的夜讀經典,一起來聽千古傳誦的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
中國「和合」文化的根本在於和諧、和平、合一、大同,彰顯的是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價值觀。「和合」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文明、文明與文明等的相互聯繫與相互融合的過程。「和合」文化呈現的是個人及群體主動追求的精神價值趨向、行為實踐方式與整體合一的統一場狀態。
中國和合文化作用於個體,核心在於培養人的生命觀,即生命的本有、生命的追求、生命的情懷、生命的延伸與超越、生命的不朽、生命的圓滿等;中國和合文化作用於群體,核心在於培養群體與群體的命運共同體理念、人類的和諧共生理念和人與自然的共生共享,即「天人合一」理念;中國和合文化作為實踐的價值觀與行動力,其實踐基礎在個人,實踐目標在群體,實踐境界是合一大同。
所謂「合一大同」,即認為個體生命的享有及發展是群體生命發展的前提和條件,人只有在發展和諧生命的過程中才能積極創造和諧的現實世界;同時,群體的共生發展、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每一個個體提供了發展與完善自我的舞臺,是個體和諧成長與發展的現實基礎。兩方面的共同價值理念的樹立與實踐推動才能使「和合」走向真實,這是中華文化貢獻給世界的重要理念與理想。
音樂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說到音樂就必須要提《高山流水》,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此曲悠揚清婉,使人仿佛置身於俊朗高山、幽幽清風、澄澈流水之中。此曲也見證了伯牙和子期的「知音」友誼,他們也成為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至交典範。
俞伯牙,春秋時期楚國郢都人,伯牙最擅長彈琴,從小就對音樂有極高的天賦,造詣極深。荀子曾對伯牙評價道「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足以見得伯牙高超的彈琴技藝。鍾子期雖是一介樵夫,但是他對音律卻十分精通,因此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話。
1. 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善古琴,子期擅長聽音辨意。伯牙從小就對音律有極高的天賦,他拜師名門,刻苦學習最終成為一代傑出的琴師,但是沒有人能懂他,沒有人能懂他的音樂。一天伯牙行至山澗,晚上的江面風平浪靜,伯牙興致大發,攜琴而彈,突然琴弦震顫,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有人在附近聽琴,果然看到一個樵夫狀的男子,他就是子期。伯牙與子期一見如故,伯牙邀請子期上船詳談,子期一見伯牙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造的。」接著,子期又把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伯牙心中暗暗佩服。伯牙又為子期彈奏,子期聚精會神聆聽。伯牙彈奏一曲《高山》 ,子期感嘆道:「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多麼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奏一曲《流水》,子期又嘆道:「善哉,洋洋乎若流水(多麼浩蕩的江水啊)!」聽到子期的評價伯牙既激動又佩服,終於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了,至此伯牙與子期惺惺相惜,成為生死之交,並相約第二年中秋在此江邊,伯牙撫琴,子期賞琴。
2. 知音再難覓,伯牙終絕弦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而至,但是子期遲遲沒有出現。伯牙用琴聲召喚子期,子期依舊沒有出現,伯牙失落而歸。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下落,才得知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臨終前子期留下遺言,讓後人將他埋葬於江邊,到中秋之時,他就能聽到伯牙的琴聲。知道實情,伯牙悲痛萬分,他來到子期的墓前,彈奏了《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子期的墓前砸毀。伯牙悲嘆道:「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伯牙認為只有鍾子期才能聽懂他的音樂,如今,子期已逝,就再沒有人能懂他了。這就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知音,人們因他們的故事感嘆知音難覓。
伯牙子期的故事盪氣迴腸、耐人尋味。人生苦短,得一知音而無憾。人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然而能遇到惺惺相惜的人是人生一大幸事。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知相惜的基礎之上的。「伯牙絕弦」是結交知音的千古佳話和楷模。伯牙將自己的感情融入琴聲之中,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的偉岸情懷,像流水一樣的深邃智慧,而鍾子期的情操與智慧與他產生了共鳴。
在當下的生活中,友誼似乎變得「吹彈可破」,在網絡上網友戲說友誼就好比一艘小船,說翻就翻。「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其實友誼從古至今本質上都沒有變,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堅守本心,從心出發,用真心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友誼之樹就會長青。
以上文章摘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和合》
作者:翟博主編;王永智分冊主編
文章來源 | 摘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和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
播音 | 陝西師範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系 劉雪晴
微信編輯 | 董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