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國中等收入群體數量 中等收入標準計算

2020-12-13 閩南網

專訪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3億人,到2050年有望達到9億人以上

  文章導讀: 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到底有多大?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15期)

  「我國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在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被提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回顧5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時,也使用了「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的說法。

  那麼,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曾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透露,中國現在有近14億人口,迅速成長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完全統計有4億多人口,按國別來算,位居世界第一,而且還在迅速增長中。

  《中國經濟周刊》也對此專訪了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他表示,據保守測算,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3億人。

  超過3億人的中等收入人群是如何測算出來的?作出「中國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判斷的依據是什麼?這個判斷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將起什麼作用?

3億多人的中等收入人群是如何測算出來的?

  目前,學界對中等收入群體有多種定義。因此,不同的劃分標準下,中國中等收入群體的人數也有所差異。

  如果按照「日收入在20美元到100美元之間」的絕對標準測算,中國有2億多人屬於中等收入群體;如果按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到3倍之間」的相對標準來測算,中國有3億多人屬於中等收入群體。

  而世界銀行對中等收入給出的標準是: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100美元,也即年收入3650~36500美元。如果按照美元兌人民幣1∶7的匯率保守計算,世界銀行的中等收入標準即為年收入2.5萬~25萬元人民幣。

  據此標準,國家統計局綜合司副司長毛盛勇曾做過測算。他以2016年的國家統計局數據說明:按全國居民五等份(人數各佔20%)收入分組,低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

  照此計算,中高收入組和高收入組合計40%的人口落入了世界銀行中等收入群體的標準。即使在高收入組內部把25萬元以上群體擴大到10%,所剩下的10%的人口加上中高收入組的20%人口,合計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也達到30%。

  不過相比之下,蘇海南的看法有所不同。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鑑於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方面情況與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因而不宜簡單套用國際通行標準。」

  基於多年研究,蘇海南對中國中產階層做了嚴格界定:家庭人均收入和財產處於社會平均收入水平與較高水平之間、生活水平達到小康與比較富裕之間、從事職業和所受教育程度多數居於社會中等層級及其附近的社會群體。

  按照此定義的量化標準是: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或當地城鎮居民家計調查折算的勞動者平均收入水平為下限,以高於平均收入2.5倍為上限,其個人全部收入比較穩定處於此區間且家庭住房問題已基本解決並另有一定數量金融資產者即為中等收入者。

  蘇海南在幾年前以國家統計局2013年調查公布的當年城鎮家庭人均收入平均值並乘以2.5倍得出中等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上下限區間,再分別按照每個家庭平均2.86人、1.49人就業的家庭結構,分別計算出每位中等收入勞動者及其家庭年收入上下限區間。

  以此測算出來的結果是:2013年勞動者個人年收入在6萬至15萬元或家庭收入在8.5萬至22.5萬元,家庭人均住房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及以上且另有一定數量金融資產者,就可以認為進入了中產階層;而在北上廣深,收入則須達到全國平均值的兩倍,即2013年個人年收入12萬至30萬元或家庭年收入17萬至45萬元,且其住房問題基本解決並另有一定金融資產者,才能在當地稱為中產階層。

  那麼按此計算,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有多大規模呢?

  蘇海南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並參考一些研究機構對居民家庭收入調查數據測算得出:2013年底我國中等收入勞動者有1.6億多,約佔全國從業人員總數7.7億的20%;加上其贍養人口合計約為2.4億人以上,約佔全國人口總數13.6億的18%。

  「今年已經進入2018年,上述收入和財產標準區間也應適當提高,中產階層人數和比重會有所變化。考慮到近幾年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又有較大提高,中等收入群體也會有所擴大,估計2017年底總數約達3.3億人,佔同年全國人口總數13.9億的約24%。」蘇海南說。

加強中等收入群體的認同感,避免「被中產」和「偽中產」

  事實上,學者在劃分中等收入群體時是用「收入」這個客觀標準,但是,社會上關於中產階層的界定一直頗有爭議。幾年前「年收入12萬元以上被定為高收入群體」引發「中產階層」的集體吐槽言猶在耳,甚至還衍生出很多如「被中產」「偽中產」和「超中產」等詞彙。

  對中等收入群體者個人而言,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一部分人還不認同自己是中等收入群體。

  張鑫,一位從河南農村走出來的80後小夥,在北京讀了4年大學,目前在一家私企工作。2012年,他與妻子借錢在北京郊區購買了一套住房。有一個女兒,今年5歲。如今,夫妻倆稅後月入1.6萬元,年終獎5萬元左右,基本上一年收入有20多萬元。目前無任何存款,但也無欠款。

  按照一般理解,家庭年入20多萬元,應該算是中產了。但張鑫卻不這樣認為:「不說家庭和孩子的日常開銷。雙方家裡都有老人,總擔心若是遭遇到什麼變故該怎麼應對。因為一旦家裡老人得上重病,我們這點錢根本不夠用。」

  「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這樣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不時上演,而破解這個難題,並非一蹴而就。如何提升像張鑫這樣充滿焦慮的所謂的中產者的認同感,是當下面臨的一個問題。

  對此,蘇海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使他們有更多的自我認同感,這就要求繼續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繼續增加居民收入,同時合理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尤其要解決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不健全、不夠公平的問題,比如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的社保標準,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人員之間的退休待遇差別明顯、保障水平差異大等問題。此外,要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服務,消除中等收入群體的後顧之憂,也要讓他們看到自己在整個社會中仍有不斷上升的通道。」

如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據統計,2016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長了44.3%,實際年均增長7.4%。這意味著,隨著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特別是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升,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等收入群體行列。

  但是,從比重分析,無論是根據蘇海南推算出的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佔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為約24%,還是按照毛盛勇推算的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佔全國人口的30%,距離歐美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

  在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調查中,在美國就有66.7%的居民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在瑞典這一比例是75%。平均下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已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編者註:如果一個國家中等收入群體佔的比重最大,那麼社會將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達到60%以上。

  而中等收入群體佔人口的60%~70%時,形成的橄欖型收入分配格局,對於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民福利的提高都是最有利的。

  因此當下來看,「擴中」是現在及未來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對此,蘇海南提出了四點建議。

  首先,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為「擴中」夯實物質基礎。「這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基本前提。」蘇海南表示,為此,「十三五」期間及其後,要繼續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保持我國經濟長期中速及以上穩定增長;同時,通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升級換代,增加白領、灰領崗位數量,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科技創新,大力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繼續做大做好社會財富蛋糕,為我國「擴中」夯實物質基礎。

  其次,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這是「擴中」的直接措施。「包括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和居民財產收益分配製度的完善。改革薪酬制度一是要進一步改革完善企業薪酬制度,建立健全薪酬分配激勵約束機制;二是要改進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完善居民財產收益分配製度包括完善農民土地轉讓收益制度,規範城鎮居民房產出租出售收益制度,改進完善股市交易制度等。」蘇海南如是說。

  第三,要改進完善財政稅收制度,增加居民轉移性收入。蘇海南進一步說:「要進一步減輕中小微企業的稅費負擔,促進低收入行業、創業創新企業員工薪酬和個體戶經營收入的提高。此外,還要繼續改進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逐步實行分項和綜合相結合的徵收辦法,建立根據家庭負擔情況相應豁免費用的制度,適時調整起徵點,合理降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的個人所得稅稅負,促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第四,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與就業、創業體系。這是保持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直接措施。一方面,要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化解中等收入群體後顧之憂;另一方面,健全就業創業扶持體系,促進更多勞動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

  如果上述措施落實到位,蘇海南估計,在保持經濟持續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基礎上,2020年底,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數、佔全國人口比例可望分別上升到4億人以上和28%以上;到2030年,預計可擴大到6億人和提高到40%以上。如能全面深入實施黨的十九大作出的第一、第二階段戰略部署,到2050年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中等收入群體人數有望達到9億以上,佔屆時我國人口總數的60%以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紅茹 | 北京報導

原標題:中國中等收入群體超3億人 2050年有望達9億人以上

責任編輯:鄭莉莉

相關焦點

  •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邁過中等收入陷阱
    :要使更多普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中國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些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特殊的。譬如,巨大的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基礎設施優勢、人力資源優勢等,但是儘管如此,中國仍必須正視其他很多中等收入經濟體發展陷入停滯的教訓,這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中等收入陷阱這一現象,並不僅僅由於發展動能不足的問題,掉入這一陷阱的經濟體,往往同時存在經濟增長停滯與收入分配狀況惡化兩種趨勢,而且這兩者之間還存在相互拖累的關係。
  • 月入2000工作最拼卻是中等收入群體?不!中等收入群體是這樣的!
    2019年1月25日,月入2000元-5000元的群體是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一下子刷爆了朋友圈,仿佛大家一瞬間都是在質疑這個定義,2000-5000元的怎麼就算是中等收入了?都不夠自己花還中等收入?2000元-5000元到底算不算中等收入?
  •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意味著什麼
    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近日介紹,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2017年已經超過4億人,2018年還會增加。  收入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是衡量一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基礎性指標。那麼,什麼是「中等收入群體」?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標準,一個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落在10萬元到50萬元之間就屬中等收入家庭。
  • 黃大智:「中等收入群體」是什麼 擴大這個群體到底有什麼作用?
    而近日的《胡潤財富報告》也指出: 「截至2018年8月,中國大陸中產家庭數量已達3320萬戶,其中新中產1000萬戶以上。北京是擁有最多中產家庭的城市,其次是上海。北京、廣東和上海這三個省市的中產家庭數量共佔全國(除港澳臺)的50%」。 那麼,中等收入群體到底有什麼作用。
  • 每月掙兩千到五千,就算中等收入群體?工作時間最長
    對於劃分標準,國家統計局指出,低收入群體是指調查對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較高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高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國家統計局測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中等收入群體就業工作時間最長。
  • 「中等收入群體」與「中產階層」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我國形成合理的利益結構、構築可持續發展的「橄欖型」社會結構的基礎,關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建設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將「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納入兩步走戰略,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宣布中國已經「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在「十四五」時期「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 中等收入群體與中間階層的概念定義——社會學與經濟學取向的比較
    1.以收入標準界定中等收入群體 收入是經濟學家界定中等收入群體最常採用的指標,而設定劃分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標準線通常有幾種方式。早期一些學者參照世界銀行在1990年提出的貧困線標準來確定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標準。
  • 中等收入標準出爐,年收入超「這個數」就行,達標人數已有4億人
    根據《2019年全國時間利用情況調查公報》顯示,針對不同的收入群體給出不同的劃分標準,其中低收入群體是指被月收入低於2000元;中等收入群體是指月收入2000元至5000元;高收入人群是指月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之間,超高收入人群是指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這組數據出來後,引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
  • 視野|中國到底有多少中等收入人群?
    中國中產收入階層人數龐大,但貧困基數太大,貧富差距過大。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數有多少?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美元~100美元,也就是年收入3650美元~36500美元。按照美元兌人民幣1∶7的匯率計算,年收入在2.5萬到25萬元人民幣。
  • 居民增收紅利持續釋放 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指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2010年增長96.6%、80.1%、104.1%。目前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已經實現。
  • 廣東省城鎮居民中等收入群體的生活狀況分析研究
    本文主要對中等收入群體的涵義和標準進行探討,分析廣東城鎮居民中等收入群體的生活狀況,並提出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一些建議,為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策提供參考。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首要的問題是如何從概念和劃分方法上對中等收入者進行合理認定。如何界定中等收入者的標準呢?目前有關中等收入者的概念並未清晰,確定方法缺少統一的認定標準。
  • 北京將不斷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
    記者獲悉,根據《中共北京市委關於制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北京將優化分配結構,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據介紹,北京市對北京中等收入群體進行了初步研究。根據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2019年北京中等收入群體大約佔常住人口的55.8%。
  •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_學習時間_民主與法制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在「十四五」時期「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
  • 李培林:中國中等收入達4億人 認定標準略高世界銀行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李培林:中國中等收入群體達4億人,認定標準略高於世界銀行12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主任李培林在2020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上說道
  • 願最拼的「中等收入群體」過得再好一些
    1月2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調查顯示,中等收入群體就業工作時間最長。2018年,中等收入群體就業工作時間為7小時51分鐘,比低收入群體多34分鐘,比較高收入群體多9分鐘,比高收入群體多27分鐘。
  • 持續釋放增收紅利多改革舉措加碼 中等收入群體將擴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指出,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2010年增長96.6%、80.1%、104.1%。目前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已經實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收縮。
  • 社科院:中國中等收入家庭人口佔總人口的37.4%
    ­  人民網北京12月21日電(孫博洋) 今日,社科院在京發布了2017年《社會藍皮書》。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研究員表示,基於全國社會調查數據測算,當前階段中等收入群體家庭人口佔全國家庭總人口的比例為37.4%。­  李培林表示,關於中等收入群體,國家目前還沒有正式公布的標準,學界也還在不斷的研究,國際上使用的標準有絕對量的標準,也有相對比例的標準。
  • 2018中國中間群體收入劃分標準一覽
    2019年1月2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並解讀《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其中提到了「中等收入群體」指的是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人群,引起了一些媒體關注及網友的熱議。頓時「月入2000是中等收入群體」,上了微博熱搜卻不是真相,更多具體內容詳解請看下文。
  •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文件正在醞釀 增收、減負是關鍵詞
    國家發展改革委、人社部等多部委近期密集調研或召開座談會,研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舉措。上證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相關文件正在醞釀。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公開信息,近日,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農業農村部等多部門聯合赴江蘇、上海、浙江開展實地調研,了解當前城鄉居民增收形勢,旨在提出更多促進城鄉居民增收的政策建議,深化研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總體部署和重要舉措。  7月份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多次組織召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專題或專家座談會,研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思路和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