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一年級的孩子興高採烈地步入了小學的校園。與在幼兒園時每天放學後都能回家不同,大多數入讀民校的孩子開啟了全新的住宿生活,只有在每周五放學後才能回家與父母見面。很多孩子從沒有體驗過這種在校住宿的生活,因此而感到不適應,嚴重者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東莞市優秀班主任、東華小學德育處老師廖明萍為家長提出了以下建議。
資料圖
學會利用「三技巧」
激發孩子上學興趣
如何激發孩子上學的興趣,避免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想必是不少家長都比較頭疼的問題。對此,廖老師建議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鼓勵、表揚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告訴孩子自己認可其在校期間的優異表現。當孩子周末在家能夠做到自己吃飯、自己睡覺等方面時,家長應該及時鼓勵孩子。
第二,用榜樣教導孩子。在學校,老師會以表現較好的孩子作為榜樣,以此教育其他孩子向榜樣看齊,向榜樣學習。家長同樣可以參考這個方法,只不過榜樣不一定必須是孩子在學校的同學或是朋友,也可以是孩子的哥哥姐姐,或者是以家長自己在上學期間的經歷為例子教育孩子。
第三,適當地給孩子講一些道理。廖老師表示,當部分孩子在學校出現哭鬧,因為想念父母而不想上學,想馬上回家的情況時,老師會告訴孩子:「你已經上小學了,是一個大孩子了,哭是一種不堅強、不勇敢的表現。」
同時老師會讓孩子認識到,哭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哭只會讓父母擔心。而作為一個成熟懂事的大孩子,應該在學校好好學習,讓父母放心,這才是愛父母的表現。家長同樣可以參考這種方式,用道理開導孩子,激發孩子上學的興趣。
家長做功課不可少 切莫當甩手掌柜
廖老師以東華小學為例。學校會通過大量的準備工作來降低孩子對新的學校、新的學習環境的恐懼,讓孩子儘快適應新的生活。這些工作「事無巨細」,家長都應該對此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做到更好地配合學校開展相關工作。
廖老師提到,開學的前三天是過渡時期,這三天對於引導孩子適應學校生活非常重要。老師們會精心布置教室,營造一種溫馨的氛圍,避免出現孩子因為進入陌生的環境沒有安全感而哭鬧著想要回家的情況出現。同時,老師還會召開線上家長會,與家長進行交流以及討論,上述提到的所有相關工作,家長都應該有所了解,並切實關注孩子在校以及在家表現,對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配合學校工作。
舉個例子,部分家長不清楚孩子的在校情況以及作息時間安排,那麼在周末這段時間裡,就可能會考慮到孩子在學校經歷了一個星期的學習後較為辛苦,於是讓孩子睡個懶覺,放任孩子玩耍等。廖老師認為,哪怕是周末孩子回到了家裡,家長也應該參考學校的作息時間表給孩子安排活動。放任孩子的話可能會導致老師在校期間的培養與教導「功虧一簣」。
家校需默契配合 引導孩子講究方法
家長在家應該注意激發孩子對於上學的一種嚮往,而當孩子到學校後,學校老師則應該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等吸引孩子。簡單來說,家長負責將孩子送到學校,而老師則負責將孩子留在學校。只有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工作,才能夠讓孩子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
即使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還是會有部分孩子出現不想上學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廖老師建議家長從源頭上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
首先,家長要搞清楚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是什麼,再從這個原因入手,正面地引導孩子,激發孩子上學的興趣。例如若是孩子在生活方面遇到困難,比如孩子的穿衣穿襪速度太慢,家長就應該加強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與教導。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困難解決了,自然就不會對上學產生「恐懼心理」,抗拒上學。
其次,家長應該保持與學校老師的溝通與聯繫。一旦發現孩子出現「厭學」等情況,就應該及時與學校老師聯繫,方便老師根據家長對孩子在家表現的反饋給家長相關建議,也方便老師在學校更好地培養孩子。
小貼士
訓練與培養應通過「寓教於樂」實現
孩子剛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心智還處於一個不太成熟的階段,家長與老師可以適當地通過講道理等方式教育孩子,但在孩子總體學習習慣的培養上,還是應該通過「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實現。
廖老師介紹道,學校方面,老師會通過「做遊戲」「闖關」等方式引導孩子,例如將學習的內容改編成兒歌,由老師帶領著孩子一起唱唱跳跳,在學習中加深孩子對學習的印象。這樣做一方面達到培養孩子生活學習習慣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這種玩耍的方式學習還能夠進一步激發孩子上學與學習的興趣。
家長同樣可以參考學校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周末在家通過遊戲等比較輕鬆的活動,幫助孩子鞏固在校期間學習到的內容。例如將孩子在家的表現視作一個個關卡,若是孩子能夠在起床後自己穿好衣服、穿好襪子,整理好自己的床鋪,則視為闖關成功,給予孩子表揚以及鼓勵,讓孩子收穫一份成就感。
記者 李春燕 實習生 潘方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