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增長11倍!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均值,201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

2020-12-16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星

一夜之間,人均國民總收入這個概念火了。

7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換算後發現,這已超過66000元。

一時間,不明真相的網友紛紛感慨自己又「拖後腿」了。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你可能誤解人均國民總收入了,「人均國民總收入」≠「收入」!

國民總收入遠大於居民個人收入

「人均國民總收入」究竟是什麼?它和我們所理解的收入有什麼關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與許多人的想像不同,這兩者並不是一個概念。

要搞清楚什麼是「人均國民總收入」,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國民總收入」。

國民總收入,一般被簡稱為GNI,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加上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再減去對國外的要素支出。用公式表示為:國民總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出)。

通俗來說,這裡提到的GNI與過去我們熟悉的GNP(國民生產總值)這個指標相同。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國家統計局就明確注釋:「國民總收入,原稱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初次分配收入總額。它等於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初次分配收入淨額。」

事實上,GNI的誕生就是為了取代GNP。聯合國等五大國際組織在1993年修訂的國民帳戶體系中,將GNP改稱為GNI。

今年1月,國家統計局也曾專門發文解釋稱,GNI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補貼、固定資產折舊、營業盈餘和財產收入等原始收入總額。所以,國民總收入既包括企業所得和政府所得,也包括居民個人所得。

基於這樣的原因,國民總收入會遠遠大於居民個人收入。因此,不少人會對此次公布的人均GNI數據有些意外。

我國居民收入節節攀升

既然人均GNI不能直接和大家的收入水平劃等號,那我們該如何判斷當前居民的整體收入狀況呢?這時候,就要用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工資等多個指標了。

國家統計局介紹,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是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指標。而平均工資指的則是單位發放工資總額(稅前)的人均水平。相比起人均GNI,這兩個數據能更好地與居民收入狀況掛鈎。

當前,我國在這兩個指標上的表現如何?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長期以來,我國居民收入節節攀升。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24.3倍。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上升至了39251元,已逼近4萬元「大關」。

而在年平均工資方面,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82461元,比上年增長11.0%;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9575元,比上年增長8.3%。雙雙出現大幅度增長。

與此同時,城鎮非私營單位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三個行業的年平均工資超過了12萬元。

中國人均GNI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雖然不能直接反映居民收入,但人均GNI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它的用途主要體現在分析各國貧富差異程度。

比如說,世界銀行就會按人均國民總收入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組。通常把世界各國分成四組,即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

按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目前的分組標準為:人均GNI低於1025美元為低收入國家,1026~4035美元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4036~12475美元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高於12476美元為高收入國家。

對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來看,目前,我國人均GNI已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中國人均GNI增長迅猛

回首過去,中國人均GNI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

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顯示,1998年,中國的人均GNI只有800美元,是2018年的十分之一不到。但之後的20年,這一數據開始了「開掛」式的增長:

2001年,中國人均GNI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6年突破2000美元;2008年突破3000美元。

此後,更是一鳴驚人:2010年,中國人均GNI達到4340美元,花兩年的時間衝上了4000美元;僅用一年時間又超過了5000美元,達到5050美元。隨後,中國人均GNI分別在2013年、2014年、2016年突破6000、7000、8000美元的大關。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為何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的增長如此迅猛?記者注意到,國家統計局披露了耀眼數據背後的關鍵事實,這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開「謎底」:

——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

——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6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223倍,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

——2018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8%,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人均國民總收入全球排名第71位 人均國民總收入是什麼意思?
    2019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9470美元 人均國民總收入全球排名第71位 人均國民總收入是什麼意思?
  • 中國的人均GDP、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是多少呢?
    來源:南生今世說南生注意到,仍然有很多網友分不清「人均GDP、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區別。經常將人均GDP或人均國民總收入,當成了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從而鬧出了一些「低級笑話」。通俗的說:中國的GDP,是在中國境內的「中國國民 + 外國人」共同創造的——在2018年,約為90.03萬億元人民幣,按照去年全年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為13.608萬億美元。國民總收入,英文簡稱是GNI。它的算法實際上就是以前的GNP(國民生產總值)。
  • 統計局: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丨...
    來自新華社的凌晨最新消息顯示,歐洲理事會2日決定提名德國國防部長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擔任下屆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於2013年12月出任國防部長,是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國防部長)。李強指出——【用轉型發展的確定性來有效對衝外部不確定性】主動應對發展環境、發展動力、發展優勢、發展空間變化,牢牢把握髮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堅定做好自己的事,用轉型發展的確定性來有效對衝外部不確定性把穩增長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集中精力抓經濟、心無旁騖謀發展,在更大平臺上集聚資源
  • 2017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數量 中等收入標準計算
    如果按照「日收入在20美元到100美元之間」的絕對標準測算,中國有2億多人屬於中等收入群體;如果按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到3倍之間」的相對標準來測算,中國有3億多人屬於中等收入群體。  而世界銀行對中等收入給出的標準是: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也即年收入3650~36500美元。
  • 2018年棗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增長306倍
    國家統計局棗莊調查隊的數據顯示,2018年,棗莊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5元,較1949年的農民人均純收入50元,增長約306倍。改革開放前,農民收入恢復性增長1949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8071萬元,比例為89.8:0.5:9.5:0.2,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50元。
  • 35年內,我國人均工資漲了22倍,那現在每月達到多少才算高收入?
    然而,在今年的6月8日,美國橋水投資公司董事長瑞·達利歐卻公開表示:他從35年前來到中國至今,他看到的是中國的人均工資收入增加了22倍,貧困率也從88%下降到了不足1%,並且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也已經從2%上升到了22%,足足上漲了20%。
  • 人均總收入過1萬美元?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收入過萬
    作者:有靈審稿:知新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文章稱:「2019年,我國國民總收入(GNI)首次突破一萬美元,高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世界排名顯著提升,較2000年提高70個名次」。該數據一經公布,就引來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 從新中國成立至2018年 中國國內GDP實際增長174倍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至201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實際增長了174倍,人均GDP實際增長了70倍。1950年中國外貿規模只有11.3億美元,201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4.6萬億美元,居世界首位。2018年中國實際使用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1350億美元,是全球第二大外資流入國。   新加坡隆道研究院總裁許振義說,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推動了對外資和外貿的需求,為世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市場,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活力。
  • 我國人均工資,35年內已漲了22倍,現在月收入多少才算高收入?
    在今年的6月份時,作為美國橋水投資公司的董事長瑞.達利歐曾表示,從35年前他來到中國到現在,中國人的人均工資收入幾乎是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了22倍,中國的GDP在世界所佔的比重也上漲了20%,從原先的2%上漲到22%。
  • 如何理解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人均GDP也並非固定的,重點在於中國在世界的相對位置。根據測算,未來十五年可能仍然需要4%-5%的水平,當然這也取決於全球經濟狀況。一方面政策對未來增長還有訴求,另一方面政策目標由絕對目標改為相對目標,這意味著未來逆周期政策更加關注相對變化,不是簡單追求單方面增速目標。
  • 視野|中國到底有多少中等收入人群?
    2018年,香港人均GDP超過38萬港元,穩居世界前20名,高於英國、加拿大、紐西蘭等經濟體。閃閃發光的另一面是,香港貧窮人口攀升到137.66萬,貧窮率達到20.1%。2016年,香港基尼係數為0.539,較2011年的0.537上升0.002,創45年來新高,遠高於0.4的警戒線。這是香港特區政府2018年11月公布的數據。
  • 用CHIP2013資料庫和統計局2019年數據,再分析一下可支配收入分布
    201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568845億元,人均大概41900元。2019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990865億元,人均7.08萬元。人民幣計價的人均GDP上漲 69%。而這六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官方數據,收入均值和中位數都上漲了超過60%以上。
  • 多地2018年財政收入已公布:鄂爾多斯增速「兇猛」,增長達21.5%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蘇州所公布的2018提生產總值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初值達到18500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3500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400元。在蘇州工作的朋友們可以對比看一下哦,在2018年當中,你的收入達標了嗎?
  • 35年來國人收入上漲了22倍,如今每月多少才算達到高收入呢?
    據今年的6月8日,美國橋水投資公司董事長瑞·達利歐卻公開表示:他從35年前來到中國至今的數據統計中,他看到的是中國的人均工資收入增加了22倍,貧困率也從88%下降到了不足1%(並且這1%的貧困率也將在今年徹底解決)。並且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全球佔比從2%上升到了22%。
  • 2019年國民人均收入公布了!上億人年薪不到這個數,你的收入如何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生活越來越好了。由於國內人口眾多,現如今已經是全球重要的經濟體之一了。截止到2019年年底,中國的GDP已經逼近100萬億元了,並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同時,國內人均國民總收入漲至了10410美元,突破了一萬美元,並超越了全球不少國家。但在2000年的時候,國內人均國民總收入僅為940美元,排在全球第141位。10年之後,也就是2010年,國內國民總收入就達到了4340美元,增速還是比較快的。但有業內人士指出,所謂的人均國民總收入並不等同於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16年至2019年 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
    2016年至2019年 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 2020-10-30 11:21:38  中新網10月30日電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吉喆今日介紹,過去幾年,我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16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5%;城鄉差距逐步縮小,2019年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64,比2015年縮小了0.09;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由2010年的1億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億多人。
  • 2020年中國高收入城市排行榜 17城GDP達萬億元
    作為中國城市的第一梯隊,萬億、準萬億GDP城市有多少已跨過中等收入階段,邁入高收入門檻?因此,上述24座城市可謂中國城市的第一梯隊(不含港澳臺地區)。  11月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下文簡稱「『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一定量指標。
  • 一財朋友圈·伍超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密鑰:現代服務業
    2019年我國人均GDP有望突破10000美元大關,達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並向更高發展階段邁進。然而,從拉美國家的教訓來看,跨越中等收入國家的桎梏並不容易打破,一旦失敗,將困在中等收入階段長達幾十年,社會發展和居民福利水平都將面臨巨大的損失。我國經濟發展來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
  • 「一帶一路」多數國家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發展是最大公約數
    攝影/章軻44個國家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張其仔所帶領的課題組剛剛完成了「一帶一路」國家產業競爭力分析課題,第一次系統地對「一帶一路」64國的產業競爭力進行了分析。他對記者說,刻劃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所處階段的最簡潔方法,就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 或人均國民總收入(GNI)水平。「世界銀行在實施貸款計劃時,就是以人均GNI為標準的。」
  • 丁安華|如何看待「十四五」期間,中國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按現行標準,以人均國民收入計,高收入國家的門檻為12,535美元。2019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10,410美元,距離高收入國家門檻僅一步之遙。按照規劃說明的要求,「十四五」期間名義國民收入年均增速達到3.5%就能實現這一目標【注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