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6·緬懷李亦園先生】彭兆榮:亦園,亦緣

2021-02-08 人類學乾坤

       廈門大學 彭兆榮教授       

來源丨AFA


作者簡介】彭兆榮,博士,廈門大學人類學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類學高級論壇(AFA)學術委員會副主席。

題記李亦園先生走了,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噩耗傳來,我的腦海裡出現短暫的空白,李先生怎麼能走?二十年來,李先生的慈祥面容,睿智的思維,通情的話語,達理的分析,一直是印在腦海裡,如父,如尊;如師、如友;如親,如故。

剛剛接到徐傑舜教授的電話,說5月初要召開「李亦園先生學術思想與中國人類學發展研討會」,接下去的一個月,我已經排滿了議程,且無法更改。我來不及專文,但我曾經記錄下了一段我與李先生的交誼。以資紀念。

來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2期,第60-62頁丨文章微信版為最新修訂稿。



見亦園師是緣,識亦園師是緣,因人類學亦是緣。

1994我從貴州大學調到廈門大學工作。記得調入不久就見到了亦園師。大師祖籍閩南泉州,那一段時間,他經常回家鄉探親。回家鄉必到閩南的大學——廈門大學,到廈門大學必來人類學系。

廈門大學是我國少有的,具備完整人類學科系的大學。中國數千大學中屈指可數者,廈大必在其列。

廈門與臺灣只隔一泓淺水,改革開放後,臺灣人登陸的第一站是閩南。他們操著鄉音回到自己的「老家」。

閩臺同在一個文化區域(cultural area)同畫一個文化圈(cultural circle)——老式的人類學概念最能準確描述閩臺關係,這其中「五緣」——血緣、親緣、地緣、神緣和業緣——全部都打包。

作為臺灣的人類學代表(「中研院」人類學院士)與廈門大學人類學同行的關係很密切,便不奇怪。

不密切,就奇怪了。

李先生一直把廈門大學人類學的發展當作他自己的事情,無私地幫襯著。

對他來說,這樣的緣分很難用簡單的地緣來解釋,也不好用業緣來解釋,是超載五緣的「情緣」。

大師所以為大師,社會責任一定揣著他們的懷裡,挑在他們的肩上。

「大師」首先是社會認可,不是個人偶像。個人偶像只在個體中找理由;大師的理由必先羼入社會。

亦園師不獨心裡的牽掛,而且是行動的掛牽。

我調到廈大人類學系,也就連帶著被牽掛、被掛牽。

這一掛,差不多掛了二十年。

 

初見亦園師時,他或已從老所長蔣炳釗教授那兒了解到,有一個從內地調來的年輕老師的事情。所以,第一次見到我,他就說:「你是彭先生啊?」

我說:「是」。

他好親切啊。我的心中就有了異樣的感覺,好像我們以前相識的。第一次見面相互不陌生,這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

亦園師又問:「彭先生去過臺灣沒有?」

我說:「沒有。」

「廈大人類學系的老師大都去過臺灣,你也應該去。」

我說:「有機會我一定去。」

「你主要研究什麼?」

我說:「跨境族群,前些年在西南,主要集中在瑤族。現在做一點客家研究。」

「廈大人類學在客家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傳統,『中研院』民族所明年要舉辦一個國際客家學研討會,我可以邀請你去。」

我說:「太好了,謝謝您。」

 

就這樣,我去了臺灣。

第一次去臺灣,與『中研院』動物所的一「大咖」打了一仗,贏得酣暢淋漓!嚯嚯,現在想起來毛孔都會豎,熱血沸騰。

還有就是,亦園師請幾位學者上101,在頂層宴請我們。

好大的奢侈!

亦園師說了:「這個地方是李登輝宴請尊貴客人的地方」。李登輝當時還在當「臺灣地區領導人」。

夜,穿透的景。整個臺北都沉在腳下。

美,卻是怪的感覺。

臺北有點像巴黎,整個城市都貼在地上,高樓只是唯一;巴黎,除了艾菲鐵塔外,只是一幢高樓:蒙巴那斯。101仿佛蒙巴「那斯」。凸兀得很。

 

1997年,我在廈門倒騰「首屆中國文學人類學學術研討會」,我請亦園師來。他不計較輩分,不在乎「文學人類學」名頭(他告訴我此前沒有聽過「文學人類學」這個概念,他的助手把它寫成cultural anthropology,他還詢問我英文寫書的問題),他親自來為我,為我們這些年輕學者站臺。

多大的面子!

更讓我感動的是,當他知道我為了籌措這次會,完全沒有任何單位、沒有任何基金會支持和資助,憑藉一己之力到處「化緣」時,從自己的錢包裡拿出一筆美金資助會議。

在以後的歲月裡,特別是在我的經濟狀況好轉後,我經常私底下資助年輕學者,尤其是我的那些窮學生們。亦園師是我的榜樣。

會議圓滿,李亦園、湯一介、樂黛雲,還有一批現在如日中天的學者,其中就有如日中天的易中天。他當時作為我的朋友、兄弟,在會場當義工,跑前跑後的,相當「哥兒們」。

會議期間還舉行了一個由我主編的「文化人類學筆記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首發式。易中天的《讀城記》即在其列。

大師的學術極其嚴謹,為人態度總是親和。會議期間,我感同深受。

曾經讀過亦園師無數的著述。印象中最早讀到的是1980年,由他主編的《文化人類學選讀》。

讀著很受益,現在還溢著。

 

2005年,我就任人類學系主任。

上任的第一件事情,我計劃舉行「李亦園學術研討會」。

恰在當時,我到北大參加一個學術活動,與喬健、莊英章等臺灣人類學家們在一起。我把這個想法說與他們,他們當即表示支持,都表示屆時與會。喬健先生還自告奮勇,讓我立即寫一封信,由他專門帶給亦園師。李先生是喬先生的學長。

那天晚上,我在北大勺園(酒店)裡給亦園師寫了一封很莊重的信,把為什麼我上任做這第一件事情的事由告訴他。

找理由,我很會。記得我在信中列了好幾款。

第二天交給喬先生,他過目後囑我改一兩個小地方,我照辦。

就這樣,喬先生把信帶回臺灣。

 

回到廈門,我一直期盼著回音。

二十多天過去了。一天,我正在鄉下田野,手機響了,顯示的是臺灣長話,我想是亦園師的。

果然。

亦園師在電話裡首先感謝我為此所做的一切。其實,我什麼都還沒有做。

但他告訴我一個不好的消息,雖然此前我有所聞,只是不確鑿有多嚴重;說是他前些時候做了心臟搭橋手術,醫生囑咐不能外出。他說:「舉行我的學術研討會,我當然要到場,而且閩南是我的家鄉。我也希望能夠去。為此我專門徵求醫生的意見,醫生最後還是不同意我走動。」

他停了一會兒,「過一段時間如果身體好轉,我就告訴你。我也想去廈大人類學系看看。」

「我希望能夠在廈大做好這件事情,這是我的心願!」我殷殷地說。

「謝謝你,彭先生。」

……

時間過了好久好久。我也從系主任的位置上下來了。

我沒有等到亦園師「身體好轉」的回音。

此後幾年,我應莊英章先生之邀,去臺灣交通大學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又作為大陸人類學代表團團長赴臺參加「人類學高級論壇」活動。我去看了亦園師。

我想,此生大約再無機會為亦園師舉辦他的專題學術研討會了。這份遺憾就讓它成為我們兩代人心裡記憶的種子吧。

感謝人類學,讓我認識了您;感謝您,讓我更深地認識了人類學。

 

常記起與亦園師開會、聚會的幸會。

總感念與亦園師業緣、識緣的因緣。

「緣」即「純」。《爾雅》如是說。

 


文獻引用格式】彭兆榮.亦園,亦緣[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2):60-62.

主編:徐傑舜、彭兆榮、徐新建

執行主編:佛子

編輯:李菲、林敏霞、王華、小鵬



[1]【20173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一季目錄

[2]【20176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二季目錄

[3]【20179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三季目錄

[4]【201712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四季目錄

[5]【201715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五季目錄

[6]【2017181】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六季目錄

[7]【【2017220】人類學乾坤丨2017年推文·總目錄

[8]【2018051】人類學乾坤·2018年推文目錄·春花輯

[1]【2018051】人類學乾坤·2018年推文目錄·春花輯

[2]【2018052·學術資訊】《意樹心花:文化學者的高原故事》徵稿通知

[3]【2018053·人類學】範可:政治人類學今昔

[4]【2018054·教育人類學】任傑慧丨非連續性教育:中國小留學生海外適應性問題研究

[5]【2018055·人類學】李亦園:族群關係脈絡的反思——序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

[6]【2018056·人類學】費孝通、李亦園丨對話錄:中國文化與新世紀的社會學人類學

[7]【2018057·教育人類學】《民族教育研究》2018年第2期目錄

[8]【2018058·人類學】青年學者專輯丨羅彩娟:《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作為壯族主源的「駱越」文化表徵》

[9]【2018059·人類學】周大鳴:跨越海峽的人類學之情——紀念李亦園先生

[10]【2018060·田野茶坊】陶陶丨沈海梅老師的性別研究

[11]【2018061·青年學者專輯】湯奪先丨解析與審視:少數民族人口流動對民族地區的影響

[12]【2018062·教育人類學】陽妙豔丨民族教育中的制度增能與文化增能:基於對藏族大學生學業成功的考察

[13]【2017063·學術資訊】李亦園先生學術思想與中國人類學發展研討會·議程

[14]【2018064·教育人類學】李政濤,文娟:教育人類學發展中的「德國經驗」與「德國啟示」

[15]【2018065·緬懷李亦園先生】趙樹岡:李亦園院士及其對中國社會文化的關懷

[※]【2017150·學術資訊】2018第十七屆人類學高級論壇·第一號通知

歡迎您訪問「人類學乾坤網:www.ca101.cn」,微信公眾號:ca101cn ,微信公眾號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眾號:ca101cn,分別回復關鍵詞:費孝通,岑家梧,李亦園,喬健,王明珂,徐傑舜、周大鳴,彭兆榮,徐新建,範可,張小軍,王銘銘,景軍,陳志明,滕星,麻國慶,趙旭東,關凱,孫九霞,劉珩,段穎,等,將收到這些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

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相關焦點

  • 【201755·緬懷李亦園先生】徐傑舜丨問,李亦園丨答:人類學要關心人類的未來
    整體來說整個環境已逐步在改變,接受歐美的理論,還能有所批判已不少。昨天我還收到四川大學編的《比較文化與文論》,我翻了一下其中有幾篇文章不錯,向這方面發展也蠻好。我心裡覺得可惜的還是廈門大學,我最近聽彭兆榮跟我說,他們有可能被編入新成立的社會系去,原來的人類學系撤消而現變為一個研究所,這個研究所還得併入社會學系,這個很好的傳統系就沒了,很可惜。
  • 【201785·人類學】李亦園:中國人類學的口述史 ——《人類學世紀坦言》序
    由於我一直是學報的忠實讀者,所以幾乎所有的訪談錄都瀏覽閱讀過,覺得很有意思,增加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行內故事,因此也常常對這些訪談錄有先睹為快的感覺。如今,徐教授將這三十多篇訪談錄編匯出版為《人類學世紀坦言》一書,讓更多的讀者能閱讀到學者們的「坦言」,實在是很值得慶賀的事。徐先生來信要我為本書寫序,我也就義不容辭地答應了。
  •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著名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7-04-19 15:15 來源:澎湃新聞
  • 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李亦園逝世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昨天在臺北去世,他是臺灣本土培育出的人類學者,對比較宗教學、本土人類學發展有卓越貢獻,堅強的性格為學生輩所稱道
  • [東南亞研究]李亦園教授與東南亞華人研究:人類學的視野與方法
    在哈佛學習的兩年,對李亦園日後治學影響甚大,激發了他對多領域社會學科整合的研究興趣與視野。1960年,當完成留學任務回返臺灣後,他不僅以「文化多元」和跨學科的理念開始包括東南亞華人在內的多元學科的學術研究,也推動臺灣人文學界科際整合學術風氣的發展。
  • 緬懷閔乃本先生
    許中奇博士在猶他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1982-1986),就認識了當時在猶他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的閔先生。兩人一見如故,建立了長久的友誼和學術合作。許中奇博士對閔先生的學術成就,特別是晶體生長理論的造詣十分敬佩。從1992年至1994年期間,許中奇博士每年夏季都會邀請並安排閔先生, 蒞臨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進行學術訪問,共同探討晶體生長方面的學術問題。
  • 廣東藝術界因有潘鶴先生而驕傲!業界翹楚師生相聚潘鶴雕塑園「追思」
    ■ 追思會現場11 月 26 日早上,由廣州美術學院組織的 " 潘鶴先生追思會 " 在潘鶴雕塑園舉行。著名雕塑家、廣州美術學院終身教授潘鶴先生於 11 月 22 日在廣州逝世。廣州美術學院師生代表、潘鶴先生親朋好友以及雕塑系歷屆學生齊聚潘鶴雕塑園,參加潘鶴先生追思會。本次追思會,由廣州美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陳克主持,他熟知潘鶴先生的開朗性格,開場即表示通過聊天的方式,通過眾人之口重新塑造一位有血有肉的潘鶴前輩。
  • 緬懷敬愛的孫家鍾先生
    校黨委書記陳德文和校長李元元為本報撰寫緬懷文章,就是要將孫家鍾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轉化為推動我校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內化為傳承吉大精神的不懈追求。 鴻鵠久翔,終至疲憊。大師已去,精神永存!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理論化學家、教育家,為我們所深深敬愛的孫家鍾先生於2013年2月24日與世長辭。
  • 【人類學】李亦園:《新興宗教與傳統儀式——一個人類學的考察》
  • 李亦園 | 寂寞的人類學生涯
    李亦園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的喬健教授是我在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學弟,他晚我幾年進入人類學的領域。
  • 「深切緬懷歐陽中石先生」墨香滿堂悼念先生 文豐筆健青山同泣
    我校師生深切緬懷歐陽中石先生11月7日,我校師生及相關單位代表前來校本部實驗樓報告廳深切緬懷歐陽中石先生。靈堂中央,在「深切緬懷歐陽中石先生」的橫幅下,歐陽中石先生的遺像被潔白的鮮花環繞。靈堂兩邊擺放花圈,四周懸掛上百幅先生學生和我校師生自發獻上的書法輓聯。靈堂中迴蕩著先生生前演唱的《數太保》《甘露寺》《取帥信》京劇選段,綿長悠遠。
  • 在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兩岸緬懷中山先生的文化符號
    中新社臺北9月9日電 題:在臺北的孫中山紀念館:兩岸緬懷中山先生的文化符號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陳立宇  巨大的孫中山先生銅像、逸仙生前遺物及親筆書寫的「博愛」、「公為天下」……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關於「孫中山紀念館」,都有著似曾相識的普設。在臺北市,越來越多的大陸參觀者走進孫中山紀念館,擷取先生生前點滴,緬懷兩岸共同精神領袖。
  • 舉行追思紀念活動緬懷慈善家田家炳先生
    7月10日,一生致力於支持國家教育發展的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9歲。作為我省唯一一個擁有兩所田家炳捐資學校的城市,連日來,我市教育界人士通過多種方式深深緬懷田老先生。13日和14日,接受過田先生捐助的兩所學校——市田家炳高級中學及田家炳實驗中學以追思會等方式沉痛悼念「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感謝他對牡丹江教育的捐助和支持。
  • 紀念陳省身先生逝世十六周年,南開大學故居寧園開放
    天津訊(通訊員 郝靜秋 宗琪琪 攝影 宗琪琪)12月3日,是國際數學大師、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先生逝世十六周年紀念日當天,這幢名為「寧園」的二層小樓打破往日的寧靜,面向社會開放,接待學校師生及社會各界人士前來緬懷、紀念。 在一樓的會客廳,這裡保留了陳省身先生生前的格局。牆上懸掛的「數學之美」掛曆,將時間永遠留在了2004年十二月。客廳內的照片、黑板、書籍、電腦、電視、影碟等遺物上,都留駐著這位數學大師最後的歲月。
  • 緬懷《怪你過分美麗》中帥氣的他:高以翔先生
    緬懷《怪你過分美麗》中帥氣的他:高以翔先生。《怪你過分美麗》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先河,因為編劇太敢寫,導演太敢拍,演員們也十分的敢演。 因為這部電視劇的劇情真的是把娛樂圈內的很多劇情全都給白日化的給演出來了。
  • 緬懷鄭拾風先生
    今年是資中籍文化名人鄭拾風誕辰100周年,時值清明,內江文化界人士紛紛撰寫詩文緬懷鄭拾風,本報特選登部分詩文,紀念鄭拾風先生。鄭拾風先生用他一貫犀利的筆鋒,幽默的筆調,在《過熱的「外嫁」》中寫道:「實力不在觥籌交錯中,或者外交命令中獲得。實力要靠自己發憤自強,好自為之。因比,我個人對這種『熱點』宣傳不感興趣。渲染讓別人渲染吧,我們最好是冷靜反思。」鄭拾風先生認為,女孩嫁個外國人,就硬扯到「國際友誼」,「世世代代友好」上去,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 緬懷大師!在他們心中,王力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這就是我國傑出的語言學家、教育家、詩人和翻譯家,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的王力先生。10月23日,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在博白縣舉行,王力先生學生、知名學者代表、王力先生親屬代表等嘉賓齊聚王力故鄉,深切緬懷這位語言學巨匠。在他們心中,王力先生是怎樣一個人?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視頻▼在他們心中,王力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 緬懷丨田家炳先生在華中師大留下的不止一座樓,還有...
    田家炳先生參加田家炳教育書院奠基儀式1998年10月2日,時值我校95周年校慶,田家炳先生一行出席建校95周年慶典、田家炳教育書院落成剪彩儀式等活動。田家炳先生(前排右一)參加師生代表座談會在座談會中,田家炳先生以自身經歷為例,暢述人生體驗,言辭樸實,語意諄諄。現將先生的講話輯錄於此,以資鑑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