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中共北京市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北京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精神。
新聞發布會上,市委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新聞發言人劉佔興介紹了《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起草過程、主要考慮和基本框架。
「規劃建議提出,到2035年遠景目標,總的就是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建設好偉大社會主義祖國的首都、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劉佔興介紹。
問題一
北京中等收入群體有多少人?
大約佔常住人口的55.8%
市委改革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胡雪峰表示,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是北京《規劃建議》中提出的一項重要舉措。擴大北京中等收入群體,有利於提高城市發展活力,有利於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有利於挖掘居民消費潛能,有利於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有利於凝聚核心價值觀。
「前段時間,我們對北京中等收入群體進行了初步研究。根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2019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大約是6萬元。如果將處於中位數的2/3至2倍,大約是4萬元到12萬元之間的人群劃為中等收入群體,2019年北京中等收入群體大約佔常住人口的55.8%。」胡雪峰說。
他表示,北京將從多方面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主要做法是,以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行動計劃,改善收入分配結構,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推進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資分配製度改革,穩步提升最低工資標準,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
同時,提升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深化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改革,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建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
「對於北京來說,只有16.8%的農村居民屬於中等收入群體。下一步,我們將通過發展綠色產業、增加公益崗位、激發『三塊地』活力等措施,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胡雪峰說。
問題2
北京的「十四五」規劃與其他省份有何不同?
是首都發展的「十四五」規劃
劉佔興介紹,這次市委全會把「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作為抓總的要求來強調。主要考慮是,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興,與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是首都。同樣,北京的「十四五」規劃與其他省區市最大不同就在於,它是首都發展的「十四五」規劃。
他表示,首都發展的全部要義,就是大力加強「四個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服務」水平。「四個中心」是黨中央賦予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也是引領北京城市發展的定向標和導航儀。首都發展就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徵的發展、是高質量發展,要始終堅持首善標準,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問題3
北京如何建設「兩區」?
已投資5200億元
今年,國務院先後印發了《深化北京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 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工作方案》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也簡稱為「兩區」方案。
市商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閆立剛表示,國務院批覆「兩區」方案以來,市委市政府將「兩區」建設作為政治責任扛在肩上,一直高度重視「兩區」建設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印發了包含251項措施的「兩區」任務清單,截至目前已落地任務42項,完成率16.7%。強化項目落地,「兩區」建設啟動以來累計新增項目476個,投資額5200億元。強化內外雙向宣傳體系,上線了中英文「兩區」門戶網站。
下一步,北京將推出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創投企業所得稅優惠、本外幣一體化試點等一批突破性政策,配套落地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私募股權交易平臺、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等一批產業基礎設施和重點平臺項目。
問題4
「十四五」期間如何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發展?
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談緒祥表示,「十四五」時期,北京將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翼齊飛,構建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
其中,城市副中心作為北京「重要一翼」,堅持一年一個節點,每年保持千億以上投資強度,引導各方面資源優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接下來將建成行政辦公區二期,實現第二批市屬行政事業單位遷入,帶動更多功能和人口轉移。高標準運營環球主題公園,謀劃推動建設二三期工程。同時,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規劃落地實施,推動一體化發展。健全完善統籌協調機制,引導適宜產業向北三縣延伸。
談緒祥稱,北京將堅持把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建設作為分內之事,將雄安新區發展與北京一體謀劃、統籌考慮,助力雄安新區提升承接能力。北京支持雄安新區「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分別由北海幼兒園、史家胡同小學、北京四中、宣武醫院等提供辦學辦醫支持。接下來,北京將共同推進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規劃建設,引導更多北京創新資源在雄安新區布局發展,同時加強接駁順暢的交通體系建設,建成京雄高速等項目,實現交通路網順暢銜接,為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提供支撐。
問題5
北京如何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
北京市委全會提出,北京要在2025年率先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2035年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和輻射力全球領先。
市科委黨組書記、主任許強表示,目前,北京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經具備諸多先發優勢。全市研發人員超過40萬人,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連續保持6%左右,在全球領先。北京擁有北大、清華、中科院等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連續三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新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
「我們要走出一條科技自立自強的新路子。」許強說,北京將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力建好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持續推進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前瞻布局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
他尤其提出,「從0到1」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在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區塊鏈、光電子、生命科學等領域持續佔先。彌補關鍵短板,力爭在集成電路、關鍵新材料、通用型關鍵零部件、高端儀器設備等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