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2021-02-19 社會學吧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昨天在臺北去世,他是臺灣本土培育出的人類學者,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發展有卓越貢獻,堅強的性格為學生輩所稱道。

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臧振華表示,今年86歲的李亦園,出生於大陸福建省,來臺後一路念到臺灣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學成回國後,李亦園帶動了臺灣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的發展,如今臺灣活躍的人類學者,幾乎都曾受教於他。

臧振華表示,李亦園個性堅強,做學問非常嚴格。上過他的課就知道,他每節課準備的資料都非常豐富,而且講解有條不紊、條理清楚,幾乎沒有一句多餘、重複的話,言詞精確無比。

李亦園曾擔任蔣經國基金會執行長,在他的領導下,堅持以學術為本位,不涉政治議題,因此在國際上發揮很大的影響力。近來行政院修改「財團法人法」,屢次提到蔣經國基金會董監事的官方席次不符比例,讓人不勝唏噓。

李亦園晚年提出重要的「致中和」理論,認為儒家的中庸思想,影響中華傳統文化和宇宙觀。這項理論為往後許多學者引用與評述。

臧振華表示,李亦園為學堅強,但晚年受到心臟病痛折磨,在家臥床多年,身心脆弱許多,學生們前往探視都感到難過,如今病逝更讓人不舍。

李亦園簡介:

李亦園(Li, Yih-yuan)福建泉州人,1931年生。就讀於臺灣大學及美國哈佛大學。1948年赴臺,從事人類學研究至今。曾任臺灣大學教授、臺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李亦園先生研究範圍極廣,涉及人類學、文化學、比較宗教學、家庭宗族研究、神話研究,並以臺灣高山族、華僑社會以及華南、臺灣漢族民間文化為田野研究對象。著有《人類的視野》、《文化的圖像》、《文化與行為》、《信仰與文化》等專著16種,專業論文一百三十餘篇,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人類學者。

相關焦點

  •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7-04-19 15:15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網—落聘學部委員的原中研院院士
    1949年,中研院的總辦事處和歷史語言所等遷往臺灣,其餘多數研究所留在了祖國大陸。當時,滯留海外的院士有12位,遷臺的9位,1位已故,留在大陸的院士有59位。到1955年6月,這59人中,有46人被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2人已故,11人落聘。 院士是很高的學術榮譽,學部委員主要是一種工作職稱,兩者性質不同,但都要求有較高的學術成就或突出的學術領導成績,這是一致的。
  • 圖:臺灣"中研院"在臺北舉行第28次院士會議
    圖:臺灣"中研院"在臺北舉行第28次院士會議 2008年07月02日 08:34 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1日,臺灣「中央研究院」在臺北舉行第二十八次院士會議,著名科學家楊振寧、丁肇中、李遠哲、何大一等出席。於1928年在南京成立的「中研院」,今年適逢80周年院慶,陸續舉辦科學論壇等系列系列。
  • [東南亞研究]李亦園教授與東南亞華人研究:人類學的視野與方法
    而李亦園教授正是在這一時期進入東南亞華人研究領域、並成為東方人類學界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學者之一。李亦園最大的貢獻,是開啟和推動臺灣中研院民族所的東南亞華人研究。由於二戰後特殊的歷史背景,臺灣中研院民族所是當時東方人類學界研究東南亞華人的重鎮。1962年時任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的李亦園開始進行砂勞越華人的田野研究,這項工作被視為「開啟了臺灣人類學界的東南亞華人研究」。
  • 臺灣「中研院」新增18位院士 海內外學者各半
    由左至右別為,數理組新院士孟懷縈;人文組新院士梁其姿;數理組新院士王瑜;數理組新院士馮又嫦。圖片來源:臺灣「中研院」  中國臺灣網7月9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今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新選出的院士共18人,海內外學者各半,顯示臺灣學術實力提高;而且有4位是女性,創有史以來的紀錄。  臺灣「中研院」第29次院士會議昨天閉幕,從49位候選人中選出18位新院士:數理科學組9人、生命科學組5人、人文社會組4人。
  • 【201785·人類學】李亦園:中國人類學的口述史 ——《人類學世紀坦言》序
    從1999年開始,在徐傑舜教授主持之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開闢了一個「人類學學者訪談錄」的專欄。經過四年多時間的努力,徐先生和他的同事們訪問了廿多位包括臺灣和香港在內的人類學工作者,並以翔實長篇幅刊登於專欄中。由於我一直是學報的忠實讀者,所以幾乎所有的訪談錄都瀏覽閱讀過,覺得很有意思,增加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行內故事,因此也常常對這些訪談錄有先睹為快的感覺。
  • 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著名歷史學家王明珂就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澎湃訊 2017-03-02 09:35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中研院」院士胡佛因病辭世
    中新社臺北9月11日電 臺灣「中研院」院士胡佛10日病逝於臺北,享壽86歲。胡佛是知名政治學者,臺灣許多學界與政界知名人士都是他的學生。據中央社、《中國時報》、《聯合報》等臺媒報導,胡佛1932年出生,浙江杭縣人;是臺灣大學法律系學士、美國埃默裡大學政治學碩士;研究專長為憲法學、政治文化、選舉行為、政治參與、政治變遷等領域,是臺灣「調查訪問」和「經驗研究」的先驅學者。據介紹,胡佛因跌倒、傷到腦部而住進臺大醫院,住院治療一個多月後,仍不幸過世。
  • 那些年,留在內地的中研院院士們
    1948年3月26日,中研院遴選出了第一屆院士,胡適、林可勝、吳有訓等站在國際學術最前沿的專家學者悉數入選。中研院確實雲集了民國學術最精英的力量。連周培源、胡經甫等蜚聲中外的1955年中科院學部委員都無法入選,可見競爭之激烈,更突出了中研院的學術實力。
  • 臺灣「中研院」歷任院長的政治糾葛
    廖俊智6月21日,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生物工程系主任廖俊智教授就任臺灣「中研院」院長,因前任院長翁啟惠涉嫌「浩鼎案」而起的新任院長選舉的紛紛擾擾似乎終可告一段落,不想7月4日召開的院士會議上,項武忠院士仍不認可廖俊智,表示已連署五十多位院士
  • 臺灣「中研院院長」選舉遭批黑箱 院士籲馬英九整頓
    原標題:臺灣「中研院院長」選舉遭批黑箱 院士籲馬英九整頓   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最高學術機構)」最近只能用一個「亂」字形容,據臺灣《時報周刊》報導,院長翁啟惠仍深陷浩鼎案風波,日前又傳出選舉涉及「黑箱」作業。據了解,院長遴選辦法沒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完全採取「人治」。
  • 【201755·緬懷李亦園先生】徐傑舜丨問,李亦園丨答:人類學要關心人類的未來
  • 【2018066·緬懷李亦園先生】彭兆榮:亦園,亦緣
    中國數千大學中屈指可數者,廈大必在其列。廈門與臺灣只隔一泓淺水,改革開放後,臺灣人登陸的第一站是閩南。他們操著鄉音回到自己的「老家」。閩臺同在一個文化區域(cultural area)同畫一個文化圈(cultural circle)——老式的人類學概念最能準確描述閩臺關係,這其中「五緣」——血緣、親緣、地緣、神緣和業緣——全部都打包。
  • 李亦園 | 寂寞的人類學生涯
    在講到探訪廣西省的瑤族時,也說到30年代著名的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也就是在此地調查時出事,其夫人王同惠女士因而遇難的故事。可見人類學者的田野工作的確是十分辛苦而寂寞的。我自己早年在高山族的泰雅族中做研究,曾走了兩整天才到達一個叫金洋的小村落,在那裡前後住了數月,寄信國家時郵票被偷掉了,家中和研究所的同事們急得不得了,以為出了什麼事。
  • 綠營提案「中研院」院士限臺籍引爭議,楊振寧李政道都曾當選
    民進黨「立委」範雲、伍麗華、賴品妤23日臨時提案,要求臺灣「中研院」針對院士選拔制度進行籍貫查核,確保臺籍者才能當選,其他都只能成為「名譽院士」。不過,這項提案一公布,隨即引起多位院士擔憂,認為這麼做只會讓「鎖島」心態更嚴重,反而自行隔絕在國際學術界之外。
  • 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陳金章向臺灣中研院嶺南美術館贈畫
    人民網廣州6月29日電  繼2015年捐贈書畫作品給家鄉廣東省化州市人民政府後, 第二屆廣東省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當代嶺南畫派的「山水掌門人」、著名畫家陳金章昨日將自己的畫作——《雲山初曉》捐贈給臺灣中研院嶺南美術館。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的學生,臺灣中研院嶺南美術館館長歐豪年親赴廣州接受贈畫,並向陳金章頒發收藏證書和回贈詩書畫。
  • 院士峰會 | 工研院、廣智院背後的院士力量
    該書法出自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李培根筆下。張國軍表示,這是李培根院士的激勵——做事情要有理想、有情懷,才能將事情辦好。張國軍現任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廣東省智慧機器人研究院(以下簡稱「廣智院」)院長。在李培根和邵新宇(現任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兩位院士的指導下,張國軍帶領著工研院、廣智院一路披荊斬棘。
  • 臺北「中研院」訪問記
    「中研院」位於臺北市南港區的東端,出了地鐵(臺灣叫捷運)的最後一站——南港展覽館,仍然要坐幾站公交車,或者走上20分鐘,如果打計程車,則車資剛剛超出起步價。可以想像,在當初選址和修建的時候,這一帶是個偏遠僻靜的所在。
  • 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訪學者——臺灣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院士
    近日,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將正式聘請臺灣中研院副院長,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黃進興院士為我院的特邀教授。
  • 臺灣「中研院」研究報告:臺灣經濟面臨巨大挑戰
    新華社臺北10月5日電(記者陳君劉剛)臺灣最高研究機構「中研院」5日在臺北發表研究報告《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提出,經濟成長轉型、提振投資、帶動薪資增長,是21世紀以來臺灣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