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閒時翻書君(本文約2800字,閱讀需10-15分鐘,感謝閱讀)
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真正問題,在於我們還沒看清和理解自己!——《與人親密》
試著想想以下場景中,你的心情會是如何。
小王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順心的事情,明明是團隊整體的懶散,最後被領導罵得最厲害的,卻是小王。
下班回到家,總算了擺脫了明明什麼都不懂的上司,累得不想換衣服了,癱坐在沙發上。
這時,正在廚房忙碌的伴侶抱怨了一句:「回來也不換下衣服,真當這是旅館啊?」
小王的內心好像有一個點被引燃了,連帶著在單位受的氣,在這一瞬間爆發了。
接著,就是兩個人的互相指責……。
為什麼親密人為瑣屑的事而爭吵
不論是情侶還是夫妻之間,兩個人是因為什麼而互相吸引,最終達成了一種親密的關係呢?
美國的作家蓋伊·芬利在《與人親密》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我們被別人吸引的原因之一,正是他或者她的存在使我們覺得自己擁有新的可能性,讓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與人親密》
然而,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最終在一起的兩個人,為何會因為生活中的一些情緒波動,因為一些小事就大發脾氣,爭吵不休?
也許,我們都會把這個答案歸咎於時間,認為是時間衝淡,甚至是改變了愛情。
但《與人親密》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讓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並最終藉由觀念的轉化,提升自我認知的層次。
蓋伊在書中認為:爭吵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努力想要找一個人,為自己的憤怒和悲傷情緒負責。
換句話來說,當我們認為是伴侶身上的某些性格或行為觸怒到自己時,實際上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努力想要去觸發這種爭吵,而個人沒有意識到這種情緒的存在。
正如蓋伊所說,每一次的爭吵,我們都至少要負一半的責任。
傳統認知模式下的相處,為什麼是行不通的
《與人親密》中詳細分析了阻礙兩個人關係進一步成長的行為習慣,當某一次爭吵發生之後,通常會有以下的解決方式:
1.感到後悔,試圖彌補。誰都會有動怒時候,衝動之下的言行往往令人事後感到後悔。於是我們試圖彌補這種過錯,通過「道歉」、給對方「買禮物」,承諾「沒有下一次」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歉意。
2.指出問題,做出警示。確定兩個人之間不可以觸碰的線,今後避免就同樣的問題出現爭執。
3.試圖強迫對方改變。不論是採用「冷戰」還是「警告威脅」的方式,強烈表達「要麼改變,要麼結束」的意願。
在蓋伊看來,因為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這些方式都是行不通的。
首先,事後的悔悟,的確可以說是一種為愛的退步,但一旦相同的情景再次來臨,在無意識的推動之下,兩個人還是會因為被激怒而做出讓彼此後悔的行為,如此循環,並且不斷累積不好的回憶。
其次,劃定界限雖然有助於雙方保持一種有距離的冷靜,但這種冷靜同樣也成為兩人關係良性發展的一種阻礙。越是清晰的界限,就越是在提醒雙方隔膜的存在。
最後,顯而易見,試圖用「要挾」的方式改變對方的做法,只會使得關係越發惡化,最壞的結果就是分崩離析。
關於親密關係「新的認知」
《與人親密》中強調的認知模式,是對傳統思維的一種挑戰。
蓋伊告訴讀者,親密關係之間發生的爭執,無論是哪一方先挑起的,也無論最終誰在爭吵中佔得了上風,最終都沒有贏家,兩方都在情感上受到了挫敗。因此,當對方拋來情緒「手榴彈」時,是否急於反擊,並不重要。
進一步來說,蓋伊提醒我們,在這個時刻,是一個重要的認知提升的關鍵點,要跳出自己負面情緒的支配,如果我們是愛對方的,當想到無論我們如何反擊,對方都將在情感上受到傷害,一定有機會停下自己的憤怒情緒。
在蓋伊看來,這種認知就像是一道陽光,而覺醒時刻,就像是陽光碟機散了負面情緒的陰霾。
不論是為了伴侶,還是為了自己,我們應該要為這次即將點燃的爭吵負責。是的,你沒有看錯,先覺醒的一方,應當有勇氣承擔起這種責任。
之後會發生什麼
「一個巴掌拍不響」,但怒氣沒有了施加的對象,爭吵便會進入一種無所適從的境地。而主動告訴對方:「這事我來負責」,便有機會讓對方也冷靜下來。
很多爭吵,起因並非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是因為雙方都站在自我保護的立場上,急於通過否定對方而得到一種安全感。卻不知道對方擁有同樣的情緒思維,於是事件由很小的觸發點,演變為兩個人關係之中的魚骨頭。
在舊的思維之下,沒有人意識到,當兩個人走到一起時,有一個更高的目標,那是一同通過愛去覺醒更加耐心,更加溫柔,更加善意的自己。
那才是愛應該體現出的本質。
關於「愛」
事實上,我們對於自己的伴侶,無形之中有一種過分的要求。這個要求是「你應當要照顧好我的情緒」,而原因是「這樣才能證明你愛我。」
這是對愛的一種誤解。愛的本質應當是一種「給予」。
需要明確的是:愛不僅僅是一個字,也是一種行動。它是一個我們願意做出的選擇,當我們從更高層次的理解來看,在那個時刻有比努力滿足我們以自我為中心的需求更重要的事情。——《與人親密》
在作者蓋伊看來,親密關係之中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在每一次這種時刻來臨之時,都是一次關於「愛」最佳的練習時刻。
練習著從兩個人的角度去看待爭吵;練習著在第一時間就意識到接下來要發生的,將使伴侶受到與自己一樣的傷害;練習著為了更完整的自我,率先去承擔摩擦的責任;練習著給予對方空間與自由,自行去體驗你的改變的意義。
這本書,推薦給誰
讀過之後,我認為《與人親密》在兩點上會給讀者帶來受益:
第一,自我認知的提升。
實際上,這本書中介紹的相處之道,很接近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欲達,先達人」的觀點。是這兩者在情侶、夫妻關係上的一種實踐。
更有趣的是,作者藉此拓展了「愛」這個主題的內涵,在書中,蓋伊曾把愛比作「磁力」,而把雙方比作「磁塊」,意在說明:我們雖然不是愛的創造者,但無疑,我們身上具有愛。
從這一點也可以窺見作者行文的風格與魅力所在,在我看來,是具有較強的啟發性的文字。
第二,具體的指導。
當理論的東西落實到實踐之中,就變成了一種方法。
《與人親密》這本書著力點在思維認識上,但也給出了一些兩人相處危急時刻,可以遵循的辦法。
我個人還是偏重於這本書中的思維,而對於這些步驟性的指導,反而是不太感興趣的。
最後,欠缺的地方。
雖然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相處是一門可以習得的藝術」。但我卻不認為,這種自我認知適合所有人和人的關係。
必須要為其加上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真實地「愛」著對方,唯有在這個前提之下,一切的思維與行動才合乎邏輯。
其次,在我狹隘的認識之中,即便是情侶和夫妻之間,也可能出現某種大的觀念上的不一致。這種觀念的差別並非一定會使兩人之間出現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會成為兩個人「同心協力」的阻礙。
若是遇到了原則上的衝突,是否還適用於《與人親密》之中提及的「我來為此負責」,對此,我是抱有疑問的。
寫在最後
我發現很多評論,都喜歡說「瑕不掩瑜」。那我也說《與人親密》是瑕不掩瑜的一本書。
事實上,一本書對讀者是否有幫助,具體要看讀的人所處的環境如何,當一本書能夠幫助到一個人時,哪怕只是微小的一個改變,也可能成為一種無窮的受益。
End
以文為心,歡迎關注 「閒時翻書君」。
(原創文字,請勿轉載;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