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推薦 | 社會建構論譯叢

2021-02-19 SEPH教心中心

《關係性存在:超越自我與共同體》

內容簡介

本書是「社會建構論譯叢」之一,該譯叢是一套反映社會建構論領域最新、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學術著作,涉及社會建構論的理論基礎,敘事分析、話語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人際交往、社會工作、組織管理、心理諮詢等實踐領域。本書則是肯尼思•J.格根先生著名的《現實與關係》一書的「升級版」,也是社會建構論領域最新和最具權威性的著作。作者在書中闡釋了當前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發展了一種具有巨大潛力的、激動人心的關係主義的思想與實踐,並試圖把這種對人類活動的關係主義理解(心理是一種關係的顯現)應用於包括家庭治療、合作課程和組織心理學等日常專業實踐之中。作者在書中揭示了關係過程的重要性,以取代人們長期以來對個體和共同體的過度關注。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一切意義皆產生於協調或聯合行動;關係並不發生於個體之間,個體的功能產生於關係之中。

作者簡介

肯尼思·J.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國際知名心理學家,美國斯沃思摩爾學院資深教授,並先後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格根先生是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奠基人與倡導者,國際社會建構論研究中心美國陶斯研究院的創始人之一,兼任該院董事會主席。其研究涉及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著作三十餘部,論文近400篇,先後被譯成十幾個國家的文字。這些成果和著述為他贏得了眾多獎項和世界性聲譽。

內容簡介

本書是「社會建構論譯叢」之一,該譯叢是一套反映社會建構論領域最新、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學術著作,涉及社會建構論的理論基礎,敘事分析、話語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人際交往、社會工作、組織管理、心理諮詢等實踐領域。本書簡明而全面地介紹了欣賞型探究的理念和實踐方法。欣賞型探究是與問題解決模式截然不同的一種分析和探究模式,為提升組織成員合作能力、促進組織變革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受思維慣性的影響,我們在推動組織變革的時候往往專注於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但效果不如人意;而欣賞型探究旨在發動所有組織成員,一起分享積極故事,暢想理想的組織狀態,從而形成積極的問題和願景,並推動組織向這一方向變革。全書結合案例,分十章介紹欣賞型探究的理念、操作流程和關鍵原則,內容可讀性強,富有實踐意義,適合管理界以及教育、醫療、公共政策等領域人士使用。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弗蘭克•約瑟夫•巴雷特,美國海軍研究生院管理與組織行為學副教授,兼菲爾丁研究生院人類和組織發展問題研究員。巴雷特教授在凱斯西儲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在那裡與戴維•L.庫珀裡德和蘇雷什•斯裡瓦斯特瓦共事,是欣賞型探究最早的研究者和實踐者之一,在組織的學習與變革、欣賞型探究和組織設計等領域著述甚豐。他還是一位活躍的爵士樂鋼琴演奏家。

 

內容簡介

當下,社會建構的觀念已席捲美國乃至世界各國的許多學術和實踐領域。有些人認為,社會建構論具有深刻的解放性,是創造性重建的主要刺激因素。另一些人卻認為社會建構論的觀點極具威脅性。伴隨著這類對重大理論創新的各種爭議,社會建構論在組織變革、學校教育、心理治療、社會研究和衝突解決等領域已有很多新的進展。本書通過對社會建構論核心觀點進行簡明易讀的介紹,希望幫助讀者迅速把握這一理論的核心。從大學生到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任何希望對建構論思想和實踐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從這本書中獲益。

作者簡介

肯尼思·J.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國際知名心理學家,美國斯沃思摩爾學院資深教授,並先後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格根先生是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奠基人與倡導者,國際社會建構論研究中心美國陶斯研究院的創始人之一,兼任該院董事會主席。其研究涉及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著作三十餘部,論文近400篇,先後被譯成十幾個國家的文字。這些成果和著述為他贏得了眾多獎項和世界性聲譽。

瑪麗·格根(Mary Gergen),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曾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阿瑟頓教學獎。格根夫人的專業為心理學與婦女研究,曾在荷蘭高級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她在社會建構領域的主要著作包括《心理學中女性主義的重建:敘事、性別與表演》《社會建構:一個讀本》《走向新的性別心理學》。格根夫人還兼任陶斯研究院的財務主管。

 

《社會建構的邀請》

內容簡介

第三版與前一版相比新增了三章內容,對社會建構論的介紹仍延續了前一版的激情與生動。作者以平易近人、極富吸引力的寫作風格揭示了有關對話、聯合行動和關係的思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無論是新入門者還是長期研究者,本書都同樣富有啟發,並鼓舞人心。

——塔利亞·朱安根納斯(Thalia Dragonas),雅典大學,希臘

《社會建構的邀請》第二版好評如潮,新版依然是對該領域最權威的述評,而書中文字愈加清新和生動。要理解當代社會建構論,沒有比本書更好的起點。

——喬納森·波特(Jonathan Potter),拉夫伯勒大學,英國

《社會建構的邀請(第三版)》比前幾版更容易理解,是對當代社會科學最重要的運動之一——社會建構論的最佳導讀。第三版修訂的範圍包括:

·對於理論、研究和實踐的最新發展作了補充和更新;

·寫作風格更具親和力,便於讀者閱讀;

·新增三章內容,分別介紹教育、心理治療和組織領域的實踐;

·對社會建構如何幫助和支持你從事研究工作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

對於社會科學領域希望了解社會建構論的學生、研究者和實踐者而言,《社會建構的邀請(第三版)》既是必讀的著作,也是邁入領域的捷徑。

作者簡介

肯尼思·J.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國際知名心理學家,美國斯沃思摩爾學院資深教授,並先後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格根先生是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奠基人與倡導者,國際社會建構論研究中心美國陶斯研究院的創始人之一,兼任該院董事會主席。其研究涉及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著作三十餘部,論文近400篇,先後被譯成十幾個國家的文字。這些成果和著述為他贏得了眾多獎項和世界性聲譽。

 

《映射對話: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

內容簡介

本書近距離介紹了促進社會變革的多種對話方式和過程,包含深入介紹的10種對話方法,以及簡要介紹的15種。這些方法既有原理作為支撐,也提供了大量的具體研究案例,包括深度民主、欣賞性探究、開放空間技術、前景規劃、世界咖啡館、和平學校,等等。本書為對話實踐工作提供了基礎,清楚區分了對話和其他的會話形式,鼓勵人們由傳統的互動模式轉變為對話。本書的幾位作者作為一個跨國對話實踐團隊,基於自己的實踐,對在什麼情況下應具體使用何種對話方法提供了指導,為促進社會的發展和變革提供了唯一的和不可或缺的資源。

作者簡介

瑪麗安娜·米勒·博耶爾(Marianne Mille Bojer)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主持人和群體對話與變革過程的設計者。她出生於丹麥,但長期在埃及、美國、布吉納法索、紐西蘭、巴西和南非等地生活。她曾在南非的Reos社會創新組織中工作,關注領導力開發,以及解決和應對愛滋病兒童和孤弱兒問題的多重利益相關者項目。米勒也是「變革先鋒」的創建者之一,在促進學習社區、主持對話以及網絡和組織建立方面積累了廣泛的經驗。她的專業是國際發展研究。

海科·勒爾(Heiko Roehl )是社會發展幹預計劃的設計者,熱衷於創造可選擇未來的工作。他是德國技術聯合會的企業組織領導,曾供職於柏林和保羅阿爾託的戴姆勒社會與技術研究智囊團工作。2002年到2006年,被德國聯邦政府經濟合作和發展部門借調到位於南非約翰尼斯堡的曼德拉基金會以支持曼德拉法律援助組織打擊愛滋病傳播。他的專業是心理學和組織理論,具有社會學博士學位,並且出版了大量有關組織和社會變革的專著,是德國《組織發展與變革管理》雜誌的編輯。

瑪麗安娜·克努特(Marianne Knuth)是個人與群體學習與共創的主持人,Reos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人。她與博耶爾和馬格納共同創建了「變革先鋒」組織。她關注南非在國家水平上圍繞孤兒和傷殘兒童挑戰的多重利益相關者的對話和活動。她在辛巴威建立了庫方達學習村,並在2004年當選為愛創傢伙伴(Ashoka Fellow)。她具有哥本哈根商學院國際商務與金融的碩士學位。從2001年起,一直教授有關主持有意義的和戰略性對話藝術的課程。

科琳·馬格納(Colleen Magner)的專業領域是社會創業和室外學習方法,她關注對話和體驗式學習。她畢業於南非伊莉莎白港大學,獲法律和經濟學雙學位,在祖魯納塔爾大學獲得組織變革和知識管理碩士學位。她與博耶爾、克努特共同創建了「變革先鋒」組織。她是Reos社會創新組織的合作人,還是戈登商業科學院(GIBS)的教員,在該學院從事政策、領導和性別研究的管理工作。馬格納已經督導了很多關於社會創業的教學案例,並且主編了《從塵埃到鑽石:南非社會創業的故事》一書。她還參與了哈佛商學院「使市場運行」和「實踐教學的管理」項目。

 

內容簡介

本書的第一版是一部充實又充滿想像力的著作。

——女性主義學術期刊《徵兆》(SIGNS)

這本簡明生動的小書深刻剖析了性別社會制度與西方醫學之間的關係,通過對權利問題和生理疾病的政策學分析,清晰闡釋了女性主義的觀點。在全面修訂的第二版中,新增了「性別與殘疾」「生殖器手術」兩章,同時更新和拓展了對社會流行病學、愛滋病、衛生專業、經前期綜合症、絕經、女性保健等問題的討論。本書創造性地以女性主義取向重寫了醫學社會學、醫學人類學、醫學史領域的傳統讀本,是一個不錯的閱讀選擇。

作者簡介

朱迪絲·洛伯(Judith Lorber),布魯克林學院和紐約城市大學研究生院社會學與女性學研究方向的榮譽退休教授,主要從事社會和婦女研究,著有《性別不平等:女性主義理論和政治》《性別與疾病的社會建構》《性別的矛盾》和《女性醫生:職業、地位和權利》,也是《性別修訂》和《性別的社會建構》的主編之一。她是《性別與社會》雜誌的創始編輯,也是美國標準協會性與性別部門的主席。她曾被美國標準協會授予伯納德·傑西職業獎,並在德國波鴻的魯爾大學做女性主義研究的瑪麗·嘉和達國際訪問教授。

莉薩·瓊·穆爾(Lisa Jean Moore),紐約城市大學斯泰特島社會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社會和婦女研究。作為一名質化取向的女權主義醫學社會學家,她的研究關注社會為人類身體創造含義的過程。

 

內容簡介

《讚美他者》以其對人類行為的全新理解而贏得最高的聲譽。

——西奧多·沙賓,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榮譽教授

愛德華·E.桑普森的《讚美他者》是一部批判社會心理學的經典之作。他通過將巴赫金、米德和對話的政治承諾巧妙融合,將正統社會心理學夷為平地。

 ——麥可·比利希,拉夫堡大學教授

本書是對理性的、個人主義的和獨白自我的批評。作者引用俄羅斯語言學家和文藝批評家巴赫金、喬治•米德的觀點以及後現代的女性主義理論揭露了西方白人男性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受到的壓制。這種壓制阻礙了社會科學的發展,尤其困擾心理學對人性的理解,並使得弱勢團體在課本、刊物和流行讀本中被塑造成強勢集團所希望的形象。本書的觀點令人信服並極具解放性,對社會科學的發展以及被壓制的他者具有重要意義,它將改變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作者簡介

愛德華·E. 桑普森(Edward E. Sampson),現任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心理學名譽教授,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教授、克拉克大學社會學教授。200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第24分會授予的「理論與哲學心理學突出貢獻獎」。他出版了大量社會心理學著作與論文,包括《社會心理學與當代社會》(1976)、《社會心理學引論》(1980)、《社會世界與個人生活:社會心理學概要》(1991)、《純心理學的正義與批判》(1983)、《讚美他者:人性的對話理論》(2008)等。

 

內容簡介

這部通俗易懂的著作介紹了心理學話語方法的核心要素。該方法旨在將話語(自然發生的談話和文本)作為社會行為的完成過程來研究和理解。作者在話語分析的基礎上,推出了一個融合性的話語行為模型,直指心理學有關語言、認知、真理、知識和現實等最核心概念的顛覆性重構。

話語心理學將語言與心理的基本問題重新界定為通過話語實現的社會行為。它對現有的心理學傳統理論提出了有力的挑戰,探討了有關心理學界佔主導地位的感知—認知理論的持久爭議,強調了話語心理學視角的意義,突出了對記憶與歸因概念的重新建構,深刻揭示了記憶與歸因實乃「同一枚硬幣的兩面」。書中包含大量不同類型的實證材料以展示話語心理學的方法和分析策略,案例包括法庭上的交叉質詢、日常交流對話,報刊新聞報導、電視採訪和政治性話語等。

本書作為社會與人類科學領域開闢出的一個令人振奮的新思路,是心理學、傳播學、文化研究、社會學以及所有涉及文本與對話的社會科學領域的必讀之作。

作者簡介

德裡克•愛德華茲(Derek Edwards),英國拉夫堡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話語分析及話語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話語心理學》(1992)、《話語與認知》(1997)、《常識》(1987)、《思想困境》(1992)等。他與「話語與修辭團體」其他成員的合作研究促進了話語心理學的發展。

喬納森•波特(Jonathan Potter),英國拉夫堡大學法律心理學家,話語心理學分析的先驅。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社會問題,如種族歧視、暴亂、同性戀歧視、虐童等。20世紀80年代起,他主要從事對自然發生的談話和文本的心理學研究,致力於通過話語分析探究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他的重要貢獻在於整合了心理學中那些最核心的概念,如語言、認知、真理、知識和現實等。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值得慶賀的著作。宛如一桌充滿挑戰、富含激情、信息豐富的饕餮盛宴,該書對社會工作實踐有重要貢獻。在其中,我們擺脫舊的關係傳統以及對它們的分類、測量和評估,轉向在特定情境中務實、巧妙地與當事人一起開展工作。本書內容闡釋並拓展了建構主義的豐富潛能,以有效應對社會變革帶來的挑戰。這些令我印象深刻。

——肯尼思·J.格根,陶斯研究院院長

本書從學術傳統和專業實踐兩方面,為社會建構論和社會工作提供了一份多角度的概覽。它熱情地邀請讀者與作者分享和討論書中的觀點、見解。本書從社會建構論的視角說明,社會工作關乎「關係中的人」。歡迎每一位對社會工作感興趣的讀者參與分享書中講述的那些故事。

——塔裡婭·波索,坦佩雷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

本書從第一章第一句話「人不能獨自生活」開始,反映出我們所有的理解如何從自己的關係經歷中產生。這本書極富感染力和可讀性,為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的人們提供了重要見解。學生和從業者會發現它非常生動:從實踐中提取的案例貼近個人經驗,很容易激發新的想法,從而更好地幫助客戶。對教師來說,本書是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觀念的一座靈感寶庫,特別是在重要的實務和研究領域。該書另一個重要特徵在於它覆蓋全球,社會工作的未來是國際化的。本書直面未來,有助於忠實踐行當代社會工作領域最具創造性和原創意義的那些觀念。在未來許多年中,本書有望幫助讀者發展具有原創性的深刻洞察力!

——凱薩琳·泰森·麥克裡亞,博士,芝加哥洛約拉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伊利諾斯州兒童福利》(Illinois Child Welfare)雜誌主編,臨床社會工作者

作為一名教師,我強烈推薦這本書。

——喬·斯梅頓,《英國社會工作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社會建構與社會工作實踐》不僅是一本有關社會工作的教科書,它還作為一種資源性工具豐富並支持著從業者在各個領域的專業實踐。

——克裡斯汀·哈裡斯,《愛爾蘭社會工作者》(Irish Social Worker)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既具有學術性又通俗易懂,既專業又不失個性化,無論是學生、實踐者還是教育者都值得閱讀。

——卡羅爾·R.斯文森,《社會中的家庭》(Families in Society)

作者簡介

斯坦利·威特金(Stanley Witkin),美國佛蒙特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1991—1998年間成為該系第一位終身主席,其間設立了社會建構論方向的社會工作專業碩士點,這在美國尚屬首次。他曾在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和康奈爾大學人類生態學學院任教,還曾在拉普蘭大學、紐卡素大學、約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訪學。他是社會工作改革全球合作組織的創始人和主席。他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具有社會建構論傾向。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幫助研究者和學生認識和評價人類理性、慣例和權威警示的意義,以及體會敘事探究對理解人類自身發展的價值。本書各章內容極其豐富,在身份認同與知識發展發生於動態社會環境這一綜合性主題之下,匯集和表達了各種不同學科的觀點。本書集合了一個在敘事分析領域享有世界聲譽的團隊,在不同種族、地理、代際、階級和機構共同體開展工作,展示如何利用敘事探究在各種具有挑戰性的社會環境中謀求發展,為各領域的讀者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讀本。

為不同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下在人類發展的不同領域中開展工作提供敘事分析實例。

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分析和發展提供國際觀點。

展示敘事分析如何區分其他研究傳統中難以分辨的觀點和問題。

將發展定義為文化、歷史、機構和個體之間多水平的互動或交互作用。

借鑑社會科學有關敘事的一系列理論觀點,在本書各章創造出多樣性資源和一套辯證法。

將個人和機構結合起來形成的分析單元概念化,作為理論基礎和解釋性工具。

案例研究實例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目標和背景,包括:對校園暴力的預防、大屠殺的倖存者、來自墨西哥的無證兒童和家庭、女性的生育趨勢、第一民族青年的自殺率。

作者簡介

科莉特·戴尤特(Colette Daiute),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教授。她曾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擔任副教授及語言學專業的碩士生導師。她的主要著作有《社會互動視域中的文化發展》(1993)、《寫作與計算機》(1985)。她就敘事的功能發表了多篇有影響的論文,運用敘事分析的方法對社會衝突下的兒童認知和行為進行研究。

辛西婭·萊特富特(Cynthia Lightfoot),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和家庭研究所主任、教授。她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取得學士學位,後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溫哥華)並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在北卡羅來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她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社會文化視角下的青少年朋輩文化、冒險行為、自我認同的發展等。目前擔任皮亞傑研究協會董事會副主席。她的主要著作有《青少年冒險行為文化》(1997)、《社會視域下的內化》(1997)、《文化和心理學專題——改變時代:自我與文化發展的折射》(2000)、《心理生活概念的變遷》(2004)等。

 

相關圖書推薦

*本文轉載自「社會學會社」公眾號,感謝公號老師的編輯排版!

相關焦點

  • 新書 | 社會建構論譯叢
    」之一,該譯叢是一套反映社會建構論領域最新、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經典學術著作,涉及社會建構論的理論基礎,敘事分析、話語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人際交往、社會工作、組織管理、心理諮詢等實踐領域。格根先生是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奠基人與倡導者,國際社會建構論研究中心美國陶斯研究院的創始人之一,兼任該院董事會主席。其研究涉及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會科學諸多領域,著作三十餘部,論文近400篇,先後被譯成十幾個國家的文字。這些成果和著述為他贏得了眾多獎項和世界性聲譽。
  • 歷史與關係:社會建構論的社會建構
    關於社會生活的知識並沒有積累,因為實際上它只反映了生活在歷史中某個時間點的文化方式。事實並不能驅動理論,沒有共享的理論假設,也就沒有事實。事實和價值之間不存在根本性的分離。社會建構論的實踐遠不止於描述客觀現實,而更要去創造新的未來。
  • 012︱社會建構論
    本來鑽石是自然界中最普通不過的碳元素,這種碳元素跟人類的愛情和婚姻本來是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但是通過「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個由語言建造起來的故事之後,就把鑽石與愛情和婚姻建立了關聯,就產生了數萬元量級的關聯。現在人結婚很少有不去買鑽石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在社會上的這種消費行為,這種商業行為是被語言建構出來的那個故事所建構的,所塑造的。
  • 社會建構論視角的生涯觀
    庫恩的範式論觀點表明了事實的相對性,為社會建構論論證知識的建構特徵提供了理論基礎。其基本理念是:由於對於心靈的社會建構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因而社會建構論把心理學關注的焦點由心靈與世界的關係轉到語言和世界的關係上,探索語言是怎樣影響心靈的社會建構的。傳統的觀點認為語言是中性的、透明的,是人用以表達心理內容和心理狀態的工具。
  • 【銀河連載】什麼是社會建構論?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這場生理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的論爭至今已經持續了50多年。在過去的近半個世紀中,生理決定論漸漸失去了影響力,社會建構論佔了上風。 近年來,社會建構論向性的本質主義發起了激烈的挑戰,論爭的焦點是將現當代同性戀現象描述為歷史、文化和社會建構的結果。同性戀概念的形成史,尤其是威克斯的著述,領導著這場攻堅戰。
  •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張鄭波媒介社會化建構論,主要體現在芝加哥學派成員的理論思想中。提起芝加哥學派,絕大多數人會想到城市建築,想到社群互動,想到以主張自由為主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媒介、傳播思想。而芝加哥學派的媒介社會化建構理論也是後人總結的產物。
  • 「拉美思想譯叢」首部作品問世
    「拉美思想譯叢」首部作品問世金羊網  作者:何晶  2020-09-21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圖/官方提供日前,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啟書局「拉美思想譯叢」首部作品《面具與烏託邦: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
  • 會議通知 | 「社會建構論在中國」2019年度學術研討會
    一、會議主題近幾年, 「社會建構論在中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在基礎教育、人才培養、心理諮詢與治療、積極老齡化、心理健康、組織建設、社會發展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轉型,如何著力推進中國社會高質量發展預期將成為今後一個時期理論研討和社會實踐的焦點話題。
  • 小調查│叢書這一套,你吃嗎?
    這種書系推薦提高了搜索效率。但是,我覺得叢書裡,特別是一些譯叢類的,最大問題就是翻譯質量良莠不齊,有些書系格外嚴重,比如我比較反感的「國際文化版圖研究文庫」譯叢和「當代西方政治哲學前沿」譯叢,前者的許多書裝幀典雅但無甚實質內容,要靠拉大行距和半本書的參考文獻來撐頁數,後者雖然都是名家名著,但翻譯極差。兩者都有為出叢書而強行湊數的感覺。
  • 中泰共建大乘佛教研究中心 譯叢於臺灣首發
    原標題:中泰共建大乘佛教研究中心 譯叢於臺灣首發   中泰共建大乘佛教研究中心多語種經典著作互譯叢書首部譯著《法王論》,近日於臺北誠品信義店舉行首發式。李棟財 攝   中新網福州7月17日電 (記者 劉可耕)福建省開元佛教文化研究所17日發布消息稱,中泰共建大乘佛教研究中心多語種經典著作互譯叢書首部譯著《法王論》,近日於臺北誠品信義店舉行首發式。   據介紹,該活動由千年名剎福州開元寺與百年名校泰國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共建的大乘佛教研究中心主辦。
  • 何香凝美術館與商務印書館合推藝術史名著譯叢 再掀學術熱潮
    展開了關於這套叢書對於中國當下藝術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和翻譯關鍵性的一系列研討。作為中國第一家現代出版機構、目前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出版機構之—,商務印書館與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聯合出版的「何香凝美術館·藝術史名著譯叢」可謂共同達成了對於學術、理論地「態度性」研究與合作。
  • 「四民」論轉向與社會責任的主體建構
    儒家的「四民」論從觀念上證說了這一現象的合理性,並將其根據歸結為士人的道德優越性,單一性的社會責任主體結構由此得以建構。隨著傳統「四民」論的兩次重大轉向,社會責任的主體結構逐漸從差等的單一性趨向平等的多維性。在早期儒家那裡,就開始了關於「四民」之身份等級與社會責任之內在關係的思考。
  • 推薦 | 社會心理建設叢書
    「社會心理建設叢書」的出版就是對這一探索的延續,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關注這一主題,投入這一領域的研究,產生更多有影響的成果,推動社會治理體系的完善。但是,社會心態的變化應該有比較科學的測評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得到比較客觀的衡量。這也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之一。10年來我們持續進行了社會心態的研究,建構了衡量社會心態的指標體系,探索能夠更好理解和分析當下社會心態的理論框架。
  • 從譯介到譯叢——80年代引領的潮流
    從譯介到譯叢——80年代引領的潮流 2012-07-19 11:50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講座回顧 | 陳波: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
    講座回顧2019年5月12日下午,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和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陳波教授在哲學樓401室做了題為「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系南京大學117周年校慶人文社科高端講座、南大邏輯學「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
  • 認識的價值與我們所在意的東西 | 守望者·知識論譯叢新書
    他編選的首批「知識論譯叢」的5本譯著即將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認識的價值與我們所在意的東西》是譯叢的作品之一。本書第二章與第三章則將大部分20世紀美國知識論解釋為對極端懷疑論的不同回應。我按照三個階段來描述懷疑論的攻擊與回應。其一是有關理由的無限回溯(the infinite regress)這一古代難題的重現,以及來自基礎主義(foundationalism)與融貫主義(coherentism)的回應。
  • 中國符號學叢書在成都出版
    「範冰冰和武媚娘就是文化符號」華西都市報訊 (記者 曾潔吳小川)7月3日晚,中國符號學叢書發布會在蓉舉行,這是第一屆文化與傳播符號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首場活動,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李斯卡教授攜新書《皮爾斯符號學導論》亮相。
  • 常人的概念使用與現實的社會建構
    內容提要:社會建構論認為,現實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人們往往對現實形成一定的知識(包括觀念和信念),並藉助常人的日常實踐而把這種知識外化為現實(「知識建構現實」)。另一方面,人們所擁有的知識,是在社會互動中形成的;知識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知識的社會建構」)。所以,知識往往是共享的知識。這樣一種以共享知識來建構現實的觀點,可以叫作「知識同義建構論」。但「知識同義建構論」難以解釋在自上而下的動員型體制中,同一種話語和概念在不同的人那裡被賦予不同含義的現象。「知識異義建構論」則為這種現象提供了分析的視角與路徑。
  • 高中數學奧賽參考書推薦
    (與《培優教程》二選一即可,《培優》稍難,但很散,推薦《奧數教程》。)二、提高專而精,很多專題非常精彩,公認的玩高聯必刷書籍內容比較全面,例題選取也比較新,難度也較高,適合著眼於聯賽二試和冬令營的同學們;代數部分可以做為《奧賽小叢書》的補充。
  • 每日答疑|社會建構主義與社會文化取向建構主義的區別
    區分刺激的分化與泛化~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對比,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對比為什麼孟子是內發論的代表而荀子是外鑠論的代表?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和社會變遷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