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掘金
◎作者 | 葉檀
◎來源 | 葉檀財經(tancaijing)已獲授權
有一篇文章,決定未來的激勵制度、分配製度怎麼走。
這篇文章被低估、被淹沒,但提出的問題、解決的辦法,註定會駛出礁區。
11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強調「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促進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既有利於鼓勵先進,促進效率,最大限度激發活力,又有利於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漸退出舞臺,橄欖型穩定社會,將是長期追求,兼顧效率與公平。
橄欖型社會,顧名思義,就是極富和極貧群體少,中產收入階層群體大,是國際公認的穩定社會。比如美國、日本、北歐,都是橄欖型社會。
破除極富和極貧
我國香港地區,是見證了貧富差距擴大的活例證。雖然中產階層收入不少,但生活質量不佳,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這是一座富裕的城市,也是一座貧窮的城市,這是一顆蒙塵之珠。
2018年,香港人均GDP超過38萬港元,穩居世界前20名,高於英國、加拿大、紐西蘭等經濟體。
閃閃發光的另一面是,香港貧窮人口攀升到137.66萬,貧窮率達到20.1%。2016年,香港基尼係數為0.539,較2011年的0.537上升0.002,創45年來新高,遠高於0.4的警戒線。這是香港特區政府2018年11月公布的數據。
香港有49.5萬老年人被界定為貧窮人口,65歲以上老人貧困率高達44.4%。這些人一輩子住籠屋,無法養老,工作到七八十。在香港,65至69歲的勞動人口參與率達到22.6%。
體面的生活和他們一生無緣,這是憤怒累積的原因之一。
這是一個錐形結構,可以刺破一切,不是一顆穩定的橄欖。
實際上,任何地方都要經此一劫,就看如何渡劫而過。以日本為例,經歷了成功的明治維新,經歷了多次戰爭,日本遠遠沒有成為橄欖型社會。
真是,成也財閥敗也財閥。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實現國民財富倍增計劃後,與工業、城鎮化的成功一起,日本成為橄欖型社會,就此徹底改變。
日本能夠改良骨子裡的戰爭、好鬥基因,與普通人過上體面的生活、擺脫極端思維,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中產收階層,有密切關係。
1960年,池田內閣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成為日本新一輪經濟起飛的基礎和轉折點。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標,國民收入增加一倍。1968年,日本成為西方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經濟強國。
從1960年到1973年,日本實際國民收入增加了2倍,從1960年的395美元,收入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間實際工資平均增長83%,失業率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
日本同時成為全球城市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大功告成。
美國、歐洲在二戰後最幸福的時光,同樣是中產收入階層人數大漲特漲的時候。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有66.7%的居民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瑞典更高,有75%認為自己是體面的中產。
現在情況截然相反。
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掀起的貧富差距大討論,從歐洲席捲到美國,成為一股世界思想風潮,其背後的實質是,有一股社會勢力對貧富差距過大極不滿意,中產收入的世界岌岌可危。
在經歷過東方之珠的教訓,學習過成功的案例之後,我們選擇的路徑非常清楚。
財富中堅階層3億人 ,起碼擴大到6億!
什麼叫做橄欖型社會?中產收入階層佔比超過60%以上。
中國中產收入階層人數龐大,但貧困基數太大,貧富差距過大。
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數有多少?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美元~100美元,也就是年收入3650美元~36500美元。按照美元兌人民幣1∶7的匯率計算,年收入在2.5萬到25萬元人民幣。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副司長毛盛勇測算,以2016年的國家統計局數據為基準,按全國居民五等份(人數各佔20%)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中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合計40%的人口落入了世界銀行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在高收入組內部把25萬元以上群體擴大到10%,剩下的10%的人口加上中高收入組的20%人口,合計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達到30%。
正因為如此,2017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國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蘇海南認為,中等收入者不能按照這麼算,中國得有自己的算法。一個人只有那點工資,沒有其他資產,是不能過上體面生活的。
他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或當地城鎮居民家計調查折算的勞動者平均收入水平為下限,以高於平均收入2.5倍為上限,個人全部收入穩定處於這一區間,家庭住房問題基本解決,還有一定數量的金融資產,就是中等收入者。
按照2013年的數據算,大概有五分之一的人是中等收入階層。2013年底,我國中等收入勞動者有1.6億多,約佔全國從業人員總數7.7億的20%;加上其贍養人口合計約為2.4億人以上,約佔全國人口總數13.6億的18%。
30%的中等收入階層明顯太少,離60%的標準橄欖還有一半。
並且,現在還有三大癥結需要解決:一部分人集中了過多的財富,財富生成途徑不公平,稅收體制未進行大的改革。
產業、稅收模式將發生巨變!
過去四十年,國人正常的財富生成方式大概有兩種,辦企業的經營性收入,購房炒股等的財產性收入。
一些人僅靠買房,就可以成為「山大王」,這既非公平的體現,也無助於效率的提升。在一些人眼裡,這種顯失公平的做法,使稅收失去了基礎的作用。
要擴大中產收入階層,形成橄欖形社會,好的經驗必須學。
美、歐、日是怎麼做的?第一步就是發展實體經濟,提高就業率提高城市化率,讓農村多數人到城裡企業工作,實體是中產之魂。
靠炒房、金融投資實現致富自由的,畢竟是少數,我國香港地區中產階層幸福指數下降跟房價上升,跟普通人就業機會減少有密切關係。
中國要走的是日本、德國之路,而不是城市經濟體之路。跟著新加坡學,怎麼學?體量相差太大,根本不是同一種動物,幹掉實體一味發展服務,不現實。
小的經濟體可以做特色小菜,大的經濟體一定要做滿漢全席。
所以,在這篇重要文章裡面還有一句話,需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好發展質量效益、擴大人力資本、發揮企業家作用、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建設技能型勞動者隊伍等重大問題。
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逐步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就業者要成為技能型工人,他們必須學會一項技能,進入企業或者機構,過上體面的、有安全感的中產階級生活。
順理成章,得出的另一個結論是,資本貨幣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宗旨不會丟,也不能丟。創新類企業和小微特色企業,是股市的亮點,因為痛點在於高科技,民企解決就業,漂亮50是稅收和價格的壓艙石。
未來稅收模式也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改良貧富分化的極端性,財富的二次分配是題中應有之意。
這倒不是會再來一次大土改,而是通過靜水深流式的財富再次分配,削減極端富裕和極端貧困的產生機制,讓中產收入階層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不過,產權、稅收事關所有家庭財富,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改變煞費思量。最好的辦法不是奪人嘴裡的,而是增量的重新分配。
在大數據時代,增加精準的徵收力度,逐漸讓高收入者習慣資本利得稅等稅種,在降低實體稅收的同時,增加監管,可能是大勢所趨。
不管這顆橄欖有多大,相對貧富差距不可能消除,能做的,是在中間階層做大,改變一下橄欖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