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3歲多的「小網紅」佩琪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為她的體重實在太誇張了。據女孩媽媽社交帳號視頻記錄:2年前,當時一歲半的佩琪圓滾滾粉嘟嘟,胖的不算誇張;1年前,當時兩歲半的佩琪體重達50斤;三個月前,三歲的佩琪體重超過60斤;最近,三歲多的佩琪已經達70斤!更讓人不忍直視的是,佩琪爸媽非但不急,還越餵越多,興奮宣布:馬上突破100斤!
看到這一幕,我告訴更多的家長朋友們:肥胖的危害遠非大家想那樣簡單,甚至可以要了孩子的命!下面分享2個讓人痛心的病例。
這樣的吃法,很危險
曾有4歲孩子因重度肥胖在睡夢中去世
重度肥胖,會引起全身代謝問題。孩子一直暴飲暴食,這樣體內胰島素會一直保持較高水平,長期發展下去,會引起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抵抗、糖尿病甚至心血管疾病、痛風等等,可能危及生命。此前還有過一個4歲7個月大的孩子,腰圍已經達到95公分,快趕上成年人了,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35,屬於重度肥胖。這個孩子不僅有各種肥胖引起的代謝性疾病,還有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晚上睡覺的時候鼾聲如雷。這個孩子在睡夢中突然去世,當他爸爸發現時已經沒了呼吸。
目前在我國發達地區的大城市,5個孩子當中,就有一個孩子過重或肥胖,這非常值得引起重視。孩子太胖容易引發多種代謝性疾病,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等都會找上門。太胖還容易引起性早熟、性發育不良。比方說一個男孩子,三個月時間裡胖了10斤,才9歲5個月的孩子,骨齡檢測結果卻顯示為12.5歲,孩子的睪丸發育也已經有6毫升。從醫學上來說,睪丸發育超過4毫升,就已屬於性早熟,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孩子肥胖還會引起脂肪肝,如果炎症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時間長了以後肝臟也會發生纖維化,這些孩子未來發生肝癌的概率也會比一般孩子要高得多。
7歲孩子得了糖尿病,住進ICU
深圳市兒童醫院曾介紹過一個病例,7歲的小敏(化名)有些反常,她經常口渴,300ml的一杯水,咕嘟咕嘟幾口就喝完了。喝水多,難免去廁所也多。有幾次,她竟然還尿床了。精神也不太好,即使看到愛吃的紅燒魚,也沒有食慾,人很快就瘦下來了。
起初,父母以為她感冒了,沒有太在意。可是,過了十多天,小敏的「感冒」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糟糕:她的呼吸急促,時不時還頭暈、胸悶。一張嘴說話,還有一股爛蘋果味。
於是,父母帶著她到當地醫院做了檢查。拿到檢查結果,小敏父母愣住了,有點不敢相信。他們趕緊帶著孩子,去深圳市兒童醫院複查。沒想到,還沒到醫院,孩子的意識就有些模糊,還說起胡話。
一到醫院,小敏就被送進重症監護病房(ICU)搶救。拿到病危通知書,夫妻倆還有點懵:「怎麼會這樣?孩子明明好好的?!」
診斷結果顯示:小敏血糖水平竟然達到了45.8mmol/L(毫摩爾/升),比正常範圍高出近10倍!更嚴重的是,尿糖和尿酮體也呈陽性。這意味著,孩子出現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關於兒童糖尿病,今天就藉此機會多說一點。
孩子好好的
為啥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怎麼發生的?
人吃東西後,食物經消化、吸收會產生能量,能量在身體裡會轉化成葡萄糖。進入血液後,血糖會增高。為使血糖保持一定範圍,機體會分泌一種具有降糖作用的物質,這就是「胰島素」。
由於某些原因,有些人進食後胰島素「罷工」了(不能正常分泌或分泌不足),又或者胰島素在「工作」,但是機體不care(也就是胰島素不起作用)。
這時,體內血糖增高、糖代謝紊亂,會引起一系列症狀。久而久之,就得了糖尿病。
兒童糖尿病,分為2種類型
1型糖尿病:
兒童及青少年患者中,1型糖尿病所佔比例為80%~90%。
這類患兒由於缺乏胰島素,血糖很高,發病較急。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患兒可能因高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導致死亡。
1型糖尿病孩子,需要終生打胰島素治療。
2型糖尿病:
這類患兒,大多是胃口很好的肥仔。
肥仔們大吃大喝的時候,腸胃吸收的糖太多,胰島素就得玩命兒的幹。漸漸地,生產胰島素的胰島ß細胞不堪重負、功能受損,最終血糖升高,發生2型糖尿病。
過去認為,兒童糖尿病主要為1型,而2型則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但現在,隨著「小胖墩」越來越多,兒童的2型糖尿病也在迅速增長。
粑粑麻麻們注意了!
兒童糖尿病,在兩個年齡段高發:
學齡前期(4~6歲)
青春期早期(10~14歲)
以兒童最常見的1型糖尿病為例,約50%的患兒,是在10歲以前發病。所以,粑粑麻麻們不要掉以輕心啊。
小小年紀得糖尿病,與這些因素有關
1型糖尿病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有:
•遺傳因素
•病毒感染
•環境因素
•肥胖
•維生素D缺乏
•圍產期的一些因素,如母親年齡、新生兒黃疸等
•其他
2型糖尿病,一般有家族遺傳傾向。如果孩子的父母、叔伯、姑舅、姨媽之中,有人是糖尿病患者,那麼孩子得糖尿病的機率更大。
不過,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還是:肥胖。
如果孩子超重或肥胖,同時家族親屬有糖尿病患者,或者母親懷孕時有糖尿病,一定要高度注意。
孩子出現這6種徵兆
可能就是「小糖人」
人們常說的「三多一少」,就是糖尿病的主要症狀:
「三多」:多飲、多食、多尿
「一少」:體重減少
如果孩子有上述症狀,一定要去醫院測血糖。如果檢測結果是:
空腹血糖 ≥7.0mmol/L
隨機血糖 ≥11.1mmol/L
那就更不妙了,孩子可能就是得了糖尿病!當然,如果孩子空腹血糖在5.6~6.9mmol/L之間,也說明孩子的糖尿病風險增加,要及時去內分泌科就診。
還有更嚴重的:如果孩子有以下症狀,還可能是酮症酸中毒,要立刻去醫院——
酮症酸中毒典型症狀
1、時常口渴,大量飲水。
2、大量排尿,特別是夜尿增多、尿床。
3、體重可能減輕。
4、病程早期的孩子,可能會食慾增加。病情加重後,會出現厭食、噁心、嘔吐和腹痛。
5、有不明原因渾身無力、精神差。
6、部分孩子呼出的氣體,有甜味或者水果味。
別心懷僥倖!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嚴重的急性併發症之一,也是導致糖尿病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如果懷疑孩子酮症酸中毒,一定要第一時間掛急診。
要想家中不出「小糖人」
平時得做好這幾點
2型糖尿病的出現與飲食、運動有著直接關係。主要想提醒家長朋友的是小胖墩們要定期進行身高、體重、血壓、血脂、血糖的檢查,以求早期發現異常,及時進行幹預治療。
對於已經確診的「小糖人」出院後應參照住院時的食譜嚴格安排飲食、按醫囑注射胰島素,定期監測血糖。還要適度運動。
通過這2個病例,我想告訴所有家長
——千萬別拿孩子肥胖不當回事,小時候胖,長大也會胖
有的家長想著小時候胖點沒關係,只要身高不影響,長大後減肥就可以了。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對的,很多人的肥胖問題就是從小時候開始的,小時候體重有問題的孩子,在成年後也更容易出現體重問題,即使減肥減下來,也很容易反彈回去。
有研究數據表明,10%-20%的肥胖嬰兒將成為肥胖兒童,40%的肥胖兒童將成為肥胖青少年,75%-80%的肥胖青少年將成為肥胖成人。同時,肥胖時間越長,肥胖程度越重,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越大。因此,重視肥胖要從嬰幼兒期開始,儘早對小兒肥胖進行幹預。
——怎樣辨別兒童肥胖
臨床上醫生會用到體塊指數(BMI)更精確地判斷孩子是否存在肥胖,體塊指數就是用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和成人的BMI不同,兒童的BMI要分年齡段。
男童BMI對照表
女童BMI對照表
此外,醫學上還會用到腰圍身高比,用於辨別是否有中心性肥胖,如果該比例超過0.48就應當高度警惕中心性肥胖及其帶來的併發症。
——如何幫助孩子控制體重
在兒童期不宜使用減肥藥物或過度節食來控制體重,應選擇科學的方法改善飲食,包括控制熱卡、合理的葷素搭配及健康的烹飪方式,結合運動,增加機體消耗,使孩子能夠有計劃地健康減肥。
說了這麼多,小胖墩們怎樣做才能控制體重?教你16字真言:平衡膳食、合理三餐、改變生活、增加運動。
1平衡膳食
就是什麼都吃、什麼都適量。
油脂純糖嚴控制;牛奶豆類不多天天有;肉禽魚蛋多樣化;蔬菜水果一斤加一隻;五穀雜糧是基礎;粗糧薯類米麵交換吃。
限制糖果、奶油蛋糕、肥肉、巧克力、甜飲料等,多喝白開水、偶爾喝茶水。
為不使兒童產生飢餓感,控制飲食時注意選擇體積大、熱量少的食品,如芹菜、蘿蔔等蔬菜,以及蘋果、梨、橙子等水果,可保證維生素供給。
炒菜時儘量少油、少鹽、清淡飲食。
2合理三餐
早餐要吃好、午餐別太飽、晚餐儘量早。制定每天、每餐的進食量,進食速度要慢,每餐進食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內,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時應注意什麼?少吃多餐,細嚼慢咽,進食20分鐘以上,睡前不能進食。
有些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是:
零食能吃嗎?控制不住怎麼辦?
零食是肥胖兒童的「寶貝」,大部分孩子控制不住,我們應該為孩子正確選擇及安排零食。
零食最佳時間放學後、晚餐前1-2小時,每天少於3次,量少。
以下是「零食紅綠燈」表格:多選綠燈食物、少選黃燈食物、避免紅燈食物。
3改變生活
改變生活習慣,提倡不乘電梯、多爬樓梯;少乘車、多步行;鼓勵孩子做家務;多陪孩子一起進行戶外活動,鼓勵孩子與小朋友多玩耍跑動。
4增加運動
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低到中等強度的持續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爬山、遊泳、慢速跳繩等。儘可能選擇孩子感興趣的1-2種運動,每周3次,每次45分鐘,最好家長進行陪練、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切記:不能因運動量增加而飯量大增,否則將前功盡棄。請把這篇文章轉發提醒所有家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