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高峰期,又趕上周末,車流量和人流量陡然增加,一片車水馬龍、人頭攢動、洶湧澎湃,出行大軍的隊伍從像洋流導向箭頭一樣細密而又清晰明了。
城市的路面上,有的人步行、騎車、等公交車(計程車、汽車)、乘坐班車,有的人開車(私家車、公車、貨車)。
地下,有另外一波人在等待三五分鐘分鐘一趟的地鐵。
物質生活條件的好壞,決定了人們出行方式的有別,其中有例外,老闆的駕駛員可能有突發事情,身邊又無人開車,急於去趕一個酒場。如果是身份比較特殊的人物,就不大有這種可能,每時每刻都能保證自己會有個駕駛員幫他在開車。
大部分分工薪階級有三種穩定出行方式:公交車(地鐵、班車)、騎車和少許的步行。
遇見特殊情況會選擇打車,打不上車就會選擇乘網約車、黑頭車或邊走邊跑邊看時間。
自己長期開車上班的,是屬於物質生活相當穩定性的人群,因為城市車輛保有量的增加,家與單位的停車位是相當有限的,停車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困難。在家你可能擁有一個停車位,但是到了單位你不一定有專屬車位,除非你是在相當穩定的基礎上是佼佼者,才會有這樣的升級版穩定性。
遇見雨雪天氣或異常冷熱天氣,乘坐私家車和公共運輸出行工具的人群就會陡然增加,這其中是屬於物質生活在中等水平可以上下浮動的。
在相當穩定層次和相當能吃苦耐勞的人群,幾乎沒有改變,風裡來雨裡去,幾乎一年四季300多天都是私家車和騎車。
偶爾有那麼一群年輕人,純粹的是為了快樂和灑脫,步行或騎車,其中也不乏富家子弟,一些極端(驕奢)富家子弟,依然不會脫胎仙骨淪落人間。
這是基於純粹的物質層次結論,事實上人們的出行方式會受更多的因素影響,包括人的品質和意志力、所受文化和家庭教育以及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簡單點說,穩定的物質生活基礎,可以促進和形成較為固定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也有益於價值觀和品質的形成塑造。
根基不牢地動山搖,沒有根基基礎就會虛無縹緲、遊蕩不定。窮苦的家庭,如果有改變生活貧困的樂觀和積極心態,必然就會成功,良好的心態和堅定的毅力是物質的粘固劑。