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我認為在線教學的各種探索,會促使教育新常態的形成。」5月14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有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考慮,清華大學在線指導專家組組長於歆傑教授在回答央視網記者提問時表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教學模式將會成為大勢所趨。
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有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考慮。(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當前,全球疫情還在持續,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如何做到實質等效,讓幾千萬大學生在家以在線的方式開展高質量學習活動,從而確保學習質量,是每一位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在這場疫情防控大考中都需要回答的問答題。
為做好線上教育教學工作,清華大學在2月6日成立了「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等四個工作組,從教學法、教學質量、教學平臺和學生支持等不同角度全力提供高質量教學服務,並提出了「成效為道,數據為器;交互為體,直播為用」的基本原則。
在於歆傑看來,推行線上教學模式後,培訓曾經是最困難的任務。2月5日,清華大學校領導給全校5萬餘名教師學生進行在線教學動員時,2000餘名春季學期上課的教師中,只有約400人掌握在線教學技法。為此清華大學開展了成建制的培訓,在2月17日開始上課之前,所有本學期有課的老師都至少接受了一次在線教學培訓。
於歆傑表示,在本學期的在線教學過程中,清華大學發現了在線教學的一些顯著優點,比如說學生看老師做的課件會比以往坐在教室裡更加清晰,因為都相當於坐在第一排,而且聽老師說的話會聽得清楚。如果老師互動設計得當的話,互動頻次會比原來高,而且互動的質量會更好。
清華大學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組長於歆傑介紹清華大學實施在線教學情況。(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勁松/攝)
對於在線教學將從「新鮮感」走向「新常態」,於歆傑闡述了自己的三點理解。
第一,混合式教育教學會成為大勢所趨。當前這場教育教學的戰「疫」行動,對很多師生而言,它相當於一場混合式教學的「啟蒙運動」,不少混合式教學的「小白」,經過幾個月的修煉,成長為了在線教學的「達人」。而這些老師除了在線教學遊刃有餘之外,很多人還特別驚喜的發現,他能夠知道大量原先在教室講課過程中不可能掌握的學生的學習成效的數據,這樣就能幫助他隨時進行調整。此外,在線學習的學生也會對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便利之處感同身受。回到校園內上課以後,多數甚至絕大多數的課程會在某個方面引入在線學習的成分,使得混合式教育教學成為大勢所趨。
第二,混合式教學的新場景會不斷湧現。隨著工具的進步和教學法的改進,現在已經出現了不少教師以在線的方式面對幾百人甚至幾千人能夠產生「教與學」和「學與學」之間高質量實時交互的生動案例,這件事在以往是不可能的,這使得課堂這個詞有了全新的定義。所以在後疫情時期,會越來越多地出現這樣的超級教師,他們在工具和助教的幫助下,可以以在線的方式實時同步地對成千上萬的學習者開展高質量的教學,即使是學生全部都回到校園了,也有可能出現更多的老師願意進行在線學習的新混合式教學場景。
第三,混合式教育的新模式初見端倪。在抗疫時期,清華大學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新疆大學、太原理工大學等高校學生提供了「克隆班」,為清華學生提供了「未央班」。基於這些實踐,可能對雙學士學位、輔修學位的培養方式,乃至構建更大範圍的終身學習體系提供全新的解決思路。
於歆傑強調,要想逐漸實現這些新常態,還需要在網絡基礎設施、資源和工具開發以及教師的經驗總結與培養等方面開展大量工作。
據了解,目前,清華大學正在全力考慮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從命題、監考、平臺、特殊情況預案等角度提出方案,努力獲得真實的學習成效,確保實現實質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