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文化點心鋪」:這裡沒有高深莫測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識。學無止境,每天陪伴!)
人生在世,不過匆匆百年,多數人都如過客一般,默默無聞,不為人知。可是,又有多少人,如皓月、如繁星,即使歷經千載,依然在歷史的天空綻放光芒,被人們銘記於心?他們中的有些人,儘管名字聽起來很陌生,但他們為後人留下的東西,卻足以光耀千載。
就像在詩詞的世界裡,有些詩人僅憑一首作品就能夠名垂千古。例如,今天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就是如此。它是宋代冷門詩人方嶽的一首絕美詞作,詞中一句「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真是驚豔千年!全詞如下: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方嶽(宋)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吩咐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蓴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公元1048年,即宋仁宗慶曆八年,北宋著名詞人歐陽修出任揚州知州。他雖然在揚州僅呆了不足一年,卻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修建平山堂。登堂遠望,江南的金山、焦山、北固山盡收眼底,似乎與堂齊平,故曰「平山堂」。在歐陽修去世以後,蘇軾也曾多次來到平山堂緬懷自己的老師。
一個世紀以後,南宋詩人方嶽因外出求仕,途經揚州而來到了平山堂。站在堂上,詩人俯仰天地,緬懷先賢,不禁心潮起伏。於是,他就以蘇東坡《黃州快哉亭》一詞的韻腳,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詞作言辭慷慨,情致深婉,韻腳鏗鏘,將一片壯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憤融入景物的描寫中,成為難得的詞壇佳作。
詞作上片側重寫景。開篇「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數語,就寫出了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其中,詞人獨創性的以「碧」形容秋雨,即寫出了江南的秋日依舊處處青綠,連秋雨都映成碧色,又寫出了秋雨過後,山色、田野仿佛為碧綠的雨絲染過似的,變得更綠了。
這樣鮮亮的秋色,人的心情本來是應該愉悅愜意的。可是,「江南江北愁思,吩咐酒螺紅」,詞人的愁情瀰漫「江南江北」,借酒澆愁。那麼,他此時的愁是傳統文人常見的悲秋嗎?不是!而是另有原因。當時,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江北失陷,江山社稷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怎能不令人憂愁?
緊接著,「蘆葉蓬舟千重,菰菜蓴羹一夢,無語寄歸鴻」則表明詞人此刻正在羈旅途中。他乘坐小舟穿過重重蘆葉,四處漂泊,不禁思念起遠方的故鄉。可是,離家已久,菰菜蓴羹的美味僅剩一縷回憶。一抬頭,他望見一隻南歸的大雁。然而,詞人壯志未酬,此時也無話可託。
而後,「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一句是說:詞人醉眼朦朧中北望黃河、洛水,卻縹緲難覓。眼看江北那片大好河山,只能白白地斷送在敵人之手,何時能夠收復呢?這樣的遺恨,此時只有浸沒這片夕陽中。這輪「夕陽」既是詞人眼前所見之景,又是南宋小朝庭命運的象徵。
詞作下闋側重抒情。「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不知不覺,暮色從四面襲來,幾乎要把山影淹沒了。詩人滿懷愁緒,回望蘋洲之外,只覺群山與詩人的眉頭一樣都在愁苦中緊蹙。其後,「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採用王羲之和蘇軾、歐陽修的典故,感嘆自已盛年不再,年華老去,卻仍然壯志未酬。
接下來,「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依舊緊承前文,嘆息時光荏苒,人生苦短。平山堂曾經的楊柳,再也不復從前了。煙雨寂寥,歲月無情,連英雄豪傑都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磨滅在塵世中,何況像我這樣的凡人呢?真是何等無奈,何等悲憤!
最後,詞人將積蓄的情感噴發而出,發出長嘆。「天地一孤嘯,區馬又西風」,天地茫茫,似乎只有我一人。我縱使長嘯浩嘆,又有何用?但是,我還是要迎著西風騎著馬,繼續踏上徵途!這一句極有畫面感,情緒激越,表現了詞人九死未悔般的堅韌與不屈,十分驚豔。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