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中國到底有多少中等收入人群?

2021-02-08 新浪財經

來源:海外掘金

◎作者 | 葉檀

◎來源 | 葉檀財經(tancaijing)已獲授權

有一篇文章,決定未來的激勵制度、分配製度怎麼走。

這篇文章被低估、被淹沒,但提出的問題、解決的辦法,註定會駛出礁區。

11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強調「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促進效率和公平的有機統一」,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既有利於鼓勵先進,促進效率,最大限度激發活力,又有利於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漸退出舞臺,橄欖型穩定社會,將是長期追求,兼顧效率與公平。

橄欖型社會,顧名思義,就是極富和極貧群體少,中產收入階層群體大,是國際公認的穩定社會。比如美國、日本、北歐,都是橄欖型社會。

破除極富和極貧

我國香港地區,是見證了貧富差距擴大的活例證。雖然中產階層收入不少,但生活質量不佳,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這是一座富裕的城市,也是一座貧窮的城市,這是一顆蒙塵之珠。

2018年,香港人均GDP超過38萬港元,穩居世界前20名,高於英國、加拿大、紐西蘭等經濟體。

閃閃發光的另一面是,香港貧窮人口攀升到137.66萬,貧窮率達到20.1%。2016年,香港基尼係數為0.539,較2011年的0.537上升0.002,創45年來新高,遠高於0.4的警戒線。這是香港特區政府2018年11月公布的數據。

香港有49.5萬老年人被界定為貧窮人口,65歲以上老人貧困率高達44.4%。這些人一輩子住籠屋,無法養老,工作到七八十。在香港,65至69歲的勞動人口參與率達到22.6%。

體面的生活和他們一生無緣,這是憤怒累積的原因之一。

這是一個錐形結構,可以刺破一切,不是一顆穩定的橄欖。

實際上,任何地方都要經此一劫,就看如何渡劫而過。以日本為例,經歷了成功的明治維新,經歷了多次戰爭,日本遠遠沒有成為橄欖型社會。

真是,成也財閥敗也財閥。

直到上世紀60年代實現國民財富倍增計劃後,與工業、城鎮化的成功一起,日本成為橄欖型社會,就此徹底改變。

日本能夠改良骨子裡的戰爭、好鬥基因,與普通人過上體面的生活、擺脫極端思維,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中產收階層,有密切關係。

1960年,池田內閣實施「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成為日本新一輪經濟起飛的基礎和轉折點。1967年,日本提前完成翻一番的目標,國民收入增加一倍。1968年,日本成為西方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2大經濟強國。

從1960年到1973年,日本實際國民收入增加了2倍,從1960年的395美元,收入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間實際工資平均增長83%,失業率保持在1.1%-1.3%的低水平。

日本同時成為全球城市化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大功告成。

美國、歐洲在二戰後最幸福的時光,同樣是中產收入階層人數大漲特漲的時候。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有66.7%的居民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瑞典更高,有75%認為自己是體面的中產。

現在情況截然相反。

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掀起的貧富差距大討論,從歐洲席捲到美國,成為一股世界思想風潮,其背後的實質是,有一股社會勢力對貧富差距過大極不滿意,中產收入的世界岌岌可危。

在經歷過東方之珠的教訓,學習過成功的案例之後,我們選擇的路徑非常清楚。

財富中堅階層3億人 ,起碼擴大到6億!

什麼叫做橄欖型社會?中產收入階層佔比超過60%以上。

中國中產收入階層人數龐大,但貧困基數太大,貧富差距過大。

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數有多少?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美元~100美元,也就是年收入3650美元~36500美元。按照美元兌人民幣1∶7的匯率計算,年收入在2.5萬到25萬元人民幣。

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副司長毛盛勇測算,以2016年的國家統計局數據為基準,按全國居民五等份(人數各佔20%)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中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合計40%的人口落入了世界銀行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在高收入組內部把25萬元以上群體擴大到10%,剩下的10%的人口加上中高收入組的20%人口,合計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達到30%。

正因為如此,2017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我國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蘇海南認為,中等收入者不能按照這麼算,中國得有自己的算法。一個人只有那點工資,沒有其他資產,是不能過上體面生活的。

他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或當地城鎮居民家計調查折算的勞動者平均收入水平為下限,以高於平均收入2.5倍為上限,個人全部收入穩定處於這一區間,家庭住房問題基本解決,還有一定數量的金融資產,就是中等收入者。

按照2013年的數據算,大概有五分之一的人是中等收入階層。2013年底,我國中等收入勞動者有1.6億多,約佔全國從業人員總數7.7億的20%;加上其贍養人口合計約為2.4億人以上,約佔全國人口總數13.6億的18%。

30%的中等收入階層明顯太少,離60%的標準橄欖還有一半。

並且,現在還有三大癥結需要解決:一部分人集中了過多的財富,財富生成途徑不公平,稅收體制未進行大的改革。

產業、稅收模式將發生巨變!

過去四十年,國人正常的財富生成方式大概有兩種,辦企業的經營性收入,購房炒股等的財產性收入。

一些人僅靠買房,就可以成為「山大王」,這既非公平的體現,也無助於效率的提升。在一些人眼裡,這種顯失公平的做法,使稅收失去了基礎的作用。

要擴大中產收入階層,形成橄欖形社會,好的經驗必須學。

美、歐、日是怎麼做的?第一步就是發展實體經濟,提高就業率提高城市化率,讓農村多數人到城裡企業工作,實體是中產之魂。

靠炒房、金融投資實現致富自由的,畢竟是少數,我國香港地區中產階層幸福指數下降跟房價上升,跟普通人就業機會減少有密切關係。

中國要走的是日本、德國之路,而不是城市經濟體之路。跟著新加坡學,怎麼學?體量相差太大,根本不是同一種動物,幹掉實體一味發展服務,不現實。

小的經濟體可以做特色小菜,大的經濟體一定要做滿漢全席。

所以,在這篇重要文章裡面還有一句話,需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好發展質量效益、擴大人力資本、發揮企業家作用、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建設技能型勞動者隊伍等重大問題。

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逐步形成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

換句話說,絕大多數就業者要成為技能型工人,他們必須學會一項技能,進入企業或者機構,過上體面的、有安全感的中產階級生活。

順理成章,得出的另一個結論是,資本貨幣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宗旨不會丟,也不能丟。創新類企業和小微特色企業,是股市的亮點,因為痛點在於高科技,民企解決就業,漂亮50是稅收和價格的壓艙石。

未來稅收模式也會發生極大的變化,改良貧富分化的極端性,財富的二次分配是題中應有之意。

這倒不是會再來一次大土改,而是通過靜水深流式的財富再次分配,削減極端富裕和極端貧困的產生機制,讓中產收入階層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不過,產權、稅收事關所有家庭財富,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改變煞費思量。最好的辦法不是奪人嘴裡的,而是增量的重新分配。

在大數據時代,增加精準的徵收力度,逐漸讓高收入者習慣資本利得稅等稅種,在降低實體稅收的同時,增加監管,可能是大勢所趨。

不管這顆橄欖有多大,相對貧富差距不可能消除,能做的,是在中間階層做大,改變一下橄欖的形狀。

相關焦點

  • 2017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數量 中等收入標準計算
    專訪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3億人,到2050年有望達到9億人以上  文章導讀: 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到底有多大?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15期)  「我國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在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被提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回顧5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時,也使用了「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的說法。  那麼,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到底有多大?
  • 月收入達這個數,就是中等收入?全國有4億人符合,看看有你嗎?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房價和肉價的上漲,人們的收入也發生了變化。在當今社會,個人收入一直是一個相對私密的話題,因此大多數人不知道別人的收入。所以人們想知道,他們的社會收入水平是多少?
  • 北京中等收入群體有多少人?市委改革辦給出數據
    (原標題:北京中等收入群體有多少人?根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2019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大約是6萬元。如果將處於中位數的2/3至2倍,大約是4萬元-12萬元之間的人群劃為中等收入群體,2019年北京中等收入群體大約佔常住人口的55.8%。市委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說,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也是本市《規劃建議》中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
  • 月入2000工作最拼卻是中等收入群體?不!中等收入群體是這樣的!
    2019年1月25日,月入2000元-5000元的群體是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一下子刷爆了朋友圈,仿佛大家一瞬間都是在質疑這個定義,2000-5000元的怎麼就算是中等收入了?都不夠自己花還中等收入?2000元-5000元到底算不算中等收入?
  • 黃大智:「中等收入群體」是什麼 擴大這個群體到底有什麼作用?
    而近日的《胡潤財富報告》也指出: 「截至2018年8月,中國大陸中產家庭數量已達3320萬戶,其中新中產1000萬戶以上。北京是擁有最多中產家庭的城市,其次是上海。北京、廣東和上海這三個省市的中產家庭數量共佔全國(除港澳臺)的50%」。 那麼,中等收入群體到底有什麼作用。
  • 中國總計14億人口,每月收入超過1萬元,到底有多少人?
    在14億總人口中,大約有7.75億屬於各種領域的就業人口,其餘則是老人、兒童和學生等非就業人員。那麼,在我國龐大的總人口中,每月收入超過1萬元的人,到底有多少人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在各種社交媒體和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炫富內容。似乎不僅僅是月入過萬,即便是年入百萬,也不是什麼問題。認真的說,真正能夠月入過萬的人群其實並不算多。
  • 中等收入標準出爐,年收入超「這個數」就行,達標人數已有4億人
    因此,自己在心裡也拿捏不準,自己的收入放到全國,就能能排到什麼收入標準。今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原副主任王一鳴在出行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大會時稱:我國中等收入人群目前已達到4億。這則消息一經發出之後,不少人開始議論起來,中等收入究竟是多少收入,4億人裡是否有自己?那麼月收入多少,才能算是中等收入?
  • 中國大學教授的實際收入,到底有多少?
    中國大學教授的實際收入,到底有多少?相信很多小夥伴在上學時,都聽過這樣一句話,等你考上大學時,你就解放了,你就自由了。當時當人們考入大學以後才發現,還有更多作業在等自己。今日話題,在中國大學教授實際收入能有多少?大學教授可不是誰都可以當的。
  • 社科院藍皮書:以中等收入人群為主的消費升級市場成為旅遊住宿業...
    央廣網北京6月24日消息(記者王晶)6月24日,社科文獻出版社發布《品牌藍皮書:中國旅遊住宿品牌發展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其中藍皮書指出,近年來,我國新人口紅利特點凸顯,以中等收入人群為主的4億消費升級的市場,和10億大眾市場,成為中國旅遊住宿業增長的新引擎。同時,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實踐更全面的階段演化,以旅遊為代表的服務經濟,仍是未來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駕重要馬車。
  • 北京中等收入群體有多少人?北京如何建設「兩區」?權威回應
    問題一北京中等收入群體有多少人?大約佔常住人口的55.8%市委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表示,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北京《規劃建議》中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擴大北京中等收入群體,有利於提高城市發展活力,有利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有利於挖掘居民消費潛能,有利於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有利於凝聚核心價值觀。
  • 外媒:北京興建泰迪熊主題公園 瞄準中等收入人群
    一家中國開發商及其英國合作夥伴正在北京南郊修建一處泰迪熊主題度假區,因為中國人對英國文化和歷史人物變得越來越著迷。報導稱,「大不列顛泰迪熊小鎮」計劃在明年夏天對外開放,該項目瞄準的是越來越龐大的中國中等收入人群,以及他們對英國的濃厚興趣。現在,中國人對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大衛·貝克漢姆和英國「米字旗」都很熟悉。
  •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邁過中等收入陷阱
    :要使更多普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比照國際經驗,處在這一中等收入水平的經濟體,有可能通過持續發展,逐漸成為發達國家;也有可能因為勞動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問題,經濟增長進入長期徘徊。世界銀行針對後一種現象提出了著名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並據實指出,「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地躋身為高收入國家」。
  • 中等收入群體與中間階層的概念定義——社會學與經濟學取向的比較
    到底什麼樣的人算是中間階層或中等收入群體?成為中間階層或中等收入群體要達到哪些基本條件?目前到底有多少人是中間階層或中等收入群體?這似乎是一個辯解不清的問題,但又是必須進行解答的問題。 1.以收入標準界定中等收入群體 收入是經濟學家界定中等收入群體最常採用的指標,而設定劃分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標準線通常有幾種方式。早期一些學者參照世界銀行在1990年提出的貧困線標準來確定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標準。
  • 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收入過萬
    作者:有靈審稿:知新此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文章稱:「2019年,我國國民總收入(GNI)首次突破一萬美元,高於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世界排名顯著提升,較2000年提高70個名次」。該數據一經公布,就引來了全國人民的關注。
  • 一個人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3個跡象
    如果你也是這樣,那我可以斷定,你已經掉進了職場上的「中等收入陷阱」。02什麼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原本說的是國家,而我們說的是人,但本質上都一樣。實際上,讓大多數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都有跡可循。大體來說,無外乎以下三個跡象:1、錯把一時的機遇當作永久的能力陳天橋和陳大年曾經是中國有名「首富兄弟」,兩人創立了曾經的網絡巨頭——盛大集團。
  • 打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國樣本
    為深入學習領會五中全會公報精神,10月30日上午,人民日報海外網舉辦主題為「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與世界」線上金臺沙龍。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唐任伍表示,中國在「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成就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九屆五中全會更是為此築起強大「防護網」。應對好兩大挑戰,做好六方面工作,中國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超過100萬資產的,中國一共有多少人?數量讓你不可思議
    中國有14億人口,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在全世界中國人口數量目前排名第一,而作為一個擁有14人口的國家,我們同樣擁有廣袤的土地和巨大的經濟總量。根據2019年的數據顯示,中國2019年GDP總額突達到了99萬億人民幣,比2018年增長了6.1%。
  • 《中國道路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英文版發布
    本報電 (魏 微)近日,商務印書館與施普林格舉行《中國道路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英文版發布會。  《中國道路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參照國外發展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從制度設計和發展模式的角度分析了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方式方法。
  • 清華大學報告:未來15年,將有4億低收入人群成為中等收入者
    1月4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ACCEPT)發布的《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測算,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實際增速能夠保持4%,通過3個五年計劃的努力,可以讓4億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群體。2018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人數首次突破四億,佔總人口比例大約為 31%。
  • 中等收入陷阱是什麼意思?是指人均gdp在多少?
    這樣,鼓勵環保、支持脫貧同促進經濟增長的努力就能相互協調和方向一致,匯合成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強大力量。  黨報刊文:環境扶貧非阻礙 反推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具有世界引領意義的中國實踐(觀察者說)  人民日報 張佔斌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  自2010年中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國外一些媒體就不時拋出中國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論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