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研院」新增18位院士 海內外學者各半

2020-12-14 中國臺灣網

  由左至右別為,數理組新院士孟懷縈;人文組新院士梁其姿;數理組新院士王瑜;數理組新院士馮又嫦。圖片來源:臺灣「中研院」

  中國臺灣網7月9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今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新選出的院士共18人,海內外學者各半,顯示臺灣學術實力提高;而且有4位是女性,創有史以來的紀錄。

  臺灣「中研院」第29次院士會議昨天閉幕,從49位候選人中選出18位新院士:數理科學組9人、生命科學組5人、人文社會組4人。「中研院」院士長期以來存在「外重內輕」的現象。「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在這次會議中也屢次提及,有三分之二的院士在海外工作;然而「中研院」院士選舉堅持以最高學術標準來篩選候選人,不特別保障本土學者。

  臺灣「中研院」昨天選出新院士18人,海內外學者各半,其中女性院士有王瑜、馮又嫦、孟懷縈、梁其姿4位,是歷來人數最多的一次,49歲的孟懷縈還是新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在會議閉幕晚宴上,宣布這次選舉所代表的意義,臺下爆出如雷掌聲。

  「中研院」院士陳定信在上一屆院士會議中提到,臺灣學術實力與國際頂尖研究水平差距愈來愈小,外重內輕狀況可逐漸改善;今年果然海內外院士的比率各半。過去選舉只有在1998年那一屆,臺籍院士當選人比海外院士多。

  翁啟惠認為,這次選出的院士領域分布得很廣、很多元。不過在生科組中,醫學領域仍強勢,事前外界憂心同組的農業領域會被邊緣化,選舉結果農業相關研究的候選人全都落榜。翁啟惠表示,生科組競爭激烈、標準高,今年落選的學者日後還有機會。(中國臺灣網 張辰劍)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相關焦點

  • 圖:臺灣"中研院"在臺北舉行第28次院士會議
    圖:臺灣"中研院"在臺北舉行第28次院士會議 2008年07月02日 08: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1日,臺灣「中央研究院」在臺北舉行第二十八次院士會議,著名科學家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何大一等出席。於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研院」,今年適逢80周年院慶,陸續舉辦科學論壇等系列系列。
  • 臺灣「中研院」院士胡佛因病辭世
    中新社臺北9月11日電 臺灣「中研院」院士胡佛10日病逝於臺北,享壽86歲。胡佛是知名政治學者,臺灣許多學界與政界知名人士都是他的學生。據中央社、《中國時報》、《聯合報》等臺媒報導,胡佛1932年出生,浙江杭縣人;是臺灣大學法律系學士、美國埃默裡大學政治學碩士;研究專長為憲法學、政治文化、選舉行為、政治參與、政治變遷等領域,是臺灣「調查訪問」和「經驗研究」的先驅學者。據介紹,胡佛因跌倒、傷到腦部而住進臺大醫院,住院治療一個多月後,仍不幸過世。
  • 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昨天在臺北去世,他是臺灣本土培育出的人類學者,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發展有卓越貢獻,堅強的性格為學生輩所稱道
  • 那些年,留在內地的中研院院士們
    1948年3月26日,中研院遴選出了第一屆院士,胡適、林可勝、吳有訓等站在國際學術最前沿的專家學者悉數入選。中研院確實雲集了民國學術最精英的力量。連周培源、胡經甫等蜚聲中外的1955年中科院學部委員都無法入選,可見競爭之激烈,更突出了中研院的學術實力。
  •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訪學者——臺灣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
    近日,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將正式聘請臺灣中研院副院長,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黃進興院士為我院的特邀教授。
  • 臺灣「中研院院長」選舉遭批黑箱 院士籲馬英九整頓
    原標題:臺灣「中研院院長」選舉遭批黑箱 院士籲馬英九整頓   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最高學術機構)」最近只能用一個「亂」字形容,據臺灣《時報周刊》報導,院長翁啟惠仍深陷浩鼎案風波,日前又傳出選舉涉及「黑箱」作業。據了解,院長遴選辦法沒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完全採取「人治」。
  • 臺灣「中研院」歷任院長的政治糾葛
    院址之爭使蔡元培及其門徒認識到,「中研院」已有法規雖已確立其在研究所人事權上的獨立,但在院長選舉與任命、學術研究的獨立與自由上沒有法理保證。因此更加努力為「中研院」建章定製,1935年5月,《國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條例》頒布,規定「中研院」「研究學術之方針」、「促進國內外學術研究之合作與互助」由評議會決定,繼任院長由評議會推舉三位候選人,呈請國民政府遴選。
  • 郭位退選臺「中研院長」 臺灣學者解讀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昨晚深夜,臺「中研院」候選人之一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發出公開信,要求退出遴選,對此包含曾志朗、陳力俊等評議委員皆認為,可以發揮「正面效果」,藉此讓臺灣學術界和院士都藉此學到教訓有所警惕,讓學術和政治保持超然中立,和政治劃線。
  • 臺「中研院」晚宴暗潮洶湧 項武忠向「院長」開炮
    臺「中研院院士」會議今起登場,昨「院士」晚宴先登場,由「院長」廖俊智(右一)款待海內外「院士」及眷屬,氣氛卻「暗潮洶湧」。記者胡經周/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中研院院士」會議今起一連舉行四天。「院士」晚宴昨先登場,由「院長」廖俊智款待「院士」及其眷屬,這也是新手「院長」和不少資深「院士」首次碰頭。「院士」項武忠率先開炮:「我認為廖是不合法的『中研院長』」,並放話會議若無「令人滿意的結果」,將申告新、舊臺灣地區領導人。
  • 科學網—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1949年,中研院的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所等遷往臺灣,其餘多數研究所留在了祖國大陸。當時,滯留海外的院士有12位,遷臺的9位,1位已故,留在大陸的院士有59位。到1955年6月,這59人中,有46人被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2人已故,11人落聘。 院士是很高的學術榮譽,學部委員主要是一種工作職稱,兩者性質不同,但都要求有較高的學術成就或突出的學術領導成績,這是一致的。
  •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7-04-19 15:15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中研院」研究報告:臺灣經濟面臨巨大挑戰
    新華社臺北10月5日電(記者陳君劉剛)臺灣最高研究機構「中研院」5日在臺北發表研究報告《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提出,經濟成長轉型、提振投資、帶動薪資增長,是21世紀以來臺灣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
  • 綠營提案「中研院」院士限臺籍引爭議,楊振寧李政道都曾當選
    民進黨「立委」範雲、伍麗華、賴品妤23日臨時提案,要求臺灣「中研院」針對院士選拔制度進行籍貫查核,確保臺籍者才能當選,其他都只能成為「名譽院士」。不過,這項提案一公布,隨即引起多位院士擔憂,認為這麼做只會讓「鎖島」心態更嚴重,反而自行隔絕在國際學術界之外。
  • 《科學新聞》:中研院,那一年的選舉
    1948年4月1日,中研院正式公布了81名院士的名單,最長者為83歲的吳稚暉,最年輕的是37歲的陳省身。2004年12月,當年最年輕的院士陳省身駕鶴西去,而現今唯一健在的首屆中研院院士貝時璋也已是105歲高齡了。如今,這批在戰火硝煙中產生的院士正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
  • 我的臺灣「中研院」第25屆歷史研習營經歷
    1月底到臺灣後,由於西伯利亞超強寒潮的波及,南港幾乎每天都籠罩在陰雨綿綿中,見到我們,臺灣「中研院」的老師直嘆氣:「你們太不走運了,遇到了一年中臺北最差的天氣……」不過可能是因為從北京過來,我倒沒有這樣的感覺。住在四分溪泮的活動中心,每天去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會議室上課,可以看到堂堂溪水從山間流出,偶爾有白鷺在水中佇立捕食。
  • 臺灣「中研院」兩名「獨派」學者赴港被拒籤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臺灣3名學者近日受邀準備前往香港出席活動,不過臺媒上周曝出,其中兩人在網上申請香港入境許可失敗。港媒分析稱,該兩人雖無政黨背景,但曾有參與2014年「太陽花學運」等「社運」活動以及鼓吹「臺獨」的記錄。
  • 臺灣「中研院」4人確診
    新冠肺炎肆虐,臺灣最高學術機構研究院也逃不過「疫劫」。臺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中研院」群聚案,共導致4人確診,案感染源為一名有美國旅遊史的臺灣老師,返臺發病後傳給同一個實驗室的3名研究員,目前此群聚累計4人。為此,「中研院」今天起啟動異地辦公、分艙辦公、居家辦公。
  • 臺灣「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遭撤稿
    臺灣學者最嚴重國際處分:「中研院」前所長8篇論文造假。(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中國臺灣網3月31日訊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中研院」生化所前所長陳慶士驚爆8篇學術論文造假,並遭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建議「立即撤稿」。
  • 院士峰會 | 工研院、廣智院背後的院士力量
    該書法出自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李培根筆下。張國軍表示,這是李培根院士的激勵——做事情要有理想、有情懷,才能將事情辦好。張國軍現任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廣東省智慧機器人研究院(以下簡稱「廣智院」)院長。在李培根和邵新宇(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兩位院士的指導下,張國軍帶領著工研院、廣智院一路披荊斬棘。
  • 臺「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列貪汙被告遭限制出境
    他也成為首位遭列被告的「中研院」院長,島內要求其請辭下臺的聲浪漸起。  檢調懷疑,「中研院」在翁啟惠主導下,賤賣研究技術給臺灣浩鼎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損害「中研院」利益。此外,翁啟惠還疑似用女兒當人頭,私下持有浩鼎股票,有背信之嫌。20日,檢調搜索「中研院」院長辦公室、住處等七個地方,並約談翁啟惠、浩鼎董事長張念慈及財務處經理張穗芬等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