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物質生活,另一個是精神生活,第三個是精神生活。
說起豐子愷,我是指他對生活的敬畏。讀著他們這一代文人的作品,我開始有點困惑。豐子愷在《秋》中寫道,「30的概念似乎從日曆上撕下了一頁秋天的開始。」
他說————我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物質生活,第二,精神生活,第三,精神生活。
豐子愷是一個有趣的人,我認識他很久了。現在我看到了他的嚴肅性,他那一代人的普遍嚴肅性,在這種嚴肅性的背後,有一種精神在支撐著。我認為這是豐老's對人類生活的三層隱喻。豐子愷在解釋李叔同為什麼出家時說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話,這也有助於我們理解李叔同's的行為。他說————我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物質生活,第二,精神生活,第三,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就是食物和衣服。精神生活是學術文學藝術,靈魂生活是宗教。
《生活》就是這樣一座三層樓的建築。那些懶得(或不能)走樓梯的人住在一樓,也就是說,為了過上好的物質生活,在錦衣玉,吃榮譽和財富,孝順子孫,從而滿足他們。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持這種人生觀的人佔世界上大多數。第二,那些樂於(或強壯)走樓梯爬上二樓玩耍或長時間呆在裡面的人。這就是獻身於學術文學藝術的人。他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知識的研究和文學藝術的創作和欣賞上。世界上有許多這樣的人,即所謂的「知識分子」、「學者」和「藝術家」。還有一種人有著強烈的「對生活的渴望」和強壯的雙腳,對二樓不滿意,然後走樓梯爬到三樓。這是一個虔誠的人。
我說豐子愷在三樓,是指他對生活的敬畏。讀著他們這一代文人的作品,我開始有點困惑。豐子愷在《秋》中寫道,「30的概念似乎從日曆上撕下了一頁秋天的開始。」當你一歲到三十歲的時候,為什麼你會在秋天感到悲傷,或者你會因為給新單詞而感到悲傷?事實證明不是。
因為當他們超過30歲時,很多人已經是三四個孩子的父親了。生存的壓力使他們提前進入中年。此外,30歲的古老格言已經存在。從生活狀態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好的,也就是說,他們非常小心,不像我們今天,他們仍然在30多歲,或月光族和NEET漂流。
30歲的豐子愷's問題要到40歲甚至50歲才能解決。當我們遇到它時,我們只是輕輕繞過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當代沒有大師,當代有非常聰明的知識分子,但是沒有知識分子,就沒有知識。我們如何給方向?豐子愷's生活中有好幾位老師,除了夏丏尊和李叔同,還有一位馬一浮大師,我在相關的傳記中見過這樣的記述,說豐子愷經歷了許多無常之後去請教。大師說無常是常事,無常容易畫,而常事又不容易畫————這無疑是對的一個打擊何忽然明白了無常與無常的關係。這對豐子愷和那個時代來說也是一種運氣。然而,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馬一浮?在吉川幸次郎,眼裡,日本,·豐子愷的學者是藝術家中的藝術家。
我想這可能是指他對藝術的態度,或者他對生活的態度。沒有多少學者能很好地處理藝術的生活和藝術。要考慮一個人的藝術態度,只需要看他的作品。豐子愷在1972年寫的十多篇文章,我們現在可以讀到,已經達到了完美的地步。它們與當時的「革命」論調完全不同。尤其是他的散文《暫時脫離塵世》、《塘栖》、《吃酒》等。可以說已經進入了一個沒有人的世界。在人們對高大全、工人、農民和士兵的讚美中,豐子愷's的散文仍然散發著醇香。這是老藝術家的仁慈。我們讀他的這些散文,仿佛看到他和老朋友一起喝著黃酒,充滿了他50年來揮之不去的溫暖。
也許豐子愷很久以前就理解了生活的禪意。無常是常有的事,也是常有的事。很好,當人們分開後,新月就像水一樣。誰能捕捉到這樣的藝術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