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近日介紹,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2017年已經超過4億人,2018年還會增加。
收入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是衡量一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基礎性指標。那麼,什麼是「中等收入群體」?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標準,一個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落在10萬元到50萬元之間就屬中等收入家庭。當然,迄今國內外學術界對中等收入群體的定義尚無共識,也沒有統一標準。如按世界銀行的標準來看,中等收入標準為成年人年收入3650-36500美元,按照1:6.5的匯率計算,約合2.3725萬-23.725萬元人民幣。
進一步地,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這個群體的產生和形成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成就。它證明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以及人口大國在脫貧致富道路上,在提高國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方面,在增強人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方面邁出的堅實步伐。
其次,4億中等收入群體是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國際上比較重視中產階層的社會穩定作用,中產階層的鞏固和擴大被認為是正向的社會人口變遷。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等收入群體基本上可以說是衣食無憂的小康人口,他們已經解決好溫飽問題,從而提出更高層次的個體發展、生命自由、生活幸福等訴求。中等收入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自由,他們會用良好的經濟條件去實現更美好的生活目標。
再次,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將為經濟繁榮保駕護航。4億中等收入群體身上蘊藏著巨大的經濟能量,是市場內需擴大極其重要的推力,是購房買車、休閒旅遊、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主力軍,是緩和經濟下行的消費動力,是持續經濟繁榮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
第四,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將為人口優化提供助力。中等收入群體絕大多數是三口之家,中國文化重視親子關係甚至以此為軸心,所以望子成龍心態非常普遍。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使得家庭教育投資得到持續的加強,相比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的新生代人口智力優化具備明顯投資優勢。
然而,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可以說喜中有憂。無疑,即便是中等收入群體,根據目前的定義,群體內部也存在著貧富差異,如果月入2000元也可以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太寬泛的定義會使一個概念失去可信的強大解釋力。因此,宜採取更嚴格的標準來界定中等收入群體,避免對這個巨大群體中的「貧困群體」缺乏應有的敏感性。中等收入群體這一概念理應拒絕「隱性貧困人口」。其實,中等收入群體中的低收入人口過得還是挺艱難的,不論是實際收入還是生活壓力都難以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輕鬆、樂趣和尊嚴。
未來的努力方向是,釐清中等收入群體的概念邊界,讓真正意義上的中等收入群體與中產階層融合,承擔起相應社會責任,使之成為推動社會總體可持續發展的人口力量。一是杜絕奢侈性、炫耀性和愚昧性消費,倡導綠色消費、理性消費、適度消費,在可持續消費文化旗幟下,消費行為方式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能很好地契合;二是倡導將錢花在刀刃上、莫以善小而不為的大眾慈善文化,在中等收入群體中塑造扶貧濟困、捨我其誰的社會責任。一方面可以提升中等收入群體的精神品質、生活質量和個體幸福感,另一方面可以增進社會和諧度、團結度和整合度。(作者是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責任編輯:戴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