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每次暴漲暴跌都是一個不錯的窗口。多觀察多思考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從這些思考當中,或許也會有一些收穫。
當投資者被恐懼主導的時候,第一緊要是消除恐懼,消除恐懼最直接的行為第一就是賣出。恐懼越大,被恐懼主導的行為就越大越快。從而推動風險被越快定價直至過度定價。
消除恐懼或者減少恐懼的第二個行為是持有一些自己覺得有把握不受恐懼影響的標的。例如業績好、周期景氣的資產。像是這次估計醫藥中的部分標的、內需甚至剛需的豬、部分食品標的以及投資者自己願意相信的標的等等。
我觀察到的基本不外乎這兩類。並且由於機制和利益導向,機構投資者的行為趨同性明顯。而恐懼一旦被過度定價,轉機也由此而來。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二戰期間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的股市在那些節點都是如何表現的。最近的例子是今年疫情大盤的轉折點。有人把這些叫做「市場的智慧」,這和大眾的智慧不是一個範疇。這背後源自人性,人性在哪個市場都一樣。
面對不確定性恐懼的時候,一定是過度行為。因為人性--求存意識,從而寧願多保護自己。當風險在發生時和進行時誰也無法判斷結果的情況下,儘可能地保守成了所有人的選擇。聰明人也會被大恐懼嚇傻。這個時候是憨人的機會,憨人靠地是什麼——常識以及人性。外行不去代替內行做判斷,只觀察然後做選擇。而每一次,聰明人都會被嚇傻,因為每一次都不一樣,但也都一樣
作者:群獸中的一隻貓連結:https://xueqiu.com/5131964483/144166219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