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挑選其實要比本科生的挑選,更需要藉助推薦信。因為越是高端的才能,越難以用簡單的分數來判定。中國當下的事情是我們不思考自己的制度建設問題,卻偏要形式主義地拿來外面的東西。於是推薦信在報考研究生的材料中是存在的,但實際上形同廢紙,沒有任何效果,甚至錄用方的教授們完全不過目。原因有二:其一,我們的教授不相信它,絕大多數推薦信確實是八股文字,充斥著空話、大話,很多推薦者是因為你們非要這個並不當真的形式所以才寫;其二,如果我們在錄取上倚重推薦信,弱化考分,將遭遇很大的壓力。也就是說,雙重的信任不足導致推薦信的如此地位。其一,錄用方對推薦者不信任;其二,社會對錄用方不信任——如果他們不按照分數錄取就認定他們在舞弊。但是推薦信長期處於如此地位,將不利於改善我們的選拔機制。我不主張推薦信馬上派上大用場,社會氛圍不允許,不適宜。但是選擇適當的時機讓它生長,是必要的。筆者目睹過一次推薦信的積極效益。我系的保研也包括外校學生,規則是他們必須是本系「績點」前一兩名的學生,若非社會學系的學生「績點」差些就不可能了。那次因為是一位美籍華裔社會學教授寫了強力推薦信,一位外校歷史系的學生被破例參加我系保研的面試。該考生讀過很多書,面試表現異常優秀,被錄取了。還有一位考生參加面試,她倒不是破格,問她讀過的學術著作,她無法應對,竟問老師武俠書算不算。瀕臨淘汰之際,有誰說起她被另一個美籍華人教授強力推薦,大家在嘲笑聲中將她淘汰。由這兩個案例,我發現,推薦信以特殊的方式進入保研或許會為它日後的成長提供契機。就是說,績點不在前兩名的同學如果找到名校名師的推薦,可以進入保研面試的行列。理由有三:第一,可以為那些有長項、不善打理全部科目的同學提供機會;第二,因為很觸目,推薦的教授為免淪為笑柄會認真考慮其推薦的;第三,這裡基本憑面試定奪,不與筆試分數發生衝突。我們如果不能讓推薦信在中國生長,就很難走出獨木橋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