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茶遇見「茶師傅」,恰似高山流水遇知音 | 此刻夜讀

2021-02-06 文學報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睡前夜讀,一篇美文,帶你進入閱讀的記憶世界。

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在作家王國平看來,二者並沒有高下之分,它們其實是可以交融的。

而茶師傅這個稱呼,自有魅力,有著職業的尊嚴,一門手藝在身,瀟灑走天涯。文化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勞動也是美的。茶師傅是勞動者,也是文化人,在享受茶生活,也在創造茶生活。

文/王國平

刊於2021年1月14日《文學報》

茶是一門學問,種植、管護、採摘、炒制、衝泡、品鑑之間,都是規矩,都是門道。就拿跟人有關的來說,稱謂上就有不少說道。茶農、茶商,都好理解。真正的茶商,並非在家裡坐等當年的新茶送上門,再通過自己掌控的銷售渠道去賺取利益,他們在茶季是要到現場的,摸摸青葉,聞聞茶香,心裡踏實。還有茶姑,可能說的是採茶工,順著茶季,到茶場打零工,雙手輕盈,收集葉子,是個勞苦活。茶人,格調好像要高一點。茶農其實就是農民,幹的是農業的事。茶商更多的是從經濟角度看待這一片片葉子。茶人有點城裡文化人的意思,開始從哲學、美學的角度看茶品茶。還有「茶親」的說法,大概是高度痴迷喝茶這事,狂熱發燒友,骨灰級。

在安溪縣感德鎮,遇見「茶師傅」。不由得心頭一暖。

這裡舉辦茶師傅大賽,內容涉及品評、理論演講、茶園管理、拼配技術、烘焙技術、初制技術等。感德茶師傅有自己的宣言,其中有這麼幾句:「茶樹留高,梯壁留草;禁用草劑,禁止壓茶。科學防蟲,有機生產;倡導傳統,精心制茶。高香鮮爽,定位特色;工藝創新,兼納百茶。健康之飲,康身健體;靈魂之飲,怡養心靈。」看來好的茶師傅,是個多面手,精通的手藝,貫穿茶事的始終。

「師傅」這個稱呼,自有魅力,去除了層級,撐起了平等,還有職業的尊嚴,一門手藝在身,瀟灑走天涯。「師傅」並非純粹的客觀描述,而是滲進了主觀情感,又不油膩、不咋呼,剛剛好。

出門跟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問個路,年齡大的,喊「大爺」「大媽」沒問題。要是年齡處在中間位置,就有點尷尬。或者跟問路者相當的,也是個難題。有位山東來的學長,出門嘴邊忙乎的就是「師傅」。逢人喊「師傅」,基本上不分男女老少,除了小小孩。看著比自己年輕一點的,還喊「小師傅」。人家暢通無阻,自然,親切,不冒犯,不失禮。在日本旅遊,需要問路,他知道自己日文、英文都不靈,就指著一個日本老人,在旁邊出主意,輕聲說:你可以去問問那個師傅,他可能知道。同是山東人的莫言,寫有中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張藝謀改編拍了電影《幸福時光》。

在福建,在安溪,「師傅」二字也受到禮遇。在感德,感覺師傅越來越重要。一片葉子,從茶苗的培育種植到茶葉送到喝茶人的手邊,不是直線抵達,而是經歷一趟漫漫旅程,其中有很多個站點,都是要茶師傅經手的。

比如,茶葉採摘,傳統上的「虎口對芯」,用上拇指和食指,捏著鮮葉嫩梢,用力適度,一提,即可。要是力度上稍稍猛了一些,把鮮葉捏成汁了,壞事了。要是葉片、葉張、葉緣有破損,或者折斷了、摺疊了,那就壞大事了。

搖青是安溪鐵觀音的獨門工藝,也是安溪鐵觀音成為「安溪鐵觀音」的關鍵一招。怎麼搖?茶師傅登場。

一個竹編搖籃,半月的形,一根木頭當直徑,圓心位置系上一根繩,懸掛在屋頂。搖籃裡盛上四分之三的青葉,嬌嫩可人。茶師傅一個馬步,定定神,握住搖籃的邊沿,有節奏、有韻律地甩起來。

第一搖,搖走水。鮮葉經過了曬青環節,部分水分散失了,有點蔫了,所謂「萎凋狀」,這次搖,是輕搖,通過搖動,讓鮮葉內部的水分移動。這次搖,以兩分鐘為宜,一分鐘32轉。再摸摸葉子,有潤滑感,就行了。

再是涼青。過了一個小時左右,頂多一個半小時,再看青,摸摸葉子,出現消水疲軟的狀態,「落軟」了,就要繼續搖了。

第二搖,是搖活。這是個喚醒的過程,葉子跟葉子撞擊、擁抱、交匯,破損葉細胞,讓疲軟狀態的鮮葉再次活躍、硬挺起來,也就是「還陽」。這一次是5分鐘時間,每分鐘還是32轉。這次味覺、視覺全出動,等空氣中有明顯的青葉味,還略帶輕微的清香味,青葉邊緣有些許的泛紅,大致可以了。

第三搖,綠葉紅鑲邊。搖出硃砂紅,青葉能聞出花香味。這次的搖青,也要看青,邊看邊搖,看硃砂紅的面積與質感。茶師傅雙手在搖,動作輕快、歡暢,有力度,富有美感,雙眼盯著青葉,捕捉青葉的漸變過程,等待著剛剛好的那個瞬間降臨。搖10分鐘,停一停,看看茶青的變化,如果火候不到,再續搖,眼看著茶青發酵適度才罷休。

這過程,可以說是驚心動魄。都是經驗在參與,在創造。快了或慢了,早了或遲了,重了或輕了,都直接關係到茶葉的色、香、味、形。好的茶師傅,得心應手,「無他,惟手熟爾」。

在感德,見了好幾位茶師傅,一看就是勞動者,利索,幹練,步子輕盈,袖子是挽著的,隨時準備用雙手去做點什麼。坐下來,說上幾句,你就知道這是懂茶的文化人。他們說:這輩子,活著就是為了心中的那一泡好茶。還說:好茶是用心做出來的,用心計較,花費心思。再說:好茶一搖皮、二搖筋、三搖香、四搖韻。甚至說:茶好不好,關鍵是看有沒有「水」。

這就有「形而上」的意味了。

茶,進入日常生活和普通人家,有人感覺是一種墜落。生於19世紀60年代的日本人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中寫道:「對晚近的中國人來說,喝茶不過是喝個味道,與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並無關連。……經常地,他們手上那杯茶,依舊美妙地散發出花一般的香氣,然而杯中再也不見唐時的浪漫,或宋時的儀禮了。」這個觀點,在理又不在理。茶的儀式感,確實已經沒有那麼雅致了。不過,茶與人的生活起居更親近了,有何不可?

還是那個問題。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茶」,還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是不是後者就更高級,更有品位?我看將之徹底割開有些不妥,其實二者是可以交融的。

茶,「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一盞茶,慢品,輕嘗,悠然樂聲緩緩飄,歲月靜好,心自飛揚。一碗茶,咕嚕一聲進肚腸,解渴,酣暢,「前門情思大碗茶」,是兄弟,一碗起。

文化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勞動也是美的。茶師傅是勞動者,也是文化人,在享受茶生活,也在創造茶生活。

📖訂閱2021年全年報紙,截圖發公號後臺,隨機贈送40周年文創一份。

相關焦點

  • 夜讀經典 | 高山流水遇知音
    夜讀經典,不容錯過!也歡迎分享給你的學生、孩子哦!別忘了,今年的語文高考作文(全國卷)就考了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故事。今天的夜讀經典,一起來聽千古傳誦的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中國「和合」文化的根本在於和諧、和平、合一、大同,彰顯的是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價值觀。「和合」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文明、文明與文明等的相互聯繫與相互融合的過程。
  • 高山流水覓知音,我在武漢等待你
    位於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的古琴臺相傳晉國大夫俞伯牙在此撫琴抒懷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幾年後伯牙又路過此地得知子期已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撫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臺以紀念這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 我有玉琴溫如許,高山流水覓知音
    國樂大典 | 國樂大師方錦龍演奏《酒狂》當古琴淳厚悠遠的聲音在燈光絢爛的舞臺上響起,我們仿佛聽見,它在問:千古琴聲尚存,如今知音何在?提到古琴與知音,我們不免會想起伯牙子期的故事來。「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相傳鍾子期只是一名打柴的樵夫,可他卻能聽懂伯牙琴聲裡的意境。你以為這只是一種特殊的巧合嗎?但其實古琴之流行,不僅被用於國家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也一直興盛於民間。從《詩經》裡,我們就能看到古琴出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古琴幽韻(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琴幽韻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對於琴、棋、書、畫等雅好,視作修身養性的最佳方法而必修之,古琴首當為先。「高山流水」、「陽春白雪」、「漁舟唱晚」、「陽關三疊」、「漢宮秋月」、「平沙落雁」等,千百年前的古曲,在今天依舊彈奏著,先不曾聞古琴之音的曼妙,但見古琴的曲名,就能強烈地感受到古琴之曲的高雅與意境,而且每首傳世的古曲後面,都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 夜讀|感謝遇見,不負不欠
    天地之大,你們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同一個地方,是緣分;人海茫茫,你們剛好在同一瞬間轉身,遇見彼此,也是緣分。 就像,伯牙與子期的遇見,是因為一個善於演奏,一個善于欣賞,於是,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誼。 相遇,是因為有緣,緣分,卻並非偶然。
  • 探討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必備的背景知識
    浙江箏曲《高山流水》是一首廣受人們喜愛的古箏經典名曲,習箏者在研習浙江箏曲《高山流水》的過程中,需要對這首曲子的藝術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用心感受這首曲子的文化底蘊,這樣,在彈奏浙江箏曲《高山流水》時就可以用文化的力量演繹這首曲子深刻的藝術內涵,給人以心靈上的洗禮。
  • 令人費解的高山流水
    成語「高山流水」,出自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的《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 成語故事——高山流水(文字+音頻)
    (點擊綠標收聽金魚媽媽講故事)【成語】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 【釋義】比喻知音或知己【近義詞】知音難覓【例句】孔聖人尚學琴於師襄,一操便知其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 古詩詞中的真摯友情:高山流水遇知音
    大家隨意坐下來把酒言歡,閒談農務,周圍是菜園村落,遠處是連綿青山,農家生活好不愜意舒適。正是無須講究排場的招待才更顯樸實熱情,只有在這種氛圍下聊天才可以敞開心扉,毫無顧忌。說說生活中的趣事,傾訴些許煩惱,再聊聊農作物的成長與收穫。自然親切的歡聲笑語和極富生活氣息的農村風情,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十分治癒。
  • 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古箏版 讓伯牙摔琴絕弦痛失知音的古曲
    高山流水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大家經常聽到的是由古琴演奏的版本,其實還有同名的古箏曲《高山流水》。傳說琴師伯牙由次在荒山野地彈琴,鍾子期作為樵夫,竟然可以聽懂琴曲是在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 「夜讀」真正的朋友,可遇不可求!
    真正的朋友,就是一輩子的知己,可遇不可求。漫漫人生路,能擁有一兩個,已經是歲月最大的恩賜。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一直覺得,每天對你笑臉相迎、極盡所能誇耀你的人,不一定就是出於相知。真正的友誼,應該是純粹的,沒有那麼多花言巧語、阿諛奉承,有的只是一顆陪伴的真心、一份相交的赤誠。
  • 覓琴音見天地 「高山流水」下對話古今中西(圖)
    覓琴音見天地 「高山流水」下對話古今中西(圖) 2014-12-16 11:07:21   中新網重慶12月16日電 (陳秋杏 唐李嬡莎)「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海……」昔日俞伯牙與鍾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曾打動無數人。
  • 「高山流水」綠雕現身長江大橋 漢馬選手可沿途欣賞綠色美景
    在武漢長江大橋漢陽段橋頭,一組由各類植物組成的「高山流水」綠雕,再現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施工方武漢市花木公司工作人員介紹,綠雕前景採用紅景天拼出伯牙、鍾子期的剪影,背景則用深綠、淺綠色的三七景天、佛甲草編織出巍巍高山與泉水瀑布,山水之間有角堇及鳳仙等零星地綻放,總面積達到600多平方米。
  • 高山流水明知音——《伯牙絕弦》教學實錄
    出示「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怎麼理解這裡的「謂」,老師查到這三種解釋,你覺得應該選哪一種?生1:認為,以為;師:「世」怎麼理解?生2:世上,人世間。師:是的,這種一個字就表示一個詞的現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見。比如在《楊氏之子》一文中的這個句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 探訪武漢三大名勝之一的古琴臺,尋一個一生一起走的知音
    拍攝於古琴臺-高山流水曾經這些成語「如履薄冰、差強人意、高山流水」等,可沒少讓語文老師頭痛。之所以叫伯牙臺是因為: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音樂大師伯牙有一次乘船沿江而下,途中經過漢陽遇風雨天氣便在龜山腳下歇息,風雨過後伯牙彈琴消遣......
  • 恰似寒光遇驕陽免費(在線)閱讀
    恰似寒光遇驕陽 葉綰綰 司夜寒[全書]免費(完結),恰似寒光遇驕陽 葉綰綰 司夜寒(全部,完結)免費,恰似寒光遇驕陽 葉綰綰 司夜寒
  • ,「高山流水」,是為君子交也 ——觀畢福劍之事有感
    君子之交,令餘銘記者,"足下,悲乎"與"高山流水"也。昔春秋爭霸,晉內亂,公子重耳流亡列國。風寒於路途而餓其體膚,公子饞嗜肉也。有忠臣介之推者,髀肉割之,煮羹侍公子。食之而愈,重耳助於齊,一十九年流亡畢,乃返晉登位,是為晉文公也。文公即位,論功行賞。厭媚上而淡泊名利,介子攜母隱歸林泉。
  • 請想一想,多長時間我們沒有見過「知音」這兩個字了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好一個「必得之」!心心相通如此,才是知音!假期鍾子期曰:「你彈你的,我聽我的,與你何幹?」「高山流水遇知音」就要變成「高山流水遇混蛋」了!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知音》:「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太平御覽》卷五八一引 漢桓譚 《新論》:「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為知音。」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醉解千愁
    關上窗,聽一曲高山流水,緩緩流淌,浮想聯翩,沉沉的夜裡,是誰在撥動琴弦,那婉轉高山知音,清歡流水之潺潺為誰而彈撥。伯牙的:「子期不在,誰是知音?」傷心欲絕摔古琴。忽覺有點冷意,舉起酒杯一飲而盡,愁緒已然被濃濃的酒衝淡,只期望一場宿醉,可以沉沉睡去。可是,滿懷的思緒酒後愁更濃。
  •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除了高山流水、梅花三弄與廣陵散,還有哪些呢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分別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陽簫鼓》、《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聽這些名字就讓人神魂顛倒,再加上傳統樂器演奏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一、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主要有琴曲和箏曲兩種,風格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