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介紹 | 中山大學

2021-02-19 中山僑邦

截至2019年9月30日,中山大學已與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200所院校籤署了校級合作協議。學校與20多個國際知名大學或研究機構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開展實質性合作,例如:化學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Jean-Marie Lehn(傑-馬裡·萊恩)教授合作建立「中山大學萊恩功能材料研究所」、物理與天文學院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領導的AMS合作體開展戰略協作等。

學校已與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200多所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本科交換或交流學習平臺。

中山大學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合作建立了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

中山大學共設立了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111基地」8個,地理學國際化示範學院入選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高校國際化示範學院推進計劃」試點單位。學校在海外建有三所孔子學院。

中山大學毗鄰港澳,與港澳臺高校及教育機構交流密切。在校的港澳臺籍學生逾千人。學校與港澳多所高校共建有十餘個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其中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建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更是香港首個獲得卓越計劃資助的人文社科項目。中山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於2016年11月正式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邀請三地共計28所精英高校入盟,搭建粵港澳高層次科研學術和人才交流平臺,為國家及珠三角產業發展提供支撐;與香港中文大學、嶺南大學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構建校際合作發展長效機制。

相關焦點

  • 大學介紹|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創辦時間 1924年創辦人與現代建築在這裡水乳交融漫步校園中軸線映入眼帘的不僅是由1888年葳蕤至今的康樂園草木更是嶺南第一學府的流風遺蹟分布在南校區的主要是中山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
  • 大學介紹欄目之985:第十彈——中山大學
    昨天小編介紹了一所中南大學,今天來說另一所名字和它有點像的大學——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創辦於1924年,被譽為文科的「黃埔軍校」。中山大學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實力一直在穩步提升,有19個學科進入了ESI世界前1%,學科數量並列國內高校第2位,在這其中有14個學科進入前0.5%,2個學科進入前0.1%。中山大學以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向前邁進著且距離越來越近。
  • 中山大學介紹,中山大學錄取分數線,華中地區各專業分數線匯總
    中山大學介紹,中山大學2019年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各專業分數線匯總。中山大學,中國內地唯一以孫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學。孫中山先生創辦。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十家附屬醫院組成。中山大學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今天小編就為你帶來中山大學介紹,中山大學華中地區(湖北,湖南,河南)2019年錄取分數線,供2020高考考生參考。
  • 院校介紹 ! 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簡稱中大,前身是孫中山先生創立於1924年的國立廣東大學,有著一百多年辦學傳統,是學術與文化中國南方重鎮和人才培養南方高地。中山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同時是「珠峰計劃」、「1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中山大學已經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正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專業介紹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專業介紹   臨床醫學(八年制)   臨床醫學(五年制)   臨床醫學(眼科視光學方向,五年制)   法醫學(五年制)   醫學檢驗學(五年制)   康復治療學(四年制)
  • 中山大學新華學院與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
    中國教育在線訊 8月20日上午,中山大學新華學院副校長廖振亮、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天歆教授、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人類科學院執行院長Simon Handley代表各方院校,於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博濟樓,籤署了《諒解備忘錄》。
  • 帶你看大學——中山大學校園卡功能介紹
    校園卡=暢遊中大萬能卡~其實校園卡的隱藏功能非常多別看小小一張卡,衣食住行全靠它今天小young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校園卡 · 用途01# 飯卡校園卡作為飯卡,充值後可在中大所有食堂使用,囊括中山大學所有的校區以及校內的食堂。
  • 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全球招生
    中新社廣州9月2日電 (廖麗麗 楊薇)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攜手共建的「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正面向全球招生,聯合工程學院外方院長朱健剛2日向記者透露,首次招生將招收全日制雙學位碩士研究生80名及博士研究生5名。
  • 南方地區全國性大學,中山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
    中山大學同華中科技大學略有不同,中山大學是文理起家的高校;華中科技大學則是工科起家的高校。兩所學校的重點並不相同,擅長的領域也略有不同。不過,中山大學校史更為悠久,解放前就已經成立,並且當時名氣就已遠播;而華中科技大學是建國後才成立的高校,又反覆改名,知名度略低一些。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 中山大學嶺南大學EMBA報名條件 提前面試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 中山大學嶺南大學EMBA報名條件 提前面試一、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嶺南學院EMBA報名條件:1) 國民教育系列大學本科畢業後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截至2020年9月1日);2) 已獲研究生或以上學歷,並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
  • 中山大學和南開大學,兩所知名的985大學,哪個更好?
    中山大學和南開大學,是一南一北兩所著名的985重點大學。今天對兩校進行簡單的的對比介紹。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中山大學有14個學科入選A類,其中頂尖的A+學科有生態學和工商管理,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大學醫學院實力很強,有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兩個專業進入A類。南開大學有14個學科入選A類,遺憾的是沒有A+頂尖學科。在A+學科數量上,中山大學勝出。
  • 985名校中山大學及王牌專業介紹,帶你全面的了解中山大學
    一、學校簡介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簡稱中大,位於廣東廣州(校園最多3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國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2017年,中山大學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名單。
  • 波蘭科茲明斯基大學副校長到訪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近日,波蘭科茲明斯基大學副校長Robert Rzadca一行兩人到訪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劉運國副院長代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對Robert Rzadca副校長一行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Robert Rzadca副校長希望藉此機會能拓展雙方科研方面的合作。
  • 我們的大學——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矗立在廣東的白雲山下,珠江水畔。這所誕生於1924年民族危亡之際的大學,無論是在那個戰火紛飛,山河破碎的崢嶸歲月,還是在如今欣欣向榮,飛速發展的和平年代。始終不忘的是對國家與民族「振興中華,永誌不忘」的諾言。
  • 建在山裡的民辦大學,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歡迎收看我這篇文章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可真是名副其實的建在山裡的大學,在地圖上看到果然是盆地大學,且先看他的衛星地圖:>據說這所學校當年是炸開了一面山開闢了一條大路才進去修的大學,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這所學校的校門口和他的校園之間可是由一條長長的大道相連的,他們本學校的學生戲稱這條大路為「時光隧道」,同時他們也戲稱自己的學校為「山中大學」。
  • 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國亞萍:中山大學扶貧工作情況介紹
    中山大學在雲南省鳳慶縣幫扶工作以及通過高校旅遊扶貧聯盟探索開展「組團式幫扶」工作情況介紹如下。中山大學積極探索「造血式醫療幫扶」模式,十家附屬醫院共同參與,大力培養一批醫療人才隊伍、長期派駐一批專家醫療團隊、精心打造一批重點科室基地。在學校幫扶下,鳳慶縣人民醫院新增科室10個,獲得7個雲南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五大中心,鳳慶縣人民醫院醫、教、研、管全方位獲得提升,手術臺次和出院病人數實現「雙倍增」。幫扶前,鳳慶醫療水平在雲南省內排名倒數。
  • 中山大學與吉首大學對口合作座談會順利召開
    為進一步推動中山大學和吉首大學新一輪的對口合作,吉首大學黨委書記白晉湘、校長廖志坤於11月4日率隊來訪中山大學,陳春聲書記、羅俊校長會見了吉首大學白晉湘書記、廖志坤校長。  11月4日下午,中山大學與吉首大學對口合作座談會在廣州校區南校園格蘭堂408會議室召開。
  • 中山大學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將推進下一代晶片研發
    中山大學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將推進下一代晶片研發 2015-01-09 21:08:2625人9日來訪廣州中山大學,兩校將推進下一代晶片研發技術、腦科學等領域的合作。
  • 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成立新的中山大學
    中新社廣州十月二十六日電(王華)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今日正式合併組建成新的中山大學,黃達人任校長,原中山醫科大學校長黃潔夫調任國家衛生部副部長。  國家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成立大會上表示,兩校合併將建成一所學科覆蓋更廣、實力更強的綜合性大學。
  • 中山大學工學院專業介紹
    工學院  2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98項,另參與丁肇中教授主持的AMS-02大型國際合作項目、中山大學與英國BP公司合作的液化天然氣項目,並負責中澳天然氣夥伴基金培訓項目  2學院注重寓教於研,以科研帶動教學,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專業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教授開設「專題講座」講授研究領域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