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接觸繪本的這些年,我看到對各式經典繪本最多的差評便是:沒幾頁、沒幾個字,全是圖,騙人錢糊弄人。
不少家長夥伴依舊不能夠理解,孩子在閱讀初期讀圖究竟有什麼用。
也依舊有夥伴覺得,孩子讀書不就是讀字嘛!以字數多寡來評判自己買的這本書「划算不划算」。在親子閱讀初期就急於讓孩子認字,甚至阻攔孩子讀圖的熱情。
這幾年寫過的若干篇關於初期接觸繪本的孩子讀圖益處的文章,也都是從0-6歲孩子大腦思維發展規律說起的。
簡單來說,此時孩子的思維方式是通過具體的圖形圖像來學習和認識,繪本中直觀形象的圖片裡,暗藏可以讓孩子看到、理解、吸收的信息,這就是孩子獨特的「閱讀」方式。
當然,繪本讀圖的除訓練孩子觀察力、專注力,提升想像力以外,還有一個好處——培養孩子的審美,給孩子藝術啟蒙,讓孩子更好地繪畫。
我一直沒有著墨深入去談,是因為我從女兒身上一直都沒有看到這個好處的驚喜效果,一直在存疑中。
不過,最近女兒的一幅畫,徹底讓我感受到繪本讀圖對於孩子審美能力、繪畫能力的幫助。
下邊這張圖右側這幅畫,是女兒上個月的新作,我對這幅畫的第一感覺解讀是:一條延伸至無限遠的公路風景畫,道路兩邊有孩子觀察細緻的車位、草坪、柵欄、樹木,而道路延伸至無限遠的那一端,是晚霞映紅滿天的絢爛風景。
我很驚嘆於孩子對於天空的畫法,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她喜歡用藍色來創作天空,習慣性地畫上幾朵白雲,而很少會有紅色、橘色這樣的配色。
但我又覺得上半部分的畫風、色彩搭配甚是眼熟,特別像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這種強烈的色彩也讓我產生疑惑,通過兒童畫可以窺探孩子的心理,難道是她出現了什麼情緒的波動?
我給她看了《吶喊》這幅畫,並問女兒:你是在哪裡看到過這幅畫嗎?你畫的和這幅畫真的很像,你是模仿這幅畫畫的嗎?
女兒說她並沒有看過《吶喊》,她是在《不一樣的卡梅拉》這套書裡看到《我想要個弟弟》中的一張圖,覺得很有意思,那張圖深深地印在她的腦子裡,於是決定模仿著,打破以往課堂上教的「藍天白雲」,畫出了自己的畫作。
我恍然大悟,《我想有個弟弟》中,作者就是模仿了愛德華·蒙克的畫作,創作出了吶喊的小雞卡梅利多啊!
《不一樣的卡梅拉》這套書裡,蘊含了大量的文化梗和歷史梗,如果都給孩子解讀的話,會讓孩子的知識面大增,只是孩子太小了,對於一些文化梗沒辦法更好理解,強行植入地給孩子講,她又聽不明白,興趣降低。那正好藉此契機,趁著她感興趣,把那些知識講給孩子。
有些啟蒙,就是這麼不經意地開始了,而孩子在成長中帶來的驚喜,也是那麼讓人感動!
學齡前孩子的家長很熱衷於給孩子報創意美術班,我也不例外,但我也發現了一個怪現象:
但是不管是幼兒園還是美術班,孩子們創作出來的畫作,總是大同小異。
我向一位創辦美術培訓機構的老同學表示過擔心和憂慮,這位同學告訴我,每個孩子天生都會畫畫,這是讓他們想像力大放異彩的時候,但也需要借鑑、模仿,並進行再創作。為自己大腦中的圖畫庫裡儲存更多的素材,才能畫出更有想像力的圖畫。
在家裡可以多帶孩子仿畫她喜歡的繪本圖畫,孩子獨立創作圖畫時,甚至會自己將繪本圖畫當做靈感,繼而創作出自己的作品。
為此,我也細心地去觀察美術培訓班裡的環創,每個美術班都會擺放各式各樣的繪本,甚至借鑑繪本啟發孩子更多元的繪畫方式。
在我的身邊,同樣有這樣的例子,來看看這位有著8年閱讀年齡的小書蟲「小柱子」吧!他不僅是一個小書蟲,還是一位靈魂畫手,他的畫作有美術班的系統學習,也有想像,有臨摹。
在柱子媽媽的朋友圈裡,我常常能看到這位靈魂小畫手關於繪本圖畫的二次創作,有著他自己的風格和特點,也正契合了我的那位同學的說法。
這就是繪本閱讀的魅力!
它不僅有優美的文字、有趣的故事、豐富的知識,還能給孩子傳遞美,開啟孩子的藝術之門!
通過繪本,我們可以欣賞到油畫:
(《趕牛車的人》)
可以了解鉛筆(彩鉛)畫:
(《和我一起玩》)
還可以讓孩子體會水彩畫的魅力:
(《活了100萬次的貓》)
讓孩子了解拼貼畫:
(《古納什小兔》)
撕紙畫創作:
(《小黃和小藍》)
了解拓印:
(《小黑魚》)
模仿簡單的簡筆畫繪本:
(《首先有一個蘋果》)
可以讓孩子看到唯美感的作品:
(《小狐狸買手套》)
也可以讓孩子有醜萌無釐頭的趣味:
(《我可不怕打針》)
著名作家、譯者彭懿曾經說過:
「如果你的孩子讀了1000本繪本,他的腦袋裡就會有一座美術館」。
對此,我深以為意~!
所以,那些薄薄的繪本,即便是有一天它們的文字內容部分不能再滿足孩子的閱讀需求,但那些圖畫依舊可以幫助孩子進入藝術的世界。
孩子在閱覽了這萬千不同風格的畫作後,會對不同的美保持尊重,也會更加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