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不僅有著鶴立雞群的強大國力,更有前呼後擁的盟友陣容。
在今天233個國家和地區中,美國有名有姓的盟友數量就至少有60個,而歐盟作為美國的老牌盟友,一直都令美國相當的矛盾。
理論上說,同為資本主義陣營又都是發達國家,美國和歐盟各國理應互幫互助、相親相愛才是,但二戰期間的美國奪走了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二戰後更是推動第三世界獨立,對英法等殖民帝國形成了釜底抽薪的打擊,使其徹底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能;
因為冷戰時期的蘇聯以及當下的俄羅斯這個共同敵人的存在,美國和歐盟理應攜手並肩,同仇敵愾才對,但現實情況是美國不僅破壞了歐盟心心念念的BEI溪2號工程,還不擇手段地要挾歐盟各國多交保護費,這讓歐盟尤其是德國怒髮衝冠。
和歐盟同樣悲催的還有日本跟韓國,而這兩個國家相比於歐盟,作為美國事實上的殖民地,它們連說「不」的資格都沒有,表面上與美國再強勢的討價還價,都難以掩蓋保護費猛增的尷尬事實。
某種程度上說,自美國總統川普上臺以來,美國與盟友的關係就越來越惡劣。
那麼,當前的歐盟與美國到底是什麼關係呢?靜夜史不置可否。
因為就像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一再強調的「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一樣,美國和歐盟也許有資本主義陣營和發達國家的屬性,但卻並不意味著他們會生生世世情比金堅,畢竟同屬東斯拉夫的俄羅斯與烏克蘭早已勢同水火,同屬中華文化村的日本與韓國也不共戴天,民族或制度的屬性從來就是靠不住的。
況且,在歐盟內部也始終存在著很多難以調和的矛盾,比如英國的離岸平衡手並沒有因大英帝國的盛極而衰而改頭換面,法國與德國的矛盾也並沒有因為歐盟的成立而煙散雲消。
所以靜夜史認為:歐盟與美國的關係,從來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歷史性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二者的關係也必然在逐漸發生著微妙的變化。
在靜夜史看來,當前的美國與歐盟是名義上的盟友和事實上的對手,還有這種尷尬情況出現要追溯到冷戰時期歐盟的成立,具體來說就是1951年的歐洲煤鋼聯營。
二戰結束後,美國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以及資本主義陣營的領頭羊,而蘇聯則通過二戰積累了強大的力量成為超級大國,並依靠無產階級革命輸出建立了廣泛的共產主義陣營,與美國形成分庭抗禮的態勢,冷戰也由此開始。
冷戰格局的形成,使西歐這個傳統的世界政治中心徹底沒落。為避免被蘇聯主導的共產主義陣營吞噬,西歐各國只能選擇依附美國。美國也不失時機地推出「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各國在短時間內迅速實現了經濟的復興,當然也極大地加強了西歐各國對美國的經濟依附。
為避免被徹底邊緣化,西歐各國開始尋求抱團取暖的方式找回存在感,於是歐洲煤鋼聯營誕生,這也是歐盟的前身,是歐洲一體化的開始。
西歐各國的抱團取暖,首先必然衝擊美國在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的領導力量,但美國最終選擇了「妥協」。而美國之所以坐視歐盟在眼皮子底下壯大,根本原因在於共產主義陣營的存在。
雖然美國綜合國力比蘇聯更強,但與西歐各國卻隔著淺淺的大西洋,而蘇聯卻時刻躺在歐盟的臥榻之側,這讓美國寢食難安。
要知道,蘇聯雖然沒有平推西歐並將西歐各國一口吃下的能力,但它可以溫水煮青蛙,一步步蠶食西歐的勢力範圍。在這樣的情況下,默許歐盟抱團,一可以增強對抗共產主義陣營的能力,二可以防止被共產主義陣營挖牆腳。
再加上因為共產主義陣營的存在,歐盟即便再強大,也不過是西歐這十多個國家,根本不足為慮,所以儘管歐盟的GDP遠超美國,但美國依然樂見其成。因為蘇聯這個共同敵人的存在,美國和歐盟親密地如同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後,一切都變了。因為蘇聯的分崩離析,以及共產主義陣營的煙消雲散,蘇聯這個強大威脅徹底成為歷史,俄羅斯雖然繼承了蘇聯衣缽但難以重現超級大國曙光,所以歐盟東部的威脅大為削弱,歐盟還有了大舉東擴的可能。
而就像「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歷史典故一樣,沒有了蘇聯和共產主義這樣的威脅,歐盟在美國眼中的價值也就聊勝於無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當然也是希望歐盟能夠當場去世的,畢竟沒有了蘇聯的制衡,歐盟必定想要千方百計擺脫美國束縛。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儘管德國與俄羅斯依然有難以釋懷的歷史宿怨,但在美國這個共同的敵人面前,默克爾和普京的手還是握在了一起,BEI溪2號就是兩國關係轉圜的重要證明。這自然是美國深惡痛絕的,所以才有了又臭又長的英國TUO歐,目的就是藉助英國的大陸平衡情節,實現壓制甚至拆解歐盟的目的。
包括上躥下跳的土耳其,在靜夜史看來也是美國有意縱容的結果,比如利用NAN民問題向歐盟發難。
所以在靜夜史看來,美國和歐盟關係的惡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不過,打壓和視為對手不能完全等同,畢竟歐盟目前只是在經濟上強過美國,在美國還在歐洲尤其是德國駐軍的情況下,歐盟在其他領域依然是無法和美國相提並論的,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歐盟並不是美國的競爭對手,而只是美國的眼中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公眾號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