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不了人的精神,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解決不了文明的...

2020-12-15 儒家思想改革新探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如何看待物質生活條件。夷,是我國古代對居住在東部地區的民族的稱呼。九夷,指淮夷,其北邊與齊魯接壤,在當時是比較落後的地區。陋,指簡陋,與豪華相對。說的是九夷這個地方的物質生活條件比較簡陋,衣食住行僅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房子低矮昏暗,僅能避風雨;食物簡單粗糙,僅能供溫飽。君子,指有學問的人,能看淡各種榮華富貴的飽學之士。孔子的意思有三個:

一是有學問的人不在意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物質生活條件不重要嗎?非也。物質生活條件可以分為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是必要的,沒有這些物質生活條件,連生存都成了問題,什麼也幹不了,什麼也幹不成。無論多麼有學問有才能的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一定要有保障。這是人生的基礎,也是幹事業的基礎。有學問的人不在意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說的是物質生活條件雖然簡陋,但是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只是沒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供享用。什麼是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通俗一點說,就是榮華富貴。有學問的人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志向遠大,眼界高遠,不在意榮華富貴,不在意吃喝玩樂,這很好。值得稱讚,值得嚮往。但是,不能因此說追求榮華富貴就是不對的。人們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追求什麼樣的人生目標,是人們的自由,只要方法正當,不危害社會,不妨害他人就可以了。人們用自己創造的財富來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條件,來追求榮華富貴,吃的好一些,住的寬敞一些,穿的舒適一些,難道不可以嗎?當然可以。再者,如果一個社會的大部分成員都志向遠大,眼界高遠,都不在意榮華富貴,不在意吃喝玩樂,都想幹大事,都想治國安邦,恐怕也不行。經濟誰來搞?衣食住行誰來生產?財富誰來創造?社會有分工,人生有目標,沒有高貴低俗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別,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是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不了人的精神。世界分為物質與精神,物質是第一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精神是物質產生的。產生精神的物質,即人體,與物質生活條件之物質是不同的。人體產生精神,物質生活條件不產生精神。人的精神產生之後,就具有了相對獨立性,不再從屬於人體,而且能夠支配人體。有時候,物質生活條件通過影響人體能夠影響人的精神;有時候,物質生活條件雖然影響了人體,但影響不了人的精神,更決定不了人的精神。

首先,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阻止不了精神上的追求。物質生活條件是人的精神追求的物質基礎。物質生活條件是否充足,能夠影響人的精神追求。對於意志不堅定者來說,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可以阻礙甚至阻止他的精神追求;對於意志堅定者來說,物質生活條件只能是影響他的精神追求,而且影響的程度是有限的。條件好一些,人們追求知識、情感、道德、信仰等精神內容更方便一些,更快捷一些;條件差一些,人們追求知識、情感、道德、信仰等精神內容更艱難一些,更費力一些。物質生活條件的簡陋阻止不了他的精神追求。譬如,寒門學子,雖然生活清苦,學習條件簡陋,卻寒窗苦讀數十載,終有所成。教徒朝聖,不遠萬裡,不辭辛勞,終於到達聖地朝拜。

其次,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解決不了文明的衝突。由於歷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人類社會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文明,這些文明在精神領域存在許多不同,比如,宗教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人生觀不同等等。不同文明的人群在相互交往中出現了認同危機,出現了美國作家塞繆爾·亨廷頓所說的「文明的衝突」。要想解決認同危機等問題,光改善物質生活條件是不夠的,還需要尊重精神活動的規律,從精神領域入手,讓不同的文明能夠實現有序對接,讓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為文明的對接服務。

三是地方落後沒有關係,只要有能人,一定會改變落後狀況。地方落後的根源是什麼?是思想觀念和文化的落後。這種落後是一種整體的落後,不是某個領域的落後。若想改變一個地方的落後狀況,必須改變這個地方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如何選擇切入點呢?就是引入能人。能人來到這個地方,帶來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文化。通過交談、教育、幹事業、做學問等方式,能人將先進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授給他周圍的一批人,這一批人再用這些思想觀念和文化來影響更多的人,最終實現整個地方的進步。由此看來,能人是改變地方落後狀況的關鍵。能人很關鍵,同樣關鍵的還有伯樂。世先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伯樂也是改變地方落後狀況的關鍵。孔子要到九夷去居住,可以改變九夷的落後狀況,但前提是主事九夷的人要歡迎至少是允許他到那裡去,並支持孔子開展活動。因此,伯樂也得是能人。如果伯樂思想觀念落後,他怎麼能引入思想觀念和文化非常先進的能人呢?所以,有了能人,地方的落後狀況一定能改變。

【筆者譯】孔子想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說:「那地方物質生活條件非常簡陋,到那裡去幹什麼?」孔子說:「有學問的人到那裡去居住,有什麼簡陋不簡陋的呢?」

附:【李澤厚譯】孔子想到未開化的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麼落後怎麼辦?」孔子說:「有君子去住,還會落後嗎?」

相關焦點

  • 調研發現青年教師普遍對物質生活條件不滿意
  • 讀書能不能改變物質生活條件?
    最肯定的回答:讀書是一項長期隱性投資,在短期內它不會對你的物質生活產生任何正面影響,沒準還會讓在學生時期的自己面臨生活費被侵佔的溫飽困境。但是假以時日,這個由愛好延伸的習慣會在悄無聲息中給你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巨大改變,甚至整個人生都因此轉折,而這些改變包括物質生活條件。
  • 「關於愛情,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哪個更重要?」
    昨天晚上,群裡的成員展開了一個話題討論:「關於愛情,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哪個更重要?」有幾位成員非常實誠,給出的回答是:「為什麼非得兩選一呢?為什麼就不能物質和精神一把抓?和他結婚這幾年我一直很糾結,我滿意他帶給我的物質生活,可是我很不滿意他對我的漠不關心,這樣的情況我不知道是不是應該離婚。」離婚,代表著自己將失去衣食無憂的生活;不離婚,代表著自己將一直忍受丈夫的冷落。
  • 生活中的兩大問題,物質基礎與精神世界,如何看待這兩者的關係
    精神屬陰,物質屬陽,精神不能離開物質單獨存在,物質失去精神也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因為意義是由「精神」的人所賦予的。古往今來,看遍歷史山河,多少故事都是精神與物質的碰撞產生的火花,現代文明得以如此,皆是對這兩者的探索。如果把整個世界比喻成一個人,那麼精神就是整個世界所有文明的思想總和,物質就是各種原始資源的不斷變化與整合。
  • 農村的物質條件提高了很多,不過精神生活方面,還是有待改善
    每個人都很善良,只要他們不走遠,他們平日出去甚至不必關門。但是農村也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好面子,做什麼事情都喜歡弄得很有場面,比如某家生了小孩,或者某家建了一所新房子,甚至開了一家小賣部,都會通知親戚朋友,然後擺上幾桌酒席,請大家過來喝酒吃飯,來的人就得包一個紅包,一般都得幾百塊。
  • 留守兒童物質生活在變好,上學條件也在改善,嚴重的還是心理問題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了,大部分小孩子的生活條件也與老一輩人的困苦有了天壤之別。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同時,教育資源也隨其後,似乎良好的基礎教育對於大部分孩童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 婚戀現象:條件越好的女人,反而越不看重男人的物質條件
    人性定律:先滿足物質需求,才有精力追求精神境界上一代人跟現在的人最大的區別在於,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所追求的都是溫飽問題,只要能夠吃飽喝足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他們就覺得非常開心。而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了,大家都在追求精神領域,而這種精神也會因人而異,畢竟每一個人追求的東西都有所不同。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且條件極其普通的女人,總是渴望能夠過上更好的日子,如果自身條件不足,她們就會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婚姻對於她們來說就是最好的捷徑。
  • 既不能滿足精神需求,也不能給予物質條件,要這樣的男人做什麼?
    某個人死了,生活照樣繼續,如同他還未來到這世上之前一樣。這世界,不分有情還是無情,它不知情為何物,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運轉。往小了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非誰不可。除非是畸形的連體嬰,一人病危另一人也有生命危險。除非是生活無法自理的殘障人士,離了監護人無法照顧自己。
  • 物質生活是基礎,還要追求精神與靈魂生活
    導讀:豐子愷在《我與弘一法師》中說道:「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第一,物質生活,第二,精神生活,第三,靈魂生活。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沒有錯,但追求過程中衍生的攀比心和虛榮心,最後可能會毀了你。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對生活的追求都是循序漸進的,理所當然的。先滿足物質,才會追求精神、靈魂上的滿足。當然也有一些真正視錢財為糞土的人,他們自己也許對物質追求不是很高,但難免會受世人影響,最後被同化。
  • 人類幸福生活以物質為基石、精神為食糧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嬰兒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都擁有同樣機能健全的身軀、他們的生活方式也完全相同。但是,隨著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輔助下不斷成長,他們的生活開始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差異,他們開始有了民族和國家認同,有了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愚人和賢人之別。
  • 步入婚姻殿堂時,你需要知道,物質與精神條件在家庭上的雙重性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討論,物質婚姻與精神婚姻哪一個更重要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有的人說物質條件重要,因為婚姻如果沒有物質基礎,哪裡來的家庭生活。又有人說,精神條件更重要,因為在婚姻的生活中是過日子,兩個人不斷在思想上的磨合,達到內心的相似或者贊同彼此的價值觀。那小編覺得精神與物質條件是同等重要的,在這兩者之間達到一定的基礎,那可以確保婚姻的長久性的。
  • 蔣家寨:物質、精神齊豐收 幸福生活有奔頭
    自2019年6月群眾全部搬遷入住以來,當地政府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舉措,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精神風貌,幫助搬遷群眾儘快融入安置點生產生活,促進搬遷群眾全面發展,為搬遷群眾可持續發展和安居樂業提供了良好文化條件。經過一年時間,小區配套設施不斷完善,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讓安置點變成了宜居、和諧的大家庭,不斷提升著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人的生活包括:屬於客觀的物質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提供的支持對物質利益關係的重視與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是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兩個最顯著特徵,這一特徵也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對幸福的界定之上。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看來,人的生活包括屬於客觀的物質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因而幸福也被作為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而精神生活的最重要構成部分就是道德實踐。在道德取向上,基於整體高於部分的系統論原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社會相對個人具有更高的重要性與優先性,因而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所提倡的道德也是一種以社會和集體優先考慮的集體主義道德。
  • 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
    一個是物質生活,另一個是精神生活,第三個是精神生活。說起豐子愷,我是指他對生活的敬畏。讀著他們這一代文人的作品,我開始有點困惑。豐子愷在《秋》中寫道,「30的概念似乎從日曆上撕下了一頁秋天的開始。」他說————我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物質生活,第二,精神生活,第三,精神生活。豐子愷是一個有趣的人,我認識他很久了。現在我看到了他的嚴肅性,他那一代人的普遍嚴肅性,在這種嚴肅性的背後,有一種精神在支撐著。我認為這是豐老's對人類生活的三層隱喻。
  • 生活條件,決定出行狀態
    城市的路面上,有的人步行、騎車、等公交車(計程車、汽車)、乘坐班車,有的人開車(私家車、公車、貨車)。地下,有另外一波人在等待三五分鐘分鐘一趟的地鐵。物質生活條件的好壞,決定了人們出行方式的有別,其中有例外,老闆的駕駛員可能有突發事情,身邊又無人開車,急於去趕一個酒場。
  • 對物質要求不高,追求精神生活的三大生肖
    我們都在為了更好的生活努力奮鬥著,但有時候會陷入一個誤區之中,一味地追求單一的生活。物質生活是基礎,精神生活是食量,兩個要達到一個平衡才好。那麼在十二生肖中,哪三個生肖對物質要求不高,追求精神生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不可預見物質條件與不利物質條件責任歸屬區別?
    問:請問老師,不可預見物質條件與不利物質條件責任歸屬區別?  親愛的學員,您好!很高興能為您提供幫助,您的問題答覆如下:  不可預見物質條件涉及的範圍與標準施工合同相同,但通用條款中對風險責任承擔的規定有兩個供選擇的條款:一是此風險由承包人承擔;二是由發包人承擔。雙方應當明確本合同選用哪一條款的規定。
  • 豐子愷: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
    人生三層樓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
  • 物質還是精神,用什麼來衡量好生活?
    擁有一個貴族頭銜是成為時髦人士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每個階層都有其服裝款式風俗,以及習慣,在這方面子憑父貴,出生低等階層的人只能自嘆不如。」新富階層不再受法律約束而穿成貴族模樣,也在言行舉止、生活方式上力求上等。高級物質和品位替代家徽和貴族姓氏成為地位的象徵,也是後來者力爭上遊的獎賞,物質與精神就此密不可分。 潘向黎注重精緻生活在文學圈裡小有名氣,她諳熟古代詩詞散文,對茶文化也很有心得,專門出版過關於飲茶的《茶可道》,興致好的時候也想效仿張岱,做一桌風雅的飯菜。在生活中,她堅持只穿天然面料,如果是羊絨一定要貼身。
  • 2013搜狐教育盛典辯論賽:讀書能否改變物質生活條件
    通過讀書才能得到好工作  正方一辯:感謝主席,問候在場各位,今天要討論當今中國讀書能不能改善個人物質生活條件?我們先來不妨設想一下哪些人最關注這個問題,哪些人最可能想通過讀書去改變他們的命運?我們發現這一群人主要可能是社會起點相對低的人,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討論主體就在於為他們解決這樣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