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棗莊調查隊的數據顯示,2018年,棗莊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5元,較1949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50元,增長約306倍。
改革開放前,農民收入恢復性增長
1949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8071萬元,比例為89.8:0.5:9.5:0.2,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0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採取了土地改革、修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改造農業生產技術、興辦農業合作社等一系列措施,雖然期間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依然得到恢復和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改善。在農業機械方面,1956年只有0.01萬千瓦。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1元,比1949年增長162%,年均增長約3.4%。
1949年,糧食總產量只有17.93萬噸,糧食單產562.64公斤/公頃,畝均產值約16.4元,蔬菜種植面積730公頃,蔬菜單產1397.3公斤/畝。當時,實有林地面積為0.42萬公頃。畜牧業作為農村副業,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為3883噸、4669噸、227噸。其中,生豬存欄約8.28萬頭,羊存欄約9.80萬隻,活家禽存欄102.28萬隻。新中國成立初期,淡水養殖基本一窮二白,全市水產品產量僅為285噸。
改革開放四十年,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1978至1991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生產隊為基本單位的「大鍋飯」轉變為農村居民自主生產、自負盈虧的新體制,農民收入快速走高,由1978年的131元增加到1991年的776元。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四大的召開,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農產品得以自由開放地走向市場,農業生產規模與效率大幅提高。農村居民收入由1992年的886元躍升至1997年的2403元。1998年經濟危機爆發後,鄉鎮企業的發展受挫,農民就業機會減少。同時自1997年以來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增產不增收,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不夠高,收入增速在低水平徘徊。
進入21世紀,以稅費改革為突破口的各項涉農改革進一步深化,多項支農惠農政策使農民種糧熱情得以恢復,農產品價格上漲和農業結構調整,使農民就業渠道不斷拓寬,非農收入穩定上升,農村居民增收的步伐進一步加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8年的2502元,增加到2003年的3144元。200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75元。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黨的十八大以來,棗莊市大力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農民進城壁壘逐漸消除,轉移就業、返鄉創業等各項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完善,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顯著提升,收入增速連年高於城鎮居民。201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890元,年均增長約12.0%。2014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1042元,2018年達到15345元,年均增長約8.6%。2018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累計實際增長103.3%,實現農民收入翻番目標。城鄉居民收入比持續縮小,由2013年的2.22縮小到2018年的2.09。
70年來,棗莊市實施了系列行之有效的農業農村發展政策,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2018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8.36億元,其中,農業185.64億元,增長255倍;林業2.34億元,增長569倍;牧業67.60億元,增長879倍;漁業12.78億元,增長6727倍。
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大幅升級。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949年的31.4元提高到2018年的10073元,增長了約320倍,年均增長約8.7%。消費結構由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2018年末,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4平方米,農民用水用電實現戶戶通,居住環境越來越舒適。每百戶耐用消費品中,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空調、熱水器等家電擁有量分別為97臺、89臺、108臺、79臺、89臺,行動電話、家用電腦、照相機分別為223部、50臺、8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