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如何看待物質生活條件。夷,是我國古代對居住在東部地區的民族的稱呼。九夷,指淮夷,其北邊與齊魯接壤,在當時是比較落後的地區。陋,指簡陋,與豪華相對。說的是九夷這個地方的物質生活條件比較簡陋,衣食住行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房子低矮昏暗,僅能避風雨;食物簡單粗糙,僅能供溫飽。君子,指有學問的人,能看淡各種榮華富貴的飽學之士。孔子的意思有三個:
一是有學問的人不在意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物質生活條件不重要嗎?非也。物質生活條件可以分為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必要的,沒有這些物質生活條件,連生存都成了問題,什麼也幹不了,什麼也幹不成。無論多麼有學問有才能的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一定要有保障。這是人生的基礎,也是幹事業的基礎。有學問的人不在意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說的是物質生活條件雖然簡陋,但是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只是沒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供享用。什麼是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通俗一點說,就是榮華富貴。有學問的人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志向遠大,眼界高遠,不在意榮華富貴,不在意吃喝玩樂,這很好。值得稱讚,值得嚮往。但是,不能因此說追求榮華富貴就是不對的。人們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追求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是人們的自由,只要方法正當,不危害社會,不妨害他人就可以了。人們用自己創造的財富來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來追求榮華富貴,吃的好一些,住的寬敞一些,穿的舒適一些,難道不可以嗎?當然可以。再者,如果一個社會的大部分成員都志向遠大,眼界高遠,都不在意榮華富貴,不在意吃喝玩樂,都想幹大事,都想治國安邦,恐怕也不行。經濟誰來搞?衣食住行誰來生產?財富誰來創造?社會有分工,人生有目標,沒有高貴低俗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別,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是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不了人的精神。世界分為物質與精神,物質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精神是物質產生的。產生精神的物質,即人體,與物質生活條件之物質是不同的。人體產生精神,物質生活條件不產生精神。人的精神產生之後,就具有了相對獨立性,不再從屬於人體,而且能夠支配人體。有時候,物質生活條件通過影響人體能夠影響人的精神;有時候,物質生活條件雖然影響了人體,但影響不了人的精神,更決定不了人的精神。
首先,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阻止不了精神上的追求。物質生活條件是人的精神追求的物質基礎。物質生活條件是否充足,能夠影響人的精神追求。對於意志不堅定者來說,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可以阻礙甚至阻止他的精神追求;對於意志堅定者來說,物質生活條件只能是影響他的精神追求,而且影響的程度是有限的。條件好一些,人們追求知識、情感、道德、信仰等精神內容更方便一些,更快捷一些;條件差一些,人們追求知識、情感、道德、信仰等精神內容更艱難一些,更費力一些。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阻止不了他的精神追求。譬如,寒門學子,雖然生活清苦,學習條件簡陋,卻寒窗苦讀數十載,終有所成。教徒朝聖,不遠萬裡,不辭辛勞,終於到達聖地朝拜。
其次,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解決不了文明的衝突。由於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人類社會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文明,這些文明在精神領域存在許多不同,比如,宗教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人生觀不同等等。不同文明的人群在相互交往中出現了認同危機,出現了美國作家塞繆爾·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衝突」。要想解決認同危機等問題,光改善物質生活條件是不夠的,還需要尊重精神活動的規律,從精神領域入手,讓不同的文明能夠實現有序對接,讓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為文明的對接服務。
三是地方落後沒有關係,只要有能人,一定會改變落後狀況。地方落後的根源是什麼?是思想觀念和文化的落後。這種落後是一種整體的落後,不是某個領域的落後。若想改變一個地方的落後狀況,必須改變這個地方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如何選擇切入點呢?就是引入能人。能人來到這個地方,帶來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文化。通過交談、教育、幹事業、做學問等方式,能人將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授給他周圍的一批人,這一批人再用這些思想觀念和文化來影響更多的人,最終實現整個地方的進步。由此看來,能人是改變地方落後狀況的關鍵。能人很關鍵,同樣關鍵的還有伯樂。世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伯樂也是改變地方落後狀況的關鍵。孔子要到九夷去居住,可以改變九夷的落後狀況,但前提是主事九夷的人要歡迎至少是允許他到那裡去,並支持孔子開展活動。因此,伯樂也得是能人。如果伯樂思想觀念落後,他怎麼能引入思想觀念和文化非常先進的能人呢?所以,有了能人,地方的落後狀況一定能改變。
【筆者譯】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說:「那地方物質生活條件非常簡陋,到那裡去幹什麼?」孔子說:「有學問的人到那裡去居住,有什麼簡陋不簡陋的呢?」
附:【李澤厚譯】孔子想到未開化的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麼落後怎麼辦?」孔子說:「有君子去住,還會落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