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邵老師。
今天想和大家討論一下家長自身的成長問題,以及在挫折教育中他所應該扮演的角色。
挫折教育不用太多解釋,按字面意思就是讓孩子受點挫折、受點委屈,慢慢就在失敗中磨礪,在摔打中成熟。我們中如果有練過武術或者搏擊的同學,或是家長,可能就會知道,當你去學武的時候,先要進行學習的就是如何抗擊打,或者說是如何保護自己,慢慢就能體會力量該從哪使,然後再去學習如何進行攻擊。
挫折教育也是一樣的,若是我們總一馬平川地往前走,什麼事情都那麼順利,實際上就有點拔苗助長的感覺,仿佛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什麼都行。可是在人生旅途中跋涉的我們都知道,這世界上哪有那麼多順利的事情!中國古有話雲「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總是要遇到挫折的,總是有人比你更強,總是有些事情不是那麼的順心,這個時候、在相對複雜的環境中,你能否從失敗站起來,繼續前行、不斷成長就很重要了。
可是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保護我覺得有點過分了:害怕孩子受傷,害怕孩子哭,害怕孩子被別人欺負,害怕孩子被老師指責,因為怕失敗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成長。這兩年大家都很關注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覺得如果打擊得太大,可能在他的心靈中留有不太好的成長軌跡,會影響他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這一點我覺得沒錯。
但是同樣我們還要考慮到:你給他建造的這座象牙塔能保護多久?如果他在小學沒有問題,到了初中了他還在被家長保護著,然後到了高中、要高考了,他如果很優秀成績很不錯是沒問題,如果沒有那麼優秀呢?如果他這門課程就是學得不是很理想,他沒有考到理想的大學,怎麼辦呢?
每一年高考我們都能看到新聞:有學生因為第一門課沒考好,跳樓了;有學生因為沒有帶準考證,心態失常了;有學生因為最後考試忽然發揮不力,跳樓了等等。為什麼這兩年中學生因為考試結果不好,就無法承擔他的後果,就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呢?這實際上就是我們平時對於挫折教育,對於他能夠承擔失敗的風險這方面培養得太少了。
所以家長與孩子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在日常生活中,要適當讓他去挑戰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或者對其極具挑戰的事情。這樣的話,讓他做事情過程中,應該習慣於各種不如意,能夠去經受住失敗,也能經受住不太平等的對待,然後再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才可以讓他能變得頑強不屈。在將來無論是生活中、還是職場中遇到更多的挫折和挑戰,甚至不平待遇的時候,也能從容應對不會走向極端。
我覺得這兩年學生中出現越來越多的抑鬱症、比較極端行為,與學生缺少相應的挫折教育是有關的。但什麼才是挫折教育?並不是說是就要打擊你,說你不行,你想學音樂有這個天分嗎?你想去留學家裡有這錢嗎?你能學好外語嗎?你看看成績,連個一本都考不上還怎麼去留學?類似這樣的話在我在工作中經常能聽到,實際上這並不算是挫折教育,這就是挫折。
挫折教育和挫折的本質區別就是要有度:讓他有一定程度的接受挫折,逐步成長。我們說一口是吃不成個胖子的,孩子強大的心理水平也不可能是短期就可以培養出來的。你天天打擊他,讓他沒有時間回血,沒有時間去讓自己變得更強,還沒有來得及從失敗中學習成長,你又給他當頭一棒,當然不行。所以過度地對孩子進行挫折,一概否定,無論是、老師也好、家長也好,這都是堅決不要去做的。我們需要在他遇到挫折遭受失敗的時候,引導他如何去想辦法應對這些困難,如何能吸取教訓站起來繼續前行,一步一步走得更堅實、變得更加強大。此外,有意識有目標地讓孩子去參與或組織各項活動,突破自我、迎接挑戰。這樣的孩子才是我們所需要的,這樣的學生也是我們社會所需要的!
逆風的方向 更適合飛翔 !!!
好,我是邵雨青老師。這個話題和大家就先分享到這裡。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