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高山流水」,出自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的《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公元前387年-公元前299年),伯氏,名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人。他在晉國任上大夫,非常精通琴藝,在當時有「琴仙」之稱。
鍾子期(公元前413年-公元前354年),鍾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漢陽人。相傳他是一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公元前355年,伯牙奉命出使楚國,因遇風浪,船隻停留在漢陽江邊。適逢中秋,待風平浪靜之後,一輪明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望明月,俯視江水,不禁琴興大發,便坐下撫琴而彈。剛彈一曲,便聽見岸上有人拍手稱快,大讚伯牙的琴藝。
伯牙一看是個樵夫,很是驚訝,便問道:「你會聽琴?能識琴之優劣嗎?」樵夫看了看伯牙的琴道:「此琴名瑤琴,乃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唯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然後再把此木浸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雕琢成樂器。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在上面添了一根弦,被稱為文弦。接著周武王又在上面加了一根弦,被稱為武弦。所以,現在此琴便被稱為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很佩服樵夫的見識,欣喜之下,便又為他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琴隨心動,伯牙的琴聲描繪高山之景時,鍾子期高興地說:「太好了,我仿佛就像看見了巍峨的泰山一樣。」當伯牙的琴聲描繪流水之景時,鍾子期高興地說:「太好了,我仿佛又像看見了汪洋般的江河之水。」
伯牙大喜,連呼「知音也」,忙起身施禮道:「敝人伯牙,請教賢士尊姓大名?」樵夫還禮道:「敝姓鍾,賤字子期。」伯牙道:「人生難得一知己,吾願與兄結為兄弟。」鍾子期欣然應允,於是二人便當場結拜,並約定來年中秋再於此相會。
第二年中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鍾子期已染病身亡,兩人陰陽兩隔了。伯牙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弔唁,再度彈起了那首《高山流水》,不禁撫琴而泣。爾後仰天嘆道:「知音不在,我鼓琴為誰?」說完,便舉琴摔向祭臺,破琴絕弦,發誓終身不再彈琴。
高山流水在成語裡的解釋是「比喻知音難遇或樂曲高妙」,倘若不知道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恐怕很難會把兩者聯繫到一起。單從字面上來看的話,高山流水實際上描寫的就是景致,但卻把它解釋為知音難遇或樂曲高妙,似乎有點八竿子打不著的感覺。一般成語的字面,都會與其含義有著一定的聯繫,通常看字面就能大概知其意。學以致用,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高山流水》除了是一個樂曲名稱,再者就是一個山水的代名詞,好像沒有人用它來形容知音或樂曲怎麼怎麼的,這個解釋著實令人有些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